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站是一个好工具,此外,Alexa以前被中国人“玩坏了”,但其实这也是个好工具。很多人说Alexa数据不准,但你要明白所有采样的数据都存在不准的情况,但是依然有可以借鉴的价值,比如你可以对比Alexa和ChinaRank的数据,以及其他第三方数据,对比起来,有些偏差就可以理解。另外,Alexa的数据不只是排名而已,很多人以为看Alexa就看排名,我最关心的是访问的频道分布,以及访问的上下游,而这个上下游,其实很多时候很关键。你不想知道你的竞品网站流量从哪里来的吗?但是有几个互联网行业的人知道去Alexa看网站的流量上下游呢?
用爱站,用百度指数,在看数据之余,要理解指数背后的逻辑。所谓的关联词,所谓的长尾词,所谓的词根扩展词,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对我们做需求分析和竞品分析有怎样的帮助。如果你只是去看,而不去思考,这个数据毫无价值。此外,一个非常好的调研工具,是百度知道,在知道上,有大量的提问和大量的答复,如果你善于搜索,这些提问和答复,就是你调研的目标。
以前在4399的时候,曾经有段时间,我们注意到,初中生有较多从4399流失到诸如《赛尔号》《洛克王国》这样的儿童社交游戏中,当时我就有个想法,想了解这些初中生脑子里都在想什么,他们关心什么问题,然后看看有什么值得做的,来留住他们。然后我就去百度知道搜索了一个词,什么词呢?“我今年十三岁”。为什么搜这个词?很多十三岁的小朋友在上面问问题,用这个词作为开头,或者搜“我今年上初一”,效果差不多。这就是一种人群调研的方式,通过这个方式,可以了解目标人群的一些想法、诉求和困扰。当然,实际上我们能做的也不多,但是分享这个案例,也是分享一种利用搜索做调研的思路和方法。很多时候,用户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要找的答案,那么你怎么搜索到这些问题?
以前有一个在网龙工作的朋友,当时还是91助手在网龙的时候,他没事休假的时候喜欢坐在4399的咖啡厅,那天跟我聊几句,我说你做什么的?他说做91助手用户分析的,我说你怎么做。他说发调查问卷,最近问卷还没回收,所以没事情做,我就说这个做得太累了,为啥要等调查问卷呢?你去“知道”上搜91助手,一大堆人问关于91助手的问题,你去看看别人问了什么,这不就是用户需求吗?你再搜“91助手垃圾”,肯定有无数人骂你们产品,你去整理一下都是因为什么问题骂你们,列一个Excel表格,把骂你们最多的原因列出来,发给程序员,这不就是最好的用户调研吗?再搜“91助手豌豆荚”,肯定无数人在里面做对比,看看哪些人推荐用你们的产品,哪些人推荐用竞品,都是基于什么理由,竞争分析不就出来了?再搜“豌豆荚垃圾”,“同步推垃圾”,看看竞品都有哪些问题被用户骂。百度知道是最强大的调研平台,只要你善于搜索和整理。此外,淘宝指数和淘宝的销量数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分析渠道。之前我用淘宝分析过一个特别低调的游戏平台的月流水,当时数据拿出来别人都觉得挺惊讶,后来找他们老板聊天求证了一下,与实际相符度还是相当高的。
看不同国家市场的榜单,除了看产品的分布外、用户的诉求构成外,其实如果你善于总结,还可以看这个市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以及下一步将进入什么阶段,如果有这样的思维意识,就会在一些新兴市场找到一些机会。当然,不同国家市场的差异很大,所以有时候,一些经验未必可以套用。
所谓人脉
有些朋友知道我有个神秘的群,里面有很多大佬,创业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们普遍存在一个误解,以为我很有人脉,把认识的很多牛人塞进我的群里。实际不是这样的,十来年前,我创建群的时候,只是对社交网络好奇,那时候有一个概念特别火,叫作六度人际,但是我总觉得这个概念不太靠谱,所以想做个测试,六度人际是什么不清楚,但是二度人际我是可以自己来测试的,于是我把不同时期认识的不同背景的朋友放在一起,看他们会不会有聚合,有交互。当然,有的人流失了,有的人还在。有意思的是,在这个群里,当时媒体圈的人全流失了,大概是因为,这个群里没有一个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人,都是一些草根,整天讲的都是很低端的一些话题。那么十年过去了,这个群的发展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就说一个数字吧,平均身价的增幅是100倍!我没说错,是100倍!现在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和CEO有好几个,把公司卖给上市公司的有好几个,从打工到创业估值几亿美元的,即便是继续打工的,这些年来平均年收入跃升十倍也是有的。这事我也一直思考,是什么魔力让这么一圈人的成功率远远高于行业的平均值?
