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3日至27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十一次编委会上的发言(摘要)
【会前致辞】
《通史》现在的九篇导言,五个单卷本导言,四个双卷本导言都已交稿,有几卷还是二稿。就全书而言,按照统计表统计,完成了190多万字。这个统计不完全准确,因为有的分卷的章节已写出,但因为上次已说过,分卷章节,不再交编辑部,由分卷主编自己审稿,这一方面的情况编辑部并未掌握,没计算在内,所以实际上已完稿200多万字,超过全书的三分之一。目前,虽然还没有一卷可以连缀成书,但宋代卷、元代卷、明代上下卷,都已完稿了二分之一以上的字数。下半年已到了冲刺阶段,年底按合同,有几卷稿应完成初审或终审交出版社。
关于导言,连提纲在内,我们已经开过四次讨论会。原始卷、秦汉卷、隋唐卷、明代卷,都是上次讨论过。这次是听取意见后的第二稿,原始卷的导言,峻骧大概是三易其稿了。明代卷导言还向本卷撰稿人征求过意见,也是改过三次了。三代卷、魏晋卷、宋代卷、清代卷都是第一次交稿。
导言不同于各章,它需要对一个时代艺术总体发展进行概括性论述,也可以说,是分卷的纲。在编撰体例里,对“导言”提出的要求是“每卷开篇有一导言,约2万至3万字。内容包括:本历史时期艺术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等的关系;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时代风貌,主要成就和历史地位”。俗话说,纲举目张,导言早一点定稿,对各章的写作有好处。
各门类艺术的研究,虽然也要对整个时代艺术面貌,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面貌的了解,但毕竟和对整个时代面貌的整体把握还是有差别,需要看的资料就有很大的不同。我知道,有几位分卷主编,因为中途改卷,就又重新购置一次图书,那资料费的花费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总之,写每卷的导言,的确不同于写熟悉的一个门类的艺术,需要全面地掌握这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概况,并且熟悉它们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不只需要看很多资料,还要作一番比较研究,才有发言权,好几位分卷主编都诉苦说,实在难写。但是,对于20世纪艺术研究来说,门类艺术研究也早已不是孤立的,现在九个最难产的孩子都已分娩了。
一个时代,不管是单卷还是上下卷,都只是一个导言。因此,有上下卷的虽是一个导言,却要概括上下卷的内容,应是两卷主编的任务,即使由一位执笔,也要两位加强联系,互相切磋,甚至提供素材,把它写好。实际上多数导言的作者原来视野就很开阔,也有丰厚积累,哪篇导言都并非临时抱佛脚才写出来的。
我想,我们各卷的导言,终究是艺术史的导言,并不负担面面俱到地总结一个时代的任务,我们想解决的,只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思想文化在这个时代艺术精神中所反映的特征,以及这个时代艺术整体发展的规律与成就。这当然离不开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背景与环境,只是在我们的导言中,应尽力不去单纯地、孤立地介绍、论述背景情况,而是把它们融会贯通在艺术史的发展中给以清晰的描绘。
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并不一定与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完全一致,甚至有时是很不平衡的,而且,总有前后期的差异和特点,这是需要在导言中加以概括和阐释的。无论是原始的古艺源流,三代的历史辉煌,秦汉的气魄,南北朝的风神,盛唐之音,宋元心态,明清余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特点与贡献,都应在导言有准确的概括和鲜明的反映。导言既要有一个时代的横向的艺术发展的整体概括,又要有纵向史的发展脉络的阶段性的描述,使得上一个时代与下一个时代的传承关系曲折起伏与个性特征,都能在导言中有个清晰的轮廓。
