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24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四次编委会扩大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今天这个会,已经是第四次编委会,还是一次扩大的会议,或者应当叫做《中华艺术通史》主要编撰人员的讨论会,因为有一部分参加编撰的专家学者也应邀参加了会。主题是讨论各分卷的提纲。会议要开四天,还占用了两天假日,为了照顾院外编委和参加编撰的专家学者们不至于延误太多工作时间,只好辛苦大家了。
《通史》的酝酿已经一年多了,编撰思想,编撰体例,也在编委中进行多次讨论,1996年11月22日至24日,曾举办过一次理论务虚会,各抒己见,对中华艺术精神进行了一次“争鸣”的探讨。这次会算是进入《通史》本体的讨论,可谓恰逢其时。
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12月末至1997年初,召开了中国文联的六代会、中国作协的五代会。在两代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无论是《决定》还是讲话,都对文艺的继承传统、借鉴外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了多方面的论述。我以为,这两个文件,对我们编撰《中华艺术通史》,也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根据我的学习体会,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是需要我们在《通史》编撰中加以坚持和贯彻的。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如江泽民同志讲话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永远是我们事业发展和文艺繁荣的精神动力。”
二、研究和发扬传统,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艺术,讲话还明确指出:因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最深根源,在中国人民历史创造的活动之中”,一个伟大的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相伴随。“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中华民族是以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为人类文明画廊增加辉煌的民族,是产生了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这些世界文化名人的民族,是产生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产生了郭沫若、茅盾、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等现代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民族。无比丰厚的精神遗产,与先驱们的英名连在一起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特别是革命文艺传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巨大宝藏。”
我以为,这些认识应当成为我们编撰《中华艺术通史》的共识。我们要充满民族自豪感地发掘传统,发扬传统,把这部艺术通史写好。
三、我们要在比较借鉴中写好艺术通史,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江泽民同志在两代会《讲话》中说:“如果丧失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盲目崇拜,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结果是只能亦步亦趋,变成人家的附庸。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文化思想上也要独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这特色的鲜明的标志最终也将表现在文化上。中国文化本来就拥有悠久而优秀的传统,以中国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艺术通史就是要通过史的探索,科学地、系统地阐释我们的祖先怎样一代又一代地积累并创造了这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中华艺术,以促进当代艺术在提高民族自信心、在抵制腐朽文化侵蚀方面、在打破艺术史论的欧洲中心论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史》的编撰体制,已进行过几次讨论,编委们也有所补充和修正。在1996年8月20日召开的第一次编委会上,我也就全书的主导思想讲过几点意见。现在各分卷提纲已经写出,我们的工作也进入了实质性的编撰起步阶段。就讨论提纲来说,这样规模的会,也不可能开得太多。各分卷提纲我都读了一下,大家都写得很认真,有的已经把这一分卷的艺术整体面貌都清晰地勾画出来了,增强了我们写好通史的信心。
这次会议虽然讨论的是分卷提纲,希望大家还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因为每一分卷是否有正确的概括,是否有真知灼见,都关联着《艺术通史》撰写的整体水平。大家都是各艺术学科的行家里手,有几位还是通才,应当不吝赐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怕意见尖锐,也不嫌意见零碎。我相信,每位分卷主编,每位撰稿的专家学者,都既能虚心听取意见,又敢于坚持真理的。据我所知,《中国美术史》每分卷的讨论,朝闻同志都是鼓励挑毛病,有时意见分歧,争论得很激烈。陈绶祥同志的《隋唐卷》,最近还让大家扎了一次针。用他自己的话说,目前还处于焦头烂额中。我很希望我们的会也能有这样的会风。提纲讨论充分了,就会清除撰写中的路障,避免走弯路。
在讨论中,有些问题提请大家考虑:
一、有的同志提出,这部艺术通史是否应写文学部分,因为文学亦应归属于语言艺术部分,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文学又的确占有特殊地位,艺术通史能有文学部分,当然会更完整些。但是,有,又应当摆在什么位置上呢?它有那么多的丰厚的文献遗存:现在隋唐卷列有专章,突出唐诗,从编撰意图来讲,主编当然是想用这最高成就的形式把这个时代艺术史的描述“带动”起来。多数分卷在艺术门类里没有列入文学,但在文学有重大历史影响时期也有所涉及,如《夏·商·周》卷的诗经、楚辞,《秦汉》卷的汉赋等。
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以综合见长,不只古代乐舞与诗“混生”的时候很长,就是唐宋以来的诗、词、曲也与乐舞很难分开,而且和书法、绘画又有新的融合。明清小说则本系与戏曲同源,即使分开了,也还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如果加上语言艺术这一门类,当然会形成这部艺术通史的特色,但是,“语言艺术”的文献遗存是如此丰富,而只作为一个门类能否描述周全呢?会不会压倒其他艺术门类,写成半部文学史呢?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二、通史虽然也要写出各艺术门类史的清晰的发展轨迹,但写法却不同于艺术门类史,而是要把握各门类艺术在一个时代的综合发展,并在他们的相互联系中抓住每个时代的艺术与审美意识发展有广泛影响、有划时代贡献的艺术家、艺术品,专章专节突出描述,讲深讲透,比如原始彩陶,三代青铜器,秦俑,汉画像石砖,晋唐书法与石窟艺术,宋院画与市井说唱、杂剧与文人画,明清传奇与曲艺等等,艺术门类史的时代闪光的成就,在通史中都需要重点加以描述,再扩展到全面,这样,每个时代艺术发展的整体面貌和特征就会比较清晰和鲜明。
三、这次会议通知对分卷的章、节、目提出了初步要求,但现在要各分卷交来的提纲,还是有详有略,百花齐放。从形式上,章节目的设置应有一个统一的规格。章的标题应朴实、明确,节与目的标题似应有点文采,有点个性,有点意趣。现在互相重复的地方不少,这是预料得到的,但不难解决。
四、分卷中是否只写一个“绪论”或称“导言”(应有统一的名称,现在是五花八门:导言、绪论、概论、导论不一),它是分卷的纲,既要从各门类艺术综合发展中概括出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的特征,又要有承上启下的内涵,使史的描述有清晰的脉络。
五、各艺术学科在每个时代的发展繁荣是不平衡的,分卷论述是否也应突出这个时代的主学科,把发展最完善、最有时代亮采的艺术学科,放在第一章加以论述,而且把它最辉煌的成就重点突出,然后由点及面,似应是我们通史的写法。
六、乐论、舞论、画论、剧论的文献遗存,都是各门类艺术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是艺术美学的珍贵文献,各卷应有专章论述,现在多数放在最后一章,还是适宜的。
七、请大家考虑,各分卷最后是否应有一简短的结语,就这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成就,审美意识的发展高度,作一简短的概括,起卷与卷间衔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