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四川袍哥史
6108800000006

第6章 袍哥的起源(3)

四川的特殊地形形成了川人封闭的盆地意识容易导致割据和占山为王结匪为患。四川的地理环境是天然形成的,四面被高山包围,中间盆地,山多地少,阴天多日照少,潮湿多雾。李白《蜀道难》一诗基本上描出了四川地形地貌的总体特征。在山高路远、举头不见天日的偏荒地带生存的川人,与主流社会总是隔着不小的距离,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遇上合适的机会,其叛逆和反社会的情绪极易调动起来。四川大山大川多,江河奔流不息,孕育了四川人耿直豪爽、重信好义、敢作敢为的性格,给了袍哥作风硬朗、仗义守信的基因。易守难攻的复杂地形给袍哥开展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山古寺成了开展活动的最佳场所。从传说中的陈近南在雅州开立精忠山、郭永泰在永宁开立荩忠山、万云龙在峨眉山开立山堂等等,都说明了四川易于隐蔽的地理环境是秘密社会组织从事活动的最佳选择。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以消闲和信息交流为主要的特征四川大众茶馆则给袍哥提供了信息传递的平台。四川的茶馆,既是城乡居民交际的公开空间和自由场所,也是从事经济活动和调解民间纠纷的场所,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各种社会组织也利用其公共的特点开展活动,后来多成为袍哥进行联络的地点。

另外清季四川袍哥得以大量滋生有如下原因:一是商品经济发展,城镇地位凸现,传统社会组织难以适应,需要新的治安维系体;二是清政府统治削弱,绅民寻求自保的需要;三是教会势力的发展和横行,民众需要建立组织与之抗衡;四是鸦片的贩运和销售,需要群体的力量与严密的网络。由于袍哥具有维护城乡社会治安的功能,成为乡镇的权威,协调关系,规范行为,填补传统管理体制的不足,起到次生政权的作用,得到清统治者一定程度的容忍。但随着清末民初四川政局的变化,袍哥从互助性团体演变到参与政治、控制政权,因而遭到清政府的打击。

第四节 袍哥探源

关于的袍哥源头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尹恩子先生的《哥老会起源问题研究综述》对各个时代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和点评,蔡少卿先生的《关于哥老会的起源问题》及秦宝琦、孟超先生的《哥老会起源考》对哥老会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结论可能有一定的差异。笔者更倾向于当代的研究成果,认为哥老会的产生是由川内的边缘群体与移民中的游民部落结合而产生的,既受当地传统秘密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借鉴了外来的形式,最初的源头不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起点,而是多源归于一流。

由于清史档案资料的滞后性,史实的发生时间应该比档案记录的时间为早,故其起源时间也不应该太明确,界定为康乾嘉时期比较恰当。蔡少卿先生的《关于哥老会的起源问题》则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对哥老会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秦宝琦、孟超《哥老会起源考》提出了哥老会“起源于啯噜说”和“创自郑成功说”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根据哥老会的内部的传说资料而来的,即郑成功起源说。

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官书和史料而来的,即啯噜起源说。

《左宗棠全集》中多处提到四川袍哥乃是由啯噜演变而来的:“本川、黔旧有啯噜匪之别名也”,“啯噜变成哥老会匪”,“本四川啯噜之变称”,“本啯噜之遗”,“四川啯噜一种,因土俗口语而讹”。第二种说法更重事实,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对早期哥老会这样的秘密组织而言,史料的缺限是显而易见的,所得出的结论就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但它毕竟是以事实作为依据的。

而按照《传说论》的作者日本人柳田国男“这种民间多数人所支持、所参与了的,就构成对传说的信仰”的观点,民间认可以及对传说的信仰,就当成史实来处理。但传说毕竟不能混同于科学考证。所以就史实本身来说,啯噜说优于郑成功说。下面我们就两种说法的来龙去脉作一初步梳理。

一、郑成功起源说

关于袍哥的早期传说,最多的是洪门故事。从洪门早期的缘起发展、组织结构及帮规等方面,可以见到洪门(天地会)对哥老会的影响。关于洪门的书籍很多,刘联珂所著的《中国帮会史》,就是一本有关洪门的专门史。本书主要是讲述洪门的历史,但基本上都是局限于传说,没有过硬的史料作为佐证,所以参考价值不高,只能作为传说故事来看待。从书中可以得知,洪门从一开始就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会党组织,这和四川的哥老会以团结互助为宗旨,逐渐走上反清道路确实大异其趣。不过这也难怪,朱家的大明王朝被“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天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率领清兵入关颠覆了,明朝的遗老遗少们自然不能忘怀,加上郑成功一家都成了清朝政府的牺牲品,报仇雪恨也是人之常情。有了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纠合在一起,不搞出一番事业来反而不近常理。

