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3:
说一下自己的失败教训。1999年看到傅政军他们搞太极链刚起来,我就赶紧照着山寨了一个,改了一些策略,然后逐一邮件骚扰当时的站长做冷启动。幸亏那时候还没有流行垃圾邮件,发的邮件的回复率还是比较高的,然后流量激增,一度成为市场第二,并一度看到超越的劲头。2001~2003年的时候,每月稳定广告收入1.5万左右,在那个年代全互联网赚钱的公司都没几个。但后来就发现站长流失加快,数据指标一路下降,开始认为是攻击行为,后来系统功能升级,也挽留不住站长的流失,后来2004年黯然关站停止运作。那么,这事说回来,其实是当时没看清楚势。1999~2000年的时候,草根网站崛起,但是流量入口有限,交换链接就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量获取方式,交换平台就会被广泛采纳。但是到2001~2003年的时候,网址导航已经开始成为导流入口而不自知,再后来搜索引擎成为巨大的流量入口,SEO成为主要的流量获取途径,而我对此又麻木不仁,优秀的网站已经不爱挂广告链,只有色情站和垃圾站还在挂,整个广告交换的大势已去,搜索引擎的大势新起,我那时候简直就是落伍麻木得彻底,所以坐看用户流失、产品下滑而无所作为。
2006年甚至2008年之前,网址导航一直是最被低估的互联网资源,那时候如果懂这个,就去用低价扫遍所有主流导航网站的首页位置,成本并不高,而效果,却是惊人的好。这其实也可以算是借势启动的一个案例,借导航网站兴起的势。
场景4:
你想做电商,没货源,没供应商,没资源,一样可以做,简单俩字,导购!
电商这个热潮,刚才上面说,开店卖东西很难赚钱了,因为什么呢,获客成本特别高。一般人听这句就过去了,获客成本高,那就算了呗,但有的敏感的人就会琢磨一下,那是不是创业机会啊,我给商家导用户是不是就赚钱了。敏感度不够的朋友,就别创业了,就跟我当年一样,坐看大势变换而无动于衷,自然没有什么成就。
导购网站火了,从值得买到卷皮,从蘑菇街到美丽说,各种各样的返利也可以算是导购的一种,这些都是借助电商大势,借助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的联盟体系,快速崛起的。
简单总结一下借势启动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降低项目启动门槛。
比如导购,如果你自己发展商家,是需要大量商家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导购平台,是典型的单边启动,但现在,你对接淘宝、京东、唯品会,程序一抓所有信息都有了,变成单点启动了。再比如,你开个店,弄服务器搞技术做网站多辛苦;如果在淘宝开个店、在微信开个店,都有第三方平台支持,这就是借势,而且还可以做各种分享转发活动,平台的价值你就用到了。
第二,降低用户进入门槛。
安装一个App的成本是多少,增加一个关注的成本是多少,这最少差一个数量级吧。就算你安上了,一个商家App的用户启动频率是多少,微信的用户启动频率是多少,这又是几倍的差距吧。
借用大平台来做业务,用户进入门槛低,唤醒率高。同一款游戏,你自己去外面买流量做运营,比放在微信上做运营,各方面数据指标肯定是微信完爆第三方,不只是用户量大的问题,唤醒率高,留存率好,付费率也会好。
第三,享受平台补贴红利,平台增长红利。
还是那句话,如果平台大规模放补贴、放宣传,你作为平台上的创业者,都会享受这些红利。如果平台的用户稳定增长,你只需要做好基本服务和产品,就可以享受用户的增长。
第四,降低用户信用门槛。
其实也可以认为是用户进入门槛之一。
那么借势启动的风险在于:
第一,要快速应变,势不常在。
就好比广告交换的大势已去而搜索引擎大势方兴,要看得到。
红利期过去后,可能要转战新平台,比如从新浪微博转战微信。
第二,可能受大平台政策策略影响,特别是你动了大平台的奶酪。
阿里针对导购的策略也有一定调整,有些以前很火的东西被阿里调整。
第三,神仙打架,殃及无辜。
微信把淘宝分享干掉了,影响面特大。当然,这里也诞生了新机会,微店趁机一下子就起来了。
所以,回到那句话,问题即机会,微信屏蔽淘宝这个问题,给了微店崛起的机会。
第四,补贴不常在,养肥了参与者大平台也要杀羊吃肉赚钱,这个要想清楚。
如果能在早期快速建立自己的品牌强度和忠诚用户,还可以继续维系,否则可能会发现“一夜回到解放前”,从好日子回到艰苦创业的阶段。
第五,用户可能不是你的。
如果你从一个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用户会跟你走吗?
撰写商业计划书的一些误区和建议
商业计划书是很多创业者都要经历的一门功课,我不敢说擅长此道,但也算见过很多明显不靠谱的商业计划书,特此提出一些建议和参考,希望对创业者有所帮助。
市场描述适可而止
很多年轻的创业者,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或第一次创业的年轻人,特别喜欢把市场前景和行业数据列很长的篇幅,引用各种第三方报告证明自己进入一个特别有潜力的市场。
不是说这事不能做,但是我必须提醒一点,如果你进入的是一个对投资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篇幅多一点也许是对的;但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风险投资商,你所进入的领域是一个相对不那么冷僻的领域,人家对行业的了解往往远胜于你,你罗列得越多越暴露自己的无知。比如说,为了证明市场前景,你特意网上搜索比较后选择了某个不知名分析公司数据最华丽的报告,但人家投资商很清楚,这个分析公司在业内以收钱替客户包装出假数据著名,你这不是弄巧成拙吗?
