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的定义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
所谓“茶道”,绝不是只挂在口上,流于形式,当年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所谈“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并未易评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层次;到了“苦尽甘来”的品饮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许近了“茶道”。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雅士茶道
因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
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
品茶之趣
品茶有讲究,一杯茶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品茶需要好心镜。静夜独坐静思,从清苦的茶汁,可品尝出茶外的许多人生意味,心灵复归宁静。品茶需要好环境,以简单清幽为上。茶可独酌,也宜共饮。
古有若干宜茶与不宜茶的规定,如明人冯可宾和许次纾的数十条款,皆适于雅士,其它各阶层人士只能择其适合者用之。富人饮茶也可品茗,可夸示富贵,但却无能耐吟诗挥翰,可出钱叫人唱小曲儿助茶兴,自己大概不会鼓琴而歌。因此,人皆品茶,惟士能得其神韵。
茶助诗兴
茶助诗兴,是中国古代众多诗人的共同感受。“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对茶之功效的评价。唐卢仝早就说过“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连喝七碗,文思焉能不似春潮涌?宋代余靖《和伯恭自造新茶》诗曰:一枪试焙春尤早,
以茶会友
对饮、品饮或聚饮,办茶会、茶宴、茶话会。亦可行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见王十朋《梅溪文集·万秀梁和诗留别再用前韵》)。宋代斗茶、分茶游戏亦是文人的一个创造。
雅化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饮食之事,但一经文人之手,便高雅无比。本是木本植物,植物学上归于山茶科山茶属茶组,但雅士们赐给美名,什么洞庭碧螺春,高桥银峰、六安瓜片、君山银针、紫阳富硒等,其名脱了俗气,让人觉得此物只配天上有、世上无。
普普通通的茶具,南宋审安老人叫“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等,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
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陆羽著作的《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即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
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就是饮茶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