书城经济看见村头:三农创新实践深度报道集稿
6093600000007

第7章 山村早露新农村建设端倪(6)

【采访手记】首先解放和发展新农村建设者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资源。青神县重视并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初期各地普遍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的问题。这样建设起来的新农村,将是最具发展潜质的、真正属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

一种制度化创新

激发惠民合力

【现场】6月12日。南城镇兰沟村

【关键词】城乡统筹打造西部竹产业第一村

兰沟竹韵,孕育生机。这个滨江城郊村,正以中国竹艺城为中心,打造西部竹产业第一村——“锦绣南城”,努力融入县城。

村南,竹乡新村。规划占地50亩,前庭后坊,吸引村内拆迁农户和村外竹专业户进村安居,目前已报名登记74户。

村东,小竹海(城南公园)。接近150亩的园区已经栽上竹围墙,18米宽、2公里长的竹艺大道竣工投用,梅、兰、竹、菊四大景观组团建设启动,100亩草莓高产示范园开始育苗。

村北,竹木工业园区,一个集聚竹编作坊、竹艺人、竹制品市场、竹文化展示与旅游的大平台。总投资3000万元的竹博馆正在加紧内装饰。投资625万元的竹艺大酒店已盖到二层。

村西,延伸竹艺大道至思蒙河畔兰沟段,打造城南滨河竹艺观光休闲走廊。

“规划政策、产业集聚、科技培训、投资奖补、民主管理等一系列东西,推动兰沟上升发展,对老百姓胃口,没有政策补助也要抢兰沟这个先机。”一位胡姓园区业主告诉记者。

“我们主要围绕产业支撑找创意,政府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农户和业主按照统规自建、建新拆旧的办法自愿参与。”镇长张建忠说,这段时间前来报名、咨询、考察的本镇村民、城里人、外地人相当多。

【背景】建立科学有效的推进机制

梯次推进。首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8个村作为核心示范区建设,按“核心村→融合村→辐射村”放射扩展,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出、梯次发展、连片建设”格局。同时,对当年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村将取消项目建设资格,并追究相关挂联部门、乡镇负责人的责任。

多元化投入。采取向上争、自身挤、金融贷、整合筹、部门帮、农户投、社会捐等形式多元化筹资投入。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农发资金和10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提取土地收益的20%用于建立示范片建设基金,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8亿元,引导农民自愿筹资1.7亿元……

据副县长常伟介绍,按照“规划先行,政府指导,项目支持,产业支撑,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从规划阶段开始就着手建立和完善了7大推进机制,包括挂联推进制、科技推进制、人才推进制、梯次推进制、督查推进制、动态管理责任制和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对示范片建设顺利启动和健康运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采访手记】机制新全盘活

高台乡把县上的农房风貌改造奖补政策用活,落到贴瓷砖、修地坝等具体项目上宣传到户,改一项补助一项,改得多补助多,群众因此乐意、服气。甘家沟组建投资公司,吸纳村民自愿参股,共享融资便宜与产业利益,同时分担经营风险,切实调动了大家的主体责任和作用。南城镇主打城郊经济牌,统筹城乡发展,吸引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速度和档次提升。青神统筹有术,一整套好的规划、好的机制把岷江东岸带进了一片新天地。

■来源:眉山日报|■时间:2010年6月18日见报|■作者:与特约记者万红缨、通讯员涂英合作采写

□延伸阅读5

金象岭的诉说

——聚焦高寒山村廖店巨变的背后

3月29日,记者驱车进入丹棱西北金象岭下的黄金峡。从谷底往山上望去,一条刚建成不久的水泥路,像一条缠腰的玉带,盘山而上。汽车在坡度至少30度的水泥公路上艰难爬行,不时令人心惊肉跳。

随行的人士说,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就住在山顶上。金象岭实际上是总岗山脉的一个分支,海拔高度1000多米。廖店村与洪雅、名山交界,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总人口1000余人。

这个高寒小山村近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背后诸多传奇般的故事,激发大家想要尽快走进廖店。

上篇——

廖店之韧:十年转转饭“吃”通一条出山路

“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昔日廖店苦不堪言。而如今,环村出山水泥路四通八达,长毛兔存栏3.5万只,茶园达到1500亩,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256元,山上的民谣变成了“山腰缠玉带(水泥公路),绿茶吐新芽,家家长毛兔,户户不愁富”。今昔对比,廖店之变似乎和路、茶、兔结有不解之缘,更和一个叫刘兴贵的村党支部书记密切相关。

要在如此陡峭的山崖上凿出一条路来,难度绝不亚于古时绝壁栈道的修造,廖店人“愚公移山”的精神气魄令人起敬。6组村民周从祥向我们讲起了10年修路的一些动人的故事。

廖店村距离张场镇大约10公里,过去通往山外的就是一条羊肠小道。村民卖肥猪得请人抬到张场,抬工钱、割肉招待费用一除,一头肥猪已经所剩无几。茶叶、竹子、粮食,肩挑背驮难下山,村民辛苦一年,顶多保到不饿肚皮。

要致富,先修路。1997年,村班子组织开山修路。全村人挨家挨户吃“转转饭”,以腾出人手上工地。然而,工程断断续续搞了好几年,路就是过不了“冰壶嘴”、“手爬岩”和“苏坳口”。

2000年,一直在村班子里面身兼数职的刘兴贵临危受命,被推选为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这年的正月十八,刘兴贵上任第一天,他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路。他带领村班子成员和全村30多名党员,挨家挨户去做动员,组织全体村民人平出资500元,集中打通下山公路。施工组、质量组、财务监督组一一建立起来,同样吃“转转饭”,开山修路的号子在那个寒风刺骨的正月,响彻黄金峡谷。

然而,少数村民不相信刘兴贵能把这条已经修过两三年的路修成,集资不肯出,占地不想让。一个老农怕放炮的飞石砸到自家的瓦房,就躺到炮眼上死活不让点火。刘兴贵这下火了:“这条路可是一千多号人的命根子哈,你不要命,别人要!”说着一把就将他抱起来往安全地带撤。在场的村民都说:“不晓得刘支书当时哪来那么大的劲仗啊!”

农忙停,农闲上,经过三年不懈努力,2002年底,一条长4.8公里、宽3米的毛坯路终于从高山上下到谷底,出黄金峡与张场公路相接。

随后,他们又花三年时间,投入160余万元,将总长12.8公里的毛坯路铺成了水泥路,形成了内与12个村民组联通、近与邻村青杠和大木河连环、外与山下大公路相接的交通网。

十年不辍,“转转饭”“吃”出一条致富之路。廖店人的韧劲的确值得称道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