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80讲
6109900000008

第8章 群雄争霸——春秋战国(3)

032.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国曾一度是个强国,后来渐渐衰落下来。赵武灵王即位时,国势更是一天不如一天。秦国多次来侵犯,北方的少数民族也经常骚扰边境,就连中山那样的小国也仗着齐国的支持常常欺辱赵国。

赵武灵王是个有志气的人,决心要改变落后挨打的状态。他重用肥义、楼缓等有经验的大臣,请他们出谋划策;同时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边境一带修筑起瞭望台,随时观察齐国和中山国军队的动向。而且,他看到胡人穿着短衣皮靴,骑马打仗非常灵便,就想向胡人学习,把服装改革一下,再把战车换成骑兵。有一天,他召集大臣们一起商量这件事,许多大臣都佩服大王有勇气,说干就干。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却不停地摇头叹息。虽然有这么多人反对,赵武灵王却毫不动摇,他想:叔叔在大臣中威望最高,如果他能同意改革,其他大臣就不会反对了。于是他亲自来到叔叔家,耐心地讲穿胡服、学骑马射箭的好处,叔叔终于被说服了,答应穿胡服上朝。大臣们一看赵武灵王的叔叔都穿起了胡服,也只好跟着穿起来。后来,赵武灵王又下令,全国百姓一律改穿胡服,又挑选强壮的青年学习骑马射箭。不出一年,一支精锐的轻骑部队就训练出来了,打了很多胜仗。赵国从此国威大振,就连强大的秦国也不得不对赵国另眼相看。

赵武灵王并不满足于这些胜利,他把国内的事交给小儿子管理,自己做主父,主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大计。为了对付秦国的威胁,他还假装成赵国的使者,亲自到秦国去了解情况,以便制定对付秦国的策略。他装作使者去向秦王递交新王登基的国书,见到秦王,还和秦王谈了很久。后来秦王知道他就是赵武灵王时,后悔莫及。而赵武灵王知道眼下赵国还不是秦国的对手,而且秦国一时并没有攻赵的打算,就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向西北方向发展。他带领军队灭了楼烦,过了两年,又联合齐、燕两国灭了中山国。这时候在原来的“三晋”中,赵国算是最强的了。

033.商鞅变法强秦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原的诸侯国不但瞧不起秦国,还时不时地侵占秦国的土地。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他首先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官。

一个卫国的贵族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跑到秦国,见到了秦孝公,把他富国强兵的思想讲给秦孝公听。秦孝公非常赞同卫鞅的主张。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正式任用卫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

卫鞅很快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他怕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10两金。”人们听了以为是在开玩笑,没人去扛。卫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50两。人们开始在木头旁议论起来,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结果卫鞅真的赏给那人50两金。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百姓们都觉得卫鞅说到做到,是个值得信赖的人。卫鞅见时机成熟,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令的内容主要有三条:首先,废除了井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其次,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旧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特权。第三,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由于这些法令触犯了一些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因此才刚刚推行不久,就遭到了旧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带头反对变法,卫鞅知道后就处罚了那两位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大家就不敢反对了。

秦国经过卫鞅的变法,果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有了增强。十年之后,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中原各国再也不敢得罪秦国了。

秦孝公为了表示对卫鞅的感谢,把商、於一带的15座城镇封给了卫鞅。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作商鞅了。

034.马陵之战

秦国强大后,出兵攻打魏国。原本十分强盛的魏国被打得溃不成军,国势也一天天衰落下去。魏惠王心中非常焦虑,就四处招募有才能的人,帮他治理国家。魏国人庞涓听说了,就前去应召。由于他学习过兵法,很快就做了魏国的大将军,先后打败了几个小国,取得了魏惠王的信任。后来,魏惠王听说庞涓有个同门师兄名叫孙膑,本事比庞涓还要大,就把孙膑也请到了魏国来。