如果行业并不特别冷僻,简单选择最具有公信力的数据列一下即可,不用太多夸张描述,相信我,投资人见得多了。列市场数据,让人知道你要进入什么领域即可,市场再大,其实跟你关系也不大。
竞品分析学会尊重
很多创业者在商业计划书中,罗列了大量市场已有竞争者和领先者的问题,然后自信满满地说自己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抢占这个市场。
竞品分析的确是商业计划书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独有的优势的确是你创业计划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展示内容。但是,如果你连市场领先者是怎么成功的都不知道就妄言击败他们,如果我是投资人,是绝对不敢投的。
首先,你应该知道市场领先者是怎样做到领先地位的,人家在哪些地方做得好,你可以简单说一下,证明你真的研究了人家的产品和客户基础,真的研究了这个市场的发展历程。
其次,如果你的优点,仅仅是一些功能上,或者细节上的改进,请相信我,这不构成竞争优势,因为领先者可以分分钟弥补这个问题的缺陷。
百度有啊在设计之初,找出了淘宝很多产品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切实存在的,非常具体,非常有针对性。然而淘宝不是易趣,应对能力快速而有效,所以有啊上线后,淘宝迅速进行了升级,所有百度做出的有效改进照单全收。
你还觉得你找到竞品的缺点就能赢了吗?
那怎样的优势可以成立呢?就是你知道你做的这个事情,竞品看到了也不敢做,不能做,做不来,或者不屑去做。比如,淘宝VS eBay,360 VS瑞星,我不收费,你有本事学啊。这是模式颠覆,逼着市场领先者“自宫”。此外,投入产出效率不那么高的项目,巨头看不上眼,不屑去做,创业公司还是有机会的,不要不服气,很多小公司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竞品分析不要只盯着对手的缺点看,也要知道人家厉害在哪里。靠功能和细节创新通常是干不掉市场领先者的,需要更完整的思路。
时间规划严谨有序
创业者在项目时间规划里,他设计的产品应该在3个月后上线,4个月后产生收入。然后投资人问,你的产品原型呢,有Demo看吗?哦,还没做呢。那技术团队呢?这不等着融资后去找吗。大无畏的乐观主义,暴露了对产品开发的无知。
不能说他一定做不出来,但除非他拿出来老东家的源代码,以及自己有极强的产品研发控制能力和成熟的团队班底,否则这种乐观的预估是极难兑现的。创业者不要有这样的心态,自己把承诺撑满,拿来钱再说,这是以牺牲信用为基础的,而且有经验的投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你的承诺水分太大,这样也许本来还不错的项目,因为你撑得太满,反而人家觉得你可信度不高,不敢投了。
信用背书切忌夸口
投资人的人脉关系异常强大,尽职调研工作是非常专业的。我都帮不少投资人做过,遇到看简历背景确实深厚的,我去跟人家谈的时候诚惶诚恐,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请教的。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他口若悬河的时候说跟某个“大牛”相识已久非常熟悉云云,然而这个“大牛”是我多年老朋友,我直接就发个消息过去,这谁谁你认识吗。人家回答,有点印象,一起开过会,不熟。结果可想而知。
当年李彦宏在美国准备回国创业,跟投资人说搜索引擎的时候,投资人以上厕所为名出来给William Zhang(时任Infoseek的CTO,硅谷最早的搜索专家,当时也是李彦宏的上司,那时候还没Google)打了电话,求证李彦宏的背景能力,得到William Zhang肯定以及赞誉的答复后转回头就敲定了投资。投资人会调查你以前的合伙人,上司、同事乃至同学,如果你之前有好口碑,这个真的会加分。如果和某些牛人合作过,共事过,那当然很好,但切忌信口开河夸张描述,这很容易被戳穿的,而且后果就是,你所说的一切都不会再被信任。
成本测算详尽完备
不管你写商业计划书是不是给投资人看,成本测算都需要认真去写,认真去算,因为这是让你思路更清楚,对问题考虑得更充分的过程。
我看过不少创业计划书,成本测算很含糊,只说第一季度花多少,第二季度花多少,最可怕的是什么呢,有些新创业的人所列的成本都是人员、硬件、办公等等。那么市场运营呢?流量获取呢?一问三不知。“这个产品上线通过互联网发布,不用成本吧。”对方怯怯地回答。
不用成本获得大量用户的案例不是没有,可就算你多相信自己产品的口碑效应,多相信这个产品的用户传播能力,而种子用户的获取、前期测试用户及测试反馈,怎么可能没有成本。有些业务模式,比如O2O,成本与规模的关系,收入与规模的关系,在多少规模上实现持平,多少规模上实现正收益,而市场容量是多少。有些模式可能你觉得很好,但是你算下来,可能等达到正收益的时候,其规模已经大于市场容量了。
不是说你提供了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用户就是你的,如果这样,创业就太容易了。用户获取成本是创业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数据指标。这个没有想清楚,后面的营收测算全是扯淡。
风险承担要有说法
特别是天使轮,投资人非常希望创业者能更多地承担责任和风险,而不是说拿投资人的钱去舒舒服服地做老板。
第一,核心人员兼职创业,这个是非常忌讳的,不能说完全不行,但如果核心团队几乎都是兼职的,投资人会觉得这个项目实在过于儿戏。
第二,核心人员有其他工作或兼职,这也是忌讳,但有些创业者本身确实有很多项目,投资人要明确创业者是否会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项目中,比如你之前的项目已经发展得很稳定并且有明确的负责人接手,投资人可能还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