为了寻找合理的解释我只总结了两点。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人没有流失,是因为有共同话题,共同的兴趣,主要是因为价值观相对趋同,简单说就是,靠谱的人喜欢跟靠谱的人做朋友。所以产生了幸存者偏差。
2.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产生交集后,大家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得到扩展,我相信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并在其中形成了新的合作机会和互补性。
其他比如信息的价值和传递,分享精神,其实都可以归并于这两点里。
所以,回到创业这个话题,认识最优秀的人,并不是说你要认识很多大佬,但是你应该可以从身边找到这样的人,并与优秀的人多沟通,多交流。那么,怎么判别优秀的人?只说最简单的几个要素。
1.对信息的敏锐度和钻研精神。
遇到自己不了解但是却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人会立即记录下来,并随后通过搜索引擎或其他途径获得更进一步的信息。我所遇到的所有成功的创业者,都具有这样的特质。
2.担当与责任。
遇到困境和挫折,主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不推托,不懈怠。很多草根创业者早就习惯了在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人才的情况下做事情,他们永远不会等待外部环境满足了才动手,而是基于自己已有的资源快速实战,不断摸索。
很多创业者,并不是业务发展不起来而死掉的,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因为某个门槛过不去而死掉的。与其坐等哀怨没有人才、没有合伙人,不如想想自己如何解决。
3.对未来保持乐观。
曾经我很瞧不起那些投资人,看他们经常投资一些显著不靠谱的项目,但后来我发现,其实是我错了。
做个最简单的假设,十多年前,投资人投了10个项目,其中9个黄了,我嘲讽技能使用了10次,其中9次证明是我对了,成功率90%,投资人比我笨多了。但是,投资人这10个项目中,唯一投对的那个上市了,拿到了100倍回报。整体投资回报率是10倍。那么现在,谁应该笑谁笨?这个假设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十几年前,百倍回报的项目俯拾皆是。
中国互联网最初的那些巨头,第一步走对了,知道未来正确路线图的,有吗?一个都没有。所以,既然连那些行业领袖在内,都没有人可以清晰判断未来,那么,不够乐观的人就会失去一切机会。
关于投资与职场的思维方式
跟一些投资机构做过分享,关于好项目、坏项目、有发展、没发展的一些分析思维,对职场上需要判断的人也会适用。
问题即机会
如果你是创业者,产品的问题,行业的问题、就是创业的机会。用户的问题,就是你发展的机会。如果你是打工者,企业的问题,就是你的机会。不要总是抱怨问题,你能把握问题本质,解决问题,你的机会就来了。
我说一些分享过的观点,比如作为投资者,考察一个创业项目,不要求全责备。如果这个项目,团队也好,技术也好,资源也充分,发展速度也好,市场空间也大,说句不客气的,你觉得这项目估值是多少?但反过来说,一个项目,技术一般,团队明显有短板,但是运营数据很漂亮,用户数增长很快,可是目前变现能力又非常弱,你琢磨一下,这是不是机会来了?如果这些短板解决了,是不是就捡到宝了?很多明星企业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思维方式对比
1.这款产品虽然用户数很多,但是做得不够好,所以不值得投。
2.这款产品虽然做得不够好,用户居然还有这么多,所以值得投。
你觉得应该选哪种?我发现不少投资经理选择1。但是我们想想,连投资经理都能看出产品做得不够好,说明这个产品改进空间很大,没改进都有很多用户追捧了,说明上升空间更大。
如果你做了一个产品,很完美,没有问题,但是用户都不来,那说明你根子上就做错了,那才叫悲剧。
挑剔即信任
骂你骂得很凶的用户,往往是你的深度用户,对你的目标越高,才会失望越大。做生意也是如此,挑货的才是买货的,他真要买了,才会说你东西这不好那不好,他不买只是看看他才懒得关心这个。
其实职场也存在这个潜规则,你看公司里被老板天天骂来骂去的,往往是老板真正信任的人;你觉得老板对你蛮客气,人家可能压根没当你是自己人。被上司、老板天天挑毛病的,打起精神来,不要那么沮丧,老板如果都懒得搭理你,你就可以准备走人了。别玻璃心,说我做得这么好为啥老板还吹毛求疵,要是真这样,说明老板对你的期望很高!
