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人的心
6514400000005

第5章 胡适的《人力车夫》

“车子!车子!”

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

“你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

“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

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

“你年纪太小,我不坐你车。

我坐你车,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

“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

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这首诗写了两个人:一个是人力车夫,十六岁,十三岁上已经开始拉车;一个是要乘车的客人,知识分子,可能是诗人自己。“车子!车子!”开头就是他在喊。

车子来了,快得像飞一样,停在他跟前。那个小车夫半天没有生意了,听到有人喊车子,怎么能不巴结?客人打量了他一眼,看他年纪太小,心中有点儿不忍——说“酸悲”似乎过了点儿,只是不忍而已。于是开始了下面这一场对话。

先是客人问车夫:今年几岁了?拉车拉了多久了?车夫如实做了回答,还加上了一句:“你老别多疑。”他以为客人嫌他年纪太小,拉车不如年轻小伙子稳当,眼看快到手的生意要吹,他不得不加上这么一句。客人听出了这层意思,立刻声明:不坐他的车不为别的,为的是看他年纪太小,心中不忍。在这儿又用了个夸张的词儿——“惨凄”。

车夫回答客人的话可有意思。他说:“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这是实情,客人却不曾想到这一层。一个没有受过饥寒的知识分子,怎么能体会拉一趟生意——十来个铜板的收入,对于人力车夫来说,竟是一个能不能活下去的大问题。好心肠饱不了饿肚皮,等于说,光有同情心改变不了劳苦大众的命运。

车夫接下去的那句话更有意思:“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在人力车夫的眼睛里,警察是最高的权威,找碴儿欺压他们的敲诈他们的,不就是警察吗?还口口声声说这是国家的法令,那是政府的规定。年纪小拉车,警察不管,可见国家政府都不禁止:你老偏偏要管,你老又是谁呢?

客人被这个小车夫说服了:同情心饱不了肚皮,这样的事儿他管不了,于是点头上车,说了声:“拉到内务部西!”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也有个内务部,救济贫苦儿童,禁止雇用童工,按说都归内务部管。可是那些当官的怎么会关心劳动人民的死活呢?不说拉到别处而说内务部,可能有点儿讽刺的意味。

在旧社会里,拉人力车是最苦的力气活。老舍先生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里,除了主人公祥子,还写了许多人力车夫的遭遇——累死,病死,冻死,饿死,都没有个好结果。当时有人做过调查,没有一个人力车夫能拉上十一二年车还不送命的。这首诗写的那个车夫才十六岁,已经拉了三年车了,他的遭遇应该得到同情。那位客人出于同情,不忍乘他的车;没有人乘他的车,他就得饿死!这个矛盾解决不了,客人只好屈从于现实,“点头上车”。光有同情心解决不了矛盾,但是不能说这种感情毫无意义。好些人正是出于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找到了,并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要改变现实,让劳苦大众都能过上人的生活,就得推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这样做了,所以咱们再也不会看到未成年的孩子为了生活而卖命的惨剧了。

这首诗写在“五四”以前,还是新诗的萌芽时期,句子有长有短,都明白如话,对传统的诗词做了冲击。看各行的末尾一字:“飞”“悲”“谁”同韵(韵母都是ei),“谁”念阳平,其余两个念阴平;“疑”“凄”“饥”“皮”“西”同韵(韵母都是i),“疑”“皮”念阳平,其余三个念阴平;只有“时”(韵母虽然也是i)跟别的字都不同韵。可是在旧诗旧词中,“时”跟“皮”“疑”“谁”等同韵,可见古代的读音跟咱们现在不同。新诗是写给现在的人念的,当然不应该根据古代的韵来押韵。还有一点可以注意的,韵母是ei和i的字念平声,声调比较凄惨,符合这首诗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