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不论是读史或读小说的人,都是看得出的[1]。
当三国鼎峙之际,曹操首受汉封,由魏公升为魏王;刘备受群臣拥戴,为汉中王;孙权是在曹丕篡权以后,才接受魏封,为吴王。到了曹丕称魏帝,号黄初元年(公元二二〇年),紧接着刘备称汉帝,号章武元年(二二一年),又次年,孙权与魏断绝关系,号黄武元年(二二二年),后来也称吴大帝,号黄龙元年(二二九年)。曹丕谥曹操为太祖武帝,实际上曹操确是魏的开国皇帝。
尽管正史以曹魏继汉为正统,但人民是不承认的。就在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当时,民间说书人和听众都是倾向蜀汉的,就是官方的苏东坡也透露了他的观点,《东坡志林》有这么一段话:“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他写《赤壁赋》也说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是高举周郎,赤壁一役,烧得“强虏灰飞烟灭”[2]。《答范淳甫》诗:“犹胜白门穷吕布,欲将鞍马事曹瞒。”这里“吕布”是隐射吕惠卿、曾布,曹“瞒”是指王安石,可见他的所憎。
不论是读正史还是读演义的人,都知道汉献帝刘协,是曹操手中的傀儡,这个傀儡,袁绍想换个刘虞,刘虞不肯做,袁绍便改变主意,叫曹操把刘协送来;曹操拒绝了,袁绍便想抢;吕布也想抢;孙策也想抢;袁术不抢,干脆自己当。袁术是明目张胆地在淮南当,还有一个刘焉,是悄悄地在成都准备当。抢皇帝和自己当皇帝,在三国鼎峙的局面未形成以前,就有无数纠综杂错的战争,把人民害苦了。
刘协这个傀儡,先是在董卓手中的,也是董卓塑立的。但董卓玩不久,王允利用吕布,将董卓杀了。长安的军民,都恨董卓,当他被陈尸于市时,这头饱吸了民脂民膏的死肥野猪,便遭到老百姓在他肚脐眼上点灯的报应。正史和演义都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有《郿坞》诗云:“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诗中的英雄,是要打引号的。
苏东坡如此观,曹雪芹亦如此观。
《红楼梦》曾把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分为三类:一类是“大仁者”;一类是“大恶者”;大仁大恶之外,还有一类是“逸士高人”、“情痴情种”、“奇优名倡”。这见于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借贾雨村的嘴巴说的(贾雨村也是恶人)。他历数“大恶者挠乱天下”,是“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3]。从唐到清,姓曹的多以“魏武子孙”为荣,想来曹雪芹不是“魏武子孙”吧?纵是,他也不“为亲者讳”,他比苏东坡更爽利,用重笔把曹操列入“大恶”。只是放过了董卓。大概这株“千里草”,曹雪芹认为还未成气候,不够“挠乱天下”的资格。
注释:
[1]三国以后,历史上在国家统一时期,以魏为正统,分裂时期,以蜀汉为正统,然大致如此,亦非绝对的。闲话范围,未敢多涉。
[2]有的本子“强虏”作“樯橹”。我觉得“强虏”为胜。
[3]从脂砚斋庚辰本。戚蓼生本无蚩尤。蚩尤、共工,俱是传说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