清朝统一了中国后,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退守福建东南一隅,并光复台湾,继续抗清。郑成功鉴于当时文武官员朝秦暮楚反复无常,谋以异姓兄弟加强团结,遂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九月)创立金台山明远堂,与诸大臣及大将结义为异姓兄弟,为洪门开山立堂之始。洪门的口号是“明大复心一”,反过来读就是“一心复大明”,目的是反清复明。

洪门的开山祖是洪英。相传洪英原名殷洪盛,山西人,一心反清,率徒弟蔡德英、方大成、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五人加盟扬州史可法的反清军,后兵败城破,洪英战死,蔡德英等人又投潞王,潞王降清后,又改投唐王,在福建郑成功手下继续抗清。洪门的“洪”字也有朱元璋的洪武年号的意思。郑成功创立洪门的意义有二,一为故主求复兴,二则尊王而“攘夷”,有民族革命的含义。洪门性质是封建的,山主以公、侯、伯、子、男自封,分封弟兄以三十六个部位,称仁义兄弟,维护五常八德。洪门中的礼是行“拐子式”的军礼。举行隆重仪式时,空着中央,表示不做皇帝,留待朱洪武的子孙。清朝视洪门为大逆不道,一经查出即抄家灭族,呼为红帮土匪。洪门是反对清朝统治的组织,因而在城市很难插足,只能在穷乡僻壤占山立寨,招兵买马。洪门的组织是效法梁山的,但只要三十六天罡,不要七十二地煞。帮中兄弟相称,大哥不大,幺满不小,讲求平等,没有辈份。洪门里的部位分为内八堂和外八堂。内八堂为京官,均称大哥,计山主、副山主,称龙头大哥;香长、盟证为客卿,不入正系;座堂为宰相,陪堂为副宰相,管堂管人事,执堂管总务,礼堂管礼教,刑堂管刑法,心腹、护剑、护印为一排心腹大爷,在内八堂为老幺,在外八堂为大哥,带尚书衔。外八堂名义上有十排,四七两排为妇女散将,不入堂,故称八堂。一排心腹,为外江总督;二排圣贤,为军师,以关羽居二,通常不封普通兄弟,而以位置和尚,在梁山为吴用;三排为桓侯亦称当家,管粮台;四排金凤,位置兄弟的配偶;五排红旗、蓝旗、黑旗、执法,为中军,管号令执法亦称管事;六排巡风、花冠、青岗,为山内守备巡查将校;七排银凤,为未婚女子散将;八排白衣、镇山、守山、巡检,为秘书长及守将,比拟公孙胜,通常以位置道士;九排江口、检口、斗口、守口,管山口水口守备巡逻;二排大满、小满、铜章、铁印,为九门提督,管卫戍侍卫。共计三十六个半部位(幺满半个)。

郑成功以延平郡王结拜群臣,地位不高的够不上参加,所以初期的洪门组织路线是吸收上九流,即所谓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地理四流推,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明遗臣顾炎武讲学陕西华阴云台书院,以民族大义感化诸生,受洪门秘密结社影响,众欲举义,倒清复明,推顾为首。顾以王侯将相名称注目,遂仿洪门组织汉留(亦名汉流哥老,袍哥),以大哥大爷二哥幺哥相称呼,发闯王藏金,设票号、当铺,准备粮台。于是哥老会漫延很广,由西北以至于西南及两湖。

洪门以反清与清廷势不两立,清廷防范甚严,如发觉即抄家灭族,凡放“白鸽票”(洪门凭证票布)杀无赦。因此洪门只能于穷乡僻壤开山聚众,而在都市里只好创立礼门,借戒烟、戒酒、戒赌、戒嫖名义发展组织。

