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不好是个硬伤不错,用户有提需求说要好的发动机也是真的,但是奇瑞当时能火的最大原因是便宜,用户发现你不便宜的时候,发动机再好也吸引不了人家。真正出来喊说贵两万也买的,其实不是你的用户。
你说用户的意见重要不重要?用户的诉求重要不重要?重要,但是要有个度,如果你为了满足少数用户的声音,而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很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例子不用提了吧,也是同理,各种文章里提过100遍了。不知道的自己搜索去吧。
尝鲜用户,核心用户,跟风用户
一些影响力人物,出个新东西,市场新闻一出来,总有一些尝鲜用户,不过他们大多是先锋用户、极客或者同行、竞争对手,来看看你做的是什么,能给他们什么启发。这些会带来初期产品用户指标的鲜亮,然后很多企业一看,哎哟,不错哎,用户活跃度很高,而且传播性很好,都在谈论,但一旦新鲜劲过去,这些用户很快就会转身。尝鲜用户也并非没有好处,如果你的产品特别好,超出他们的预期,也许会成为你的种子用户,以及最初的口碑效应起点用户。但大多数情况下,不要盲目认为尝鲜用户一定是你的种子用户。
社区、媒体需要核心用户,游戏其实也是,为什么很多游戏的发行平台,一门心思去挖别人公会老大,就是这个思路。一个核心用户可以带动几十个、几百个跟随的用户,甚至更多,比如李开复在新浪开了微博,这样跟随用户哗啦啦可能几万个就过来了。
但现在核心用户的抢夺成本越来越高了,最近烧钱最狠的,游戏直播网站,那签约费,杠杠的。当然,这时候你已经很难说这是用户了,和传统社区论坛里的积极分子性质还是不太一样。
在诸多UGC(用户原创内容)的社区、平台里,核心用户贡献内容,跟风用户消费内容,维系核心用户就成为头等重要的事情。但是,规则的设计、利益的诉求,以及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恩怨,都需要认真对待,很可能一不留神,就是一个规则缺陷被人利用,导致核心用户受到伤害,哗啦啦地流失,而运营方还找不到任何头绪,那就真的麻烦大了。
跟风用户是大部分产品的主要用户构成,他们呼啦啦地来,呼啦啦地走,谁给的补贴多用谁,谁的内容新看谁,谁的活动给力就参加谁的,除非你有强大的关系链和持久的价值,否则任何短期行为都不会让他们产生忠诚度,但你仍然需要不断地维系他们,让他们继续来,让他们不要走。
薅羊毛用户,套利用户
有些用户比跟风用户更精明,更会算计,他们会把你平台的补贴、推广规则琢磨个底儿掉,会利用你的平台去经营他们自己的业务,比如微博上诞生的各种营销账号,微信上也是如此。还有一些不公开讲了,利用各个平台补贴政策套利的实在太多了,有些在投资圈的“老鸟”眼里都快成常识了。这些用户并不能说都是毒瘤,关键看你的产品设计逻辑和运营逻辑,如果你正确利用他们,可能是你的核心用户,和平台共赢发展。为什么所有国内外的电商旅游巨头都有分销联盟体系,不就是希望有人通过利益驱动为自己带来持续不断的客源和销售额吗?这肯定不是一个坏业务。但如果你逻辑有问题,那可能他就成为榨取你每一分市场预算而又不能带来任何真实回报的人,当然,也许可以完成KPI。
用户获取成本
很多理想主义创业者,在做商业计划书的时候,所罗列的成本包括研发成本、主机成本、采购成本等等,而对用户获取成本只字未提,有些会列出市场成本,但并没有细化成用户获取成本。
前面我提过,虽然也存在类似“小偶”这样就是没有市场预算也能爆发的产品,但是,你真别认为这是常态。
小众领域的用户获取成本极高,高端用户的用户获取成本极高,用户在哪里,如何去寻找,前面有文章提到过。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有成本,就算你发文去贴吧喊人,你这个人力成本也是成本。
最后还是那句话,认清你的用户,想想你应该去取悦谁,去得到谁?不要以为,获得了数字上的用户就可以了。
创业项目的冷启动