不管时代历史的发展多么曲折,政治经济的发展多么畸形,艺术总能另辟蹊径,在那个特定时代开拓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艺术史上写出自己特殊的一笔。宋元以后,雅俗分流,诗、词、文、赋,似乎失去了光彩,但像宋代卷和元代卷所分析的,真正的艺术家,或者是与俗文艺相结合,或者是走向民间,在俗文艺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新路。中国是诗的王国,几千年的诗史,并未因某种形式的衰落而完全被淹没。诗不只有历代形式上的变迁,而且渗透在宋元以后的叙事文学里。戏曲就有“剧诗”之说;诗在《红楼梦》中也有自己的地位,被誉为诗小说,不只是有诗作,而是指它所创造的诗境。俗文艺写了肉欲横流,有的失之于俗,俗得不堪入目,但大文学家笔下的同样的描写,虽有雅的词句,内容却不能说没有大胆的性描写,公认为把两情描绘得最美的《牡丹亭》,我看有很多段落,如果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能说它是“雅”了,这是中国无与伦比的诗的语言艺术的特殊辉煌。也包括蒲松龄老人的《聊斋志异》,如果他采用的不是拟古的传奇文,就不一定能把那些鬼狐之恋的故事写得那么美。戏曲的确成长于市井文艺,但是明标史册,代表各个时代的大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高则诚、汤显祖、孔尚任、洪昇,也都是大文人,他们的成就,也蕴含着雅文学的修养。
小说源于民间的说话,它的辉煌显示在最早的《水浒》和《三国》的成书,但真正把它推上艺术高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那虽是曹雪芹的天才创作,但没有曹寅那样的书香门第,也培养不出曹雪芹这样的多面的、高深的艺术才能。
绘画虽也是有着浩瀚的民间创作,但雅绘画却一直没有间断自己的发展,诗画本一律,历史公认,是从王维就开始了,所谓文人画,至今历久不衰。雅俗分流,是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雅俗合流,互为因果,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即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总是善于吸收有活力的民间艺术营养,因此,诗融雅俗,又是一切伟大的艺术家所追求的高境界,这也是艺术史的规律性现象。阐释每个时代雅俗分合的规律,是我们《艺术通史》的一大任务。宋代卷作了转型期的重点论述,我觉得写得很好。
导言在体例和内容的概括上,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不能强求一律,但总该有大体一致的体例。现在九个导言都已在大家手上,总有了个比较,究竟怎样在各方面都融会贯通得更好一些,扬长避短,更接近我们通史的理想,请大家充分讨论,出主意,想办法,谈优点,也挑毛病,有虚有实,求得统一认识,把导言再提高一步。
还有一个问题,请各位主编注意,在编撰体例中限定“导言”的字数是2万字至3万字,现在只有三代卷、秦汉卷、隋唐卷不超过,其他各卷都超过,有的还超过很多,看看这个问题怎么处理好。
这次除了导言,还交来了几份分卷章节,有分卷主编的,有撰稿人的,这次很可能来不及详细讨论,但时间来得及,也请大家看一看,议一议,特别是分卷主编听取意见修改后的章节。其余交来的撰稿人的稿件,按上次会决定的精神,一概由分卷主编审定,在分卷审稿前不要再交编辑部审稿。
先讲这样几句,作会议的开场白。
【简短小结】
这次会开得很热烈,很有成效,讨论得也很深入。编委诸公都是艺术内行人,说的是内行话。即使为自己辩护,也豪气凌云。别人虽然提了不少意见,但谁也不会因此而挫伤了锐气。出版社老胡同志已多次参加过我们编委会讨论问题,大概也熟悉了我们的风格,决不会因为讨论中提出很多意见,而觉得我们的稿子一无是处。
九篇导言,除兴珍同志(分卷主编)的秦汉卷导言,我都是来以前就读过了。我觉得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坦白地说一句,我虽然也可以提出一点意见,但没有一篇是我能写得出来的。我和老苏同志都说过,看了九篇导言,的确大大增强了信心。应当说,导言的完成,使每个分卷都有了自己的纲,这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下边是要抓紧各卷的进度了。大家虽然对每卷导言都提了一些意见,但都不是否定的意见,只是改进、提高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