庞涓心胸非常狭窄,他知道孙膑本事比自己大,怕魏惠王会冷落自己,就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说他私通齐国。魏惠王相信了庞涓的话,就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孙膑知道自己被庞涓陷害以后,决心报仇。他每天装疯卖傻,希望逃出魏国。齐威王知道孙膑是个有才能的人,就偷偷把孙膑救了出来,接到了齐国,还拜他为军师。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庞涓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知道赵国不是魏国的对手,就假装要攻打魏国,并让齐军在魏国军队回来的必经之地设下了埋伏。庞涓果然中计,魏军马陵之战被打得大败。

公元前351年,赵国为了向魏国报仇,联合韩国,攻打魏国。魏惠王集中兵力先打韩国,韩国连吃败仗,急忙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使出了他调虎离山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打魏国的都城。

庞涓一听国都危急,只好把军队从韩国撤回,并加速追赶齐军。庞涓仔细察看齐军住过的营地:第一天,他发现齐军做饭用过的炉灶够十万人用;第二天,炉灶减少,只够供五万人用的了;第三天,炉灶又大为减少,仅剩三万人用的了。于是,庞涓认为齐军逃兵甚多,就舍弃了一部分军队,亲自率精兵日夜不停地追赶齐军。庞涓一直追赶到了马陵(今河北大名县)。马陵地势险要,路边都是障碍物,孙膑早就派人在这里设下了埋伏,等庞涓的到来,杀他个措手不及。魏军果然猝不及防,人慌马乱,被齐军打得大败。庞涓也被乱箭射死。

从此以后,孙膑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035.合纵连横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实力越来越强大。从秦孝公开始,秦国的每一任君主都雄心勃勃地想要统一中原,不断地出兵进攻各个诸侯国。齐、楚、赵、燕、韩、魏六国见秦国这样强大,都很害怕。于是,有的人就提出了“合纵”抗秦的主张,意思就是六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当时倡导“合纵”主张最出名的人是苏秦。

苏秦本是洛阳人。他出身低微,人们都很看不起他。为了争一口气,苏秦发奋读书。他经常读书读到半夜,觉得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来防止瞌睡。就这样,苏秦果真成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谋略家。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了苏秦合纵战略。苏秦来到了燕国,提出了“合纵抗秦”的主张。他认为中原各国不应该都用自己的土地去讨好秦国,而应该联合起来,订立盟约,无论秦国攻打哪国,各国都会出兵援助,这样,秦国就不敢再侵犯六国了。燕王非常赞同苏秦的办法,就为他准备了车和马,让他到各国去游说。苏秦先后来到赵、韩、魏、齐、楚,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各国国君详细讲述了合纵抗秦的主张,各国基本同意。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在赵国开会,定下了合纵盟约。

但是,“合纵”的主张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秦国太强大了,六国要想各自强大起来,只有依赖秦国,与秦国一起去对付其他国家,才能取得胜利。人们把这种主张称为“连横”,最主要的倡导者就是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精通政治和外交。他最先来到了楚国,提出了他的“连横”主张。但是楚国不但不接受他的主张,还派人把他痛打一顿。后来,秦惠王听说了张仪的连横亲秦的策略,很赞同,就让张仪做了秦国的相国。当时,除秦国以外,齐国和楚国都是势力比较强大的国家。他们两国定下了盟约,对秦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秦惠王就派张仪去楚国游说。张仪到了楚国,花言巧语让楚怀王与齐国解除盟约,与秦国结盟,秦国则愿意把过去占领的楚国土地还给楚国。楚怀王非常高兴,立即与齐国断交。这时,张仪就开始赖账,否认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楚怀王上当受骗,恨死了秦国,就出兵攻打秦国,被秦国打了个大败。

后来,张仪又不断到六国游说,挑拨各国之间的关系,对各国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迫使各国合纵不成,还都力图侍奉秦国以求相安无事。这样,六国的“合纵”联盟就被张仪拆散了。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战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他出身于楚国贵族,楚怀王时担任左徒,经常与楚怀王一起议论国事,制定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