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
6543700000014

第14章 写好导言 纲举目张(2)

我们要感谢先交了导言的原始卷、秦汉卷、隋唐卷、元代卷、明代卷几位主编,没有他们这些先行官的示范作用,后面的几卷导言的构思就缺少借鉴。所以先交卷的,为写好导言开了路,功不可没。

学者总是有固执己见的一面,谁说什么就听什么,那就不成其为学者了。但是,也没有哪一位学者闭目塞听,不愿听取正确的意见,以丰富和充实自己。九篇导言各有所长。哪种写法、哪些方面,更符合我们《通史》的体例,更能显示艺术通史的特点,我相信,大家会有个比较,也是心中有数的。每篇导言的讨论,我都仔细听了。许多意见都对我有启发。我也谈一点印象和意见。

《原始卷》峻骧(分卷主编)三易其稿,的确下了很大功夫,掌握了大量资料,但大家所以有些意见,主要是写法上,现在是在人类起源上,研究方法上,介绍各种观点的篇幅太多了,特别是国外的成果介绍得那么仔细,使人看了很沉重。几次改稿虽然有了很大压缩,但原有构思似未做根本的改变。是否就从中华人的形成直接切入艺术史的主题,把已发现的原始文物的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始祖的神话,混沌的乐舞(包括纹身的人体文化),图腾巫术仪式,素陶、彩陶,模拟生活的岩面,可用来总结原始艺术的特征的材料也还不少,是否可不把过多的篇幅放在介绍各种成说上,我们还是重点放在自己的观点上。我这是姑妄言之,写起来可能很难。

《夏商周卷》的确难为了心峰同志(分卷主编),他是研究元艺术学的,从他的著作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他过去研究外国的比中国古代多。不过,我想这次他负担了三代卷,今后他的元艺术学研究会大大改观。

夏商周卷导言,脉络清晰,很有概括性。同志们提出有点骨多肉少,作为艺术史的导言,的确还不够丰富,但青铜时代的概括,也还是可以的。这倒不是因为郭老那本书,而是因为众多的青铜器的遗留,反映着三代,特别是商周两代的社会与文化面貌。如果能对青铜艺术而不是青铜技术作出它的时代思想艺术特征的分析,我想还是能作出我们艺术史的贡献。我也看了两本青铜器的书,包括李学勤同志的文章,几乎都是讲青铜器历史价值的,只有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艺术上讲了它的审美价值,但也并非深入的论述。

无论原始还是三代,属于艺术方面的资料还是太少,是否可以从诸子百家中,甚至《乐记》、《吕氏春秋》中多摘一些艺术资料加以分析论述,因为无论孔子、孟子、庄子,在他们言论举例中,都讲了不少艺术现象,积累着不少艺术史料。

《秦汉卷》导言字数不多,但却把秦汉艺术精神概括得很准确。从秦兵马俑到万里长城,从秦汉宫殿到汉赋、汉画石砖,都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气魄,所谓“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气吞八荒”,所有艺术都体现着这两个大一统帝国的大。

老实说,在上文学史课时,读汉赋,的确让它们那穷尽万物的铺陈弄得脑袋痛,不觉得有什么艺术享受。不过,作为秦汉时代的艺术精神的一个方面,它却有很典型的表现。我同意曲润海同志的建议,兴珍同志还是可以适当的引用,以壮秦汉艺术的行色。我还建议导言也应对东汉艺术的发展作适当地补充,现在主要是对秦与西汉的概括。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这次田青(分卷主编)是一气呵成,全神贯注。写得很有文采。但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历史的叙述太多了些。应当把更多的篇幅放在对六朝艺术自觉的概括上。如果说秦汉艺术重有、重实、重满,那么,六朝艺术则是体无、味道、重韵。那大动乱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替,使得汉儒那套阴阳五行、君臣伦理完全破产。人生飘忽,人寿苦短……使人对生命和未来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关怀和向往,连陶渊明都有“人生任大化,终当归虚无”的感慨。这时道教的建立,佛教的传入,自然也促进了玄学的兴起,以填补汉代观念破产的真空,也使艺术出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只不过,我总觉得,玄学主要还是老庄的影响。宗教思想,特别是它的哲学观念对艺术有一个时代的大推动。虽然六朝绮靡,也受到唐人的轻蔑,但那是时代的产物,艺术史上光彩的一页。只要把它的时代的阶段性的思想艺术特征概括出来,就是恰当的评价。我觉得,田青的概括就很有说服力。只是我希望,田青改写时,不要再生奇想,忽然冒出现代化的比喻和调侃来。