洪门开山,立即遭到清兵剿捕,即进入战争状态,广泛发展势不可能,于是又变相创立白门,以神道设教,引人入彀,如白莲教、红灯照、红枪会、大刀会、小刀会、天地会等。

郑成功曾派翁乾潘到北京坐探清廷消息。翁为清廷所获,意志不坚,降清后,另组安清帮,即后来的青帮。安清帮将组织中横的关系变成纵的关系,不再兄弟叙义,而是师徒相传了。这个帮原定二十个字辈份,即“清静道德,仁论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礼。”这二十个字以清始,一直上溯到元明,可想见其政治意义。到了清末,二十个字用完了,又添了“大通悟学”四字,这是革命党人给添的,据说是徐锡麟、秋瑾所办绍兴大通武学的隐语。清灭亡后,帮中人又添后二十四代,即“万象依皈,戒律传实,化渡心回,普门开放,广照乾坤,带法修行。”后又续二十四代,即“绪结岘计,山芮克勤,宣华转忱,庆兆报魁,宜执应存,挽香同流。”清廷责成清帮护运军粮,将杭州至北通州的运河分成一百二十八段半,封翁乾潘的门徒一百二十八人及书童一人(门外少爷)为码头官。职级由四品都司到五品守备和六品千总,师徒世袭。每一段有一个名称,如江淮四、兴武六等。码头官得收徒弟,年老时选择得意门生一人传衣钵,召集徒子徒孙开大会,名为关山门,传位于继承人。老师关山门后,不得再收徒弟,如再收被揭发,香堂上打四十扁担。老师关了山门,承继人就任码头官,开香堂,收徒孙。其他徒弟,不管辈份有多高,不得开香堂收徒弟。码头官虽有军职,却不带兵,仅做情报工作,所以收徒多下九流中人。洪门视青帮为叛徒,碰见粮船就打。后经妥协,粮船碰到洪门阻拦,立即将船尾放下,表示卸尾而过。太平天国时,青帮被洪门杀了五十六个码头官,剩下七十二帮半。海禁开通后,粮食由轮船直运天津,运河失去作用。青帮失去经济基础,有些青帮分子也投入反清,洪青的敌对关系,也就消失了。清亡后,青帮无清可安,码头官不复存在,对帮规无复约束能力,不传衣钵,辈份高的也就开设山堂收门徒了。洪青界限原是很严的,洪门谚语:“由青转红,披红挂彩;由洪转青,抽筋剥皮。”青帮的人投降洪门,开山门时,是把他作为叛徒来归看待的。

郑成功首开金台山明远堂,与文臣武将结为异姓兄弟,是时拥有土地和人民,无所谓秘密结社。金台山为郑军驻所,无所谓占山落草。后来郑成功派其盟弟部将蔡德英、方大成、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及其军师陈近南进入清占区发展组织。蔡德英发展于东南,是为洪门,陈近南于西北拥戴顾炎武,发展为汉留。二者组织形式大致相似,组织路线却有大歧异。

蔡德英等受郑密令回大陆发展,潜至福建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方丈智通劝蔡等落发为僧,精练武术,待机起义。郑成功胞侄郑君达闻讯携妻郭秀英妹郑玉兰等投奔南少林,共同练武。寺僧中有一个叫马福仪的,以武功居第七,奸恶成性,图奸郭秀英和郑玉兰,被斥责下山,遂叛盟告密。清将陈文耀、张近秋率兵三千乘夜袭击,火烧少林寺,僧众蒙难者百余人,只有蔡德英等十余人突围,用袖箭射杀马福仪。清兵乘胜紧追,蔡德英等五人幸遇舟子谢邦恒摆渡过河,又于途中结纳勇士吴士佑、方惠成,张敬之、杨信佑、林大红,共投惠州宝珠寺。寺僧吴天成、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林永超接纳了他们。清兵追至,他们不得不越墙奔乌龙山。遇史可法部将吴烈之子吴廷贲在山采樵,用斧头击杀清将陈耀文,蔡等得脱身逃至右寻镇溪庙。蔡等五人伤愈后,刺臂出血,喝血酒,重新盟誓,再行组织,规划复仇。尊洪英为始祖,郑成功为武宗,史可法为文宗,是为洪门结社之始。

蔡德英等后奔江西赣州,遇唐王部将黄昌成及妻子钟文君,同往吊郑君达墓,适郭秀英、郑玉兰等也在扫墓。张近秋率清兵前来缉拿。郭秀英让二子逃走后,为免受辱,与郑玉兰投三汊河而死,后来谢邦恒将其葬之河畔。蔡等逃至欧家庙,与吴大成相遇,谢邦恒、吴廷贲也赶到,狙杀张近秋,击溃清兵,奔襄阳万云寺。万云寺主持万云龙(洪门称为达宗),为明潞王部将,与汉留在四川雅州开精忠山的白鹤道人陈近南深相接纳,遂共推陈近南主持反清复明事宜。

白鹤洞为陈近南出家的地方,洞后有红花亭,非常幽静,便于志士聚会。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庭贲、吴天成、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林永超等自广东来会,吴天佑、方惠成、张敬之、杨信佑、林大江等自福建黄泉村来会,黄昌成与其妻钟文君及周洪英自江西赣州来会,不期而至者千余人。逃亡在外的崇祯太子朱洪竹,闻群贤聚集,特来相会。众人拥立他为王。陈近南发号施令,军队从襄阳出发,势如破竹,攻抵武昌时,为清将于成龙所败,伤亡惨重,朱洪竹、万云龙俱战殁。陈近南不得不分散党徒于各省,发展组织,伺机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