所以不管是对外合作还是找合伙人,一条条指出你问题,不厌其烦跟你核对条款的,那才是真要跟你长期合作的人;什么都答应,什么都好商量的,往往压根就没想长期跟你合作。
优势即包袱
想想那么多科学巨匠,晚年的时候都成为新科学理论的阻碍,并不是他们不够优秀,不够出色,而是他们自己的成就成了一种包袱。
为什么这些年行业发展,每次都是新的力量带来变局,而不是传统的巨头?从微软对IBM,到互联网时代谷歌对微软、诺基亚,到社交网络Facebook异军突起,每次都是新的力量。就是因为,传统的巨头,包袱太重了。
中国互联网发展将近20年,我的观察结论是,资源优势方通常是战败方,几乎被验证了无数次。10年前,如果一个项目背景雄厚、关系强大,几乎可以断定这个项目的死刑。为什么资源优势方通常会战败?其实还是因为依赖优势,从而心理上失去了竞争的紧迫性和对产品、用户打磨的耐性。总觉得我资源丰富,可以分分钟摁死对手,但最后往往是不知不觉自己就出局了。
对手即帮手
《神仙道》是页游时代一款非常成功的游戏,这款游戏的生命周期之长,用户群黏性之强均可堪比端游。当《神仙道》爆发没多久的时候,有一款叫作《龙将》的游戏突然出现,从玩法和系统设计上看和《神仙道》非常雷同,后来我还真是有机会逐一询问《神仙道》游戏的开发商、制作人以及运营商老板,结果他们的说法出乎我的意料!他们都说,《龙将》做得挺好的。按照互联网常见撕逼大战的剧情,难道不应该破口大骂吗?没有!他们都说,《龙将》做得非常好,甚至说,如果没有《龙将》,他们觉得这个系统已经做到头了,想不出还有什么优化和改进的东西了。《龙将》出来一看,有几点改进做得都非常好,他们也觉得学到了东西,对这个游戏的持续运营和优化更有信心了。
如果你足够强大,反应足够快,能够抱着学习的态度和对手竞争,你会发现,对手对你的帮助,可能比朋友还多,而且,你还不用给他钱。
“3Q大战”也是个典型的例子,马化腾被周鸿祎打醒了,开放平台让腾讯迈上了新的台阶,投资也骤然活跃。“3B大战”则催生了百度的狼性,让李彦宏开始重新思考百度未来。这都是竞争给沉沉欲睡的巨头带来了新的发展。
用户是谁
说一下用户的问题,因为即便是巨头,也容易在这里犯错误。
对你而言,谁是你的用户?有如下几个常见误区:
热衷于依赖营销手段,以为能圈进来的使用者都是用户
当然,我们不是说营销没有用,不是说补贴全都是负面的,但前提是,你能让产品对用户有价值,其他的,只能是催化剂,只能加速,但本身并不会优化或是改变产品属性。
以为会喊的才是用户,忽略沉默的大多数
简单说就是,大部分用户可能不太会在互联网上发声,而你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可能真的不是你的用户。这一点又要用百度说事了,实际上我们看网上一边倒的评论百度几乎是必死不可的公司了,但话说回来,百度其实这些年除了被360的导航措手不及抢了一批“小白”用户外,几乎从未丢失过它的主要用户群,而那些一边倒的评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影响过百度。真不是说要洗白百度的问题,而这也是一种客观的态度,互联网三巨头的智商真的会不如评论家?
很多年以前,奇瑞车刚起来的时候,在同等类型的车里,价格便宜、空间大,市场一度表现不错,但是呢,问题也有,发动机是特别老的那种,所以动力和油耗表现都不是很好。在很多汽车社区有车友建议,说这车挺好的,就是可惜发动机了,如果能有个更好的发动机,贵两万块也买啊。这话说过后,奇瑞厂商大概还真当真了,后来推出一款所谓宝马发动机(宝马MINI的简配版本的发动机)的奇瑞,价格在原基础上贵了两三万的样子,结果,惨遭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