《隋唐卷》。盛唐之音,这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高峰,历史公认。煦寰同志(下卷主编)充满热情地描述这段历史的盛世,歌颂了它的成就,写得气势磅礴,很富感染力。如果说秦汉的大一统帝国造成了囊括宇宙的艺术气概,那么,这隋唐的大一统,更是培养了封建社会青春期的昂扬向上,容纳所有的民族心态,不仅使艺术有了空前的大繁荣、大发展,而且也为古典艺术创造了各种立法的文化氛围。突出地论述一下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对艺术的影响,以显示它的时代的艺术特点,这很需要。我只希望在结构安排上,内容叙述上,融合得更紧密些。像大家所说的,避免重复的叙述,这会使这篇导言更有气势。

《五代两宋卷》。当总主编的不能讲个人爱好。从艺术史上体例来讲,我是欣赏宋代卷(分卷主编廖奔)这种写法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面貌,不能强求一律。还是不嫌重复,再说一遍,我们通史的编撰体例要求各分卷断代编撰,“不是该时期各科艺术专史的重复和拼装,而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立足于对社会总貌和艺术发展的总体把握,将共生于同一社会环境或文化氛围内的各种艺术成就科学地反映出来”。三教合流,理学建立,雅俗分流,宋代的文化环境,《辽西夏金卷》的整体把握在导言中就已显示出来。写得很厚重,当然,我也同意大家意见,在分寸上,在准确性上,比如集大成之类,还可做认真的推敲。同时也应避免有些生冷词汇的使用。

《元代卷》。志湘同志(分卷主编)这次没有修改,因为有一个原则问题她在思考。其实她第一次稿写出来后,在整体上这卷导言写得不错,大家没有太大意见,只是对蒙元统治者入主中原的整体评价上,请她再斟酌一下。我也考虑到,无论在历史研究和历代文艺中,对少数民族的确有不少歧视和歪曲,特别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元清两朝,确有不公正的评价,连伟大的孙中山最早的革命旗帜,也是反满。我们的艺术史是在当代写的,当然不能再犯这种时代错误。我们对任何一个朝代的封建统治,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应采取辩证唯物主义态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历史上有进步作用,但秦始皇依然是暴君。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帝,她的统治继承了贞观之治,对盛唐繁荣有大贡献,但也不必像郭老那样,把她为了要自己当皇帝连儿子都不容,也说成是完全正确,当然我也不赞成煦寰同志把她的武周说成伪朝。我们对蒙元、满清入主中原的统治,也像对任何汉族统治者一样应一分为二。

《明代卷》、《清代卷》导言不少同志说是范本,在严谨的学风、朴素的文风、扎实的功力上,我觉得这个评价并不过分。当然,我也同意大家意见,明代卷的利马窦这一段可以考虑不过分强调。因为真正有思想影响的材料不充分,而明中叶以后的人文思潮,也用不着借助于外来影响。清代卷对文学繁荣这一段,不必写得过细,我特别同意田青的那个意见,清朝虽有康雍乾盛世,但它毕竟已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烂熟阶段的末代王朝了,那末世的哀音即使在它盛世年代也已反映出来,否则,也就不会有《红楼梦》了。包括明末清初的那批思想家,他们在反理学上实际上是继承了李卓吾,但他们,特别是黄宗羲在批判君主政治上,应当说已涉及动摇封建制度,不再是《水浒传》提出的好皇帝、坏皇帝的问题了。在哲学思想史上侯外庐一派,是把他们称为启蒙的民主思潮的灿烂群星的。

总之,我读了九个导言,大受鼓舞,感谢大家的辛苦和努力。当然,下面的任务还是很重,有的分卷还要年底交稿。我看导言不修改也可以同撰稿人见面了,各卷各章的写作要抓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