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少年!
我是少年!
我有如炬的眼,
我有思想如泉,
我有牺牲的精神,
我有自由不可捐,
我过不惯偶像似的流年,
我看不惯奴隶的苟安,
我起!我起!
我要打破一切的威权。
《我是少年》写在五四时代,离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六十多年了。最后一句说:“我要打破一切的威权。”这个“威权”指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口号。经过五四运动,中国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前仆后继地斗争了三十多年,终于实现了这两个口号,铲除了封建主义,赶走了帝国主义,建立了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漫长的曲折而又艰苦的斗争中,觉悟的知识青年无疑起着先锋的作用。咱们现在念这首《我是少年》,就像读一篇五四时代的宣言,还可以感受到当时的青年们的激情,跟统治旧中国的反动势力做殊死斗争的激情。
这首诗本来有两节,咱们只念第一节,就是上面的十行。这十行都用“我”字打头。这个“我”实际上是“我们”,是无数敢于跟反动势力做斗争的青年。事实就是如此,在当时,这首诗曾使广大青年的心弦起了共鸣,大家放开嗓门朗诵,还配上谱子齐声高歌。“我是少年!/我是少年!”无数青年的呼声汇合在一起,就成了伟大的“我”,成了“我们”了。所以咱们不能把诗中的“我”就看成诗人一个人,看成诗人自己。这首诗绝不是诗人的自我表白,而是一代青年迎接斗争的高昂的呼声。
诗人在开头一连用了两句“我是少年”。为什么不说“青年”而要说“少年”呢?咱们现在都把二十上下的人叫作“青年”,五四时代的习惯却叫作“少年”。“我是少年!/我是少年!”接连两句,咱们念着能感受到一股年轻人的自豪的劲头。为什么自豪?有什么可自豪的?因为“我有如炬的眼”——我们年轻人的眼光像火炬一样,能照彻黑暗,看透敌人。因为“我有思想如泉”——我们年轻人的思想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不可遏止。经过精密的观察和深入的思索,我们青年人看清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应负的责任:必须打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我有牺牲的精神”——我们甘愿牺牲。“我有自由不可捐”——我们决不放弃我们应有的自由。“我过不惯偶像似的流年”——去年如此,今年如此,明年还得如此,没有一点儿改变,也不容许有一点儿改变,就像泥塑木雕的偶像,我们过不惯。“我看不惯奴隶的苟安”——我们不能得过且过,甘心情愿当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奴隶。“我起!我起!/我要打破一切的威权。”
十行诗句,一连用十一个“我”——十一个“我们”开头。而句尾,“年”“眼”“泉”“神”“捐”“安”的韵母不是“an”就是“en”,而且大多念平声,念下来很顺;“我起!我起!”一变,“权”又是“an”韵,听起来真有压倒敌人的气势。难怪这首诗在当时会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