我把冷启动话题分为如下四种情况:单点启动、单边启动、双边启动、多边启动。这四种情况难度和成本依次递增,而一旦启动成功,其竞争门槛则从低到高。而我们创业之初,在设计项目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应该考虑清楚,因为这涉及重大的成本核算和推广策略。
单点启动
项目特征:个体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和服务,不受其他人或服务商的影响。简单说就是,一个人,一个客户,也能用起来。
常见的工具类产品,比如美图秀秀,用户只要自己觉得好用就可以了,不需要很多人在线,也不需要有一大堆服务商选择。
常见的企业服务产品,比如财务软件、销售管理软件,客户对自己的业务有帮助就可以。
常见的单机休闲游戏。
这样的产品,启动推广可以慢慢来,不用担心用户不多,会导致大量流失,可以慢慢磨产品,针对每一个用户、客户的反馈去调整优化,直到产品打磨成熟,然后逐步推广做大。
对于草根创业者或资金不是很大的创业者,在这个领域创业,市场可以慢慢做,可以一点点发展,一步步走。对于企业服务而言,甚至可以一单一单的做。
单边启动
项目特征:依赖于一定人群同时使用,才可以启动,一旦无法满足人群同时使用的指标,现有用户会迅速流失。
简单说就是,一群人才能玩起来。
比如社交类产品,即时通讯、社交网络联机游戏。
这样的产品,你必须批量发起用户,短时期达到一个用户密度门槛,才可以让项目进行下去,比如一个交友网站,你必须让这个地区有足够多的男性和女性,这个网站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那么第一批用户,必须是有规模的批量导入,而不是一个个发展,否则就是发展一个,流失一个。
所以我们说,做社交比做工具难,因为启动所需的用户密度非常高,联机游戏有时候还好点,人少点也能玩下去。
有些草根创业者的玩法是,做一些系统机器人来维持活跃度,让用户以为有很多人在线,比如有些无节操交友网站的很多美女,都是机器人,其实就是程序抓取的数据而已,以及一些自动应答或自动回复。有些联机游戏的对手,也是机器人。
双边启动
项目特征:需要供需双方都有足够的参与密度,才能同时启动,任何一方达不到足够的参与度,均无法形成有效稳定的发展,参与用户均会流失。
典型案例就是电商平台,比如淘宝、百度外卖、美团、饿了么、滴滴打车、UBER等。
你需要有足够的用户,也需要有足够的商家,如果商家够多而用户没有,商家一定流失;用户够多而商家不足,用户也会流失。(自营电商和自己采购货源的属于单边启动,比如京东、唯品会。)
双边启动所需启动资金更大,所需启动难度更高,而一旦建立起来,其竞争门槛更高,因为对手想要颠覆的成本也更高。
多边启动
项目特征:除了供需双方,还需要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的参与密度,才能同时启动。任何一方达不到足够的参与度,均无法形成有效稳定的发展,参与用户均会流失。
淘宝目前看上去有一点这样的感觉,但是其实是双边启动后第三边才开始逐渐热起来,并形成很强大的竞争门槛,这里的第三边就是,物流服务商对接。但实际上淘宝启动的时候这块并不强,都是商家自己解决,也没考虑很多,所以我认为淘宝启动的时候,也不属于三边启动。
目前,三边启动或多边启动还没看到成功案例,但我看到有想搭建利用闲置人力提供送餐服务的平台,好多人都提到这个项目。
第一,你需要有大量的商家加入。
第二,你需要足够的用户,否则商家肯定没兴趣维护。
第三,你需要足够的送货人在线,才能保证及时地把东西送出去。
先不说风险控制怎么处理,我觉得连百度和阿里要做这样的事情都要掂量掂量,这怎么同时启动啊!饿了么搞了几千人的快送员,难道说你一个点子就秒了人家?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大规模烧钱运营推广、有各种补贴的,多半是第三类——双边启动。因为启动门槛实在太高,靠口碑冷启动基本不太可能做起来。淘宝当年打易趣花钱也是如流水,铺天盖地的弹窗当时几乎覆盖了大半草根网站,因为你需要两边同时高密度推广才有可持续的价值。
百度有啊刚开始的时候商家极为踊跃,百度在商家这块的号召力还是很强的,但是错估了自己在用户方面的影响力,不肯砸钱买用户,销售量上不去,商家觉得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也就开始撤退。连百度做双边启动,想省点钱都做不起来,可想而知,双边启动的项目有多难。
最早的搜索引擎,其实是单点启动产品。百度开始的时候没打什么推广,只要采集的数据够全、搜索结果够好,用户多点少点,彼此没影响,所以百度可以慢慢做,一点点优化,一个点一个点地提升市场占有率,现在说百度搜索质量不好的,很多人是真不知道15年前谷歌的中文搜索什么样。从贴吧开始,百度从单点产品变成单边产品,用户群有交流了,到了百度知道和百度百科,以及百度文库,从单边变成双边,积淀了一大批内容贡献者,再想和百度PK,这就成了门槛。
假设一个简单的产品,单点启动做得非常成功,如果想提高门槛,减少竞争对手的威胁,就要从单点转向单边,构筑人群壁垒,你产品再好你人群不够你就是不如我。如果可能就构筑双边,你搞定一大批人你还是PK不过我,如果再厉害就去搭建三边壁垒、四边壁垒。比如淘宝的物流体系强大了,别人更没法玩了,然后再弄一个金融体系出来,那对手就只有绝望了。
如美图秀秀,本来是一个单点启动的成功典范,到了美拍,就是单边了,甚至可以说是双边,因为美拍并不是贴吧或QQ这样平等的社区,而是一群特别会秀的贡献者和一大批浏览者,可以认为是两个群体各取所需,这时候竞争门槛就高多了,你再搞一个美颜工具,你没有足够的用户积淀也颠覆不了对方。
创业者,做项目设计和规划的时候,单点启动是最容易的冷启动,所需成本最低;单边启动需要一定的号召力、影响力,就需要思考你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影响力支持;双边启动特别难,不要认为想到一个痛点就可以启动,这里的启动成本是天文数字,一定要考虑清楚!
借势启动
冷启动除了单点启动、单边启动、双边启动、多边启动,其实还漏了一个,即所谓的零点启动,也就是不需要任何用户,也不需要任何客户,只需要把握现有商业系统的买入和卖出策略,就可以获得收益,这就是所谓的套利玩家。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业项目快速冷启动的一种思维,借势启动。
借势启动,顾名思义,借助大平台、大公司的资源和势力,启动自己的项目。那么,首先,你要知道大势是什么。
场景1:
最开始淘宝刚火起来的时候,烧钱做推广,一年亏几个亿,这时候你去开淘宝店,机会特别好,因为等于是有人替你出店租、给你打广告,请你开店。但是最近两年,从财报可以看到,淘宝的利润已经超越了美国同行,这时候你听人家说,开淘宝店能赚钱,一下子冲进去了。对不起,现在淘宝的流量成本高得惊人,获客成本甚至超过相当比例的实体店铺,除非你特别擅长流量运营或者有非常好的供应商体系,否则,你想赚钱真的挺难。
简单说,补贴越大,亏损越大的平台,你从事相关业务赚钱的机会越多。比如前段时间专车司机都赚了。比如那些直播平台的主持们,最近直播平台亏损多狠啊,但主持们的签约费可是水涨船高,更不用说其他收益。平台利润越高,你借势赚钱的机会越少。我之前讲商业分析思维的时候说过,竞价排名这玩意是利益、利润榨汁机,平台利润高的时候,你作为平台的参与者,就没那么容易赚到钱了。
场景2:
伊光旭(“冷笑话精选”创始人)最开始是借助豆瓣搞营销号、拉粉丝,豆瓣当然也是个不错的平台,但是毕竟规模有限,然后微博兴起,他立即研究微博的传播规律,去转战微博;当微信开始兴起的时候,他又第一批转战微信,在刚开始微信公众号还很稀缺的时候,以最低成本获得了惊人的粉丝订阅数,这就是跟对了势。现在人家身价几个亿,挂上新三板,巨大的商业价值已经体现无疑。我看到有人评论说,估计张小龙自己也没想到,依托微信居然会出上市公司,而且是一批,目前看有一定规模的自媒体平台,估值过亿的至少两位数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