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棒外交
中日甲午海战惨败之后,清政府在大日本帝国的威逼之下,万般无奈,不得不向日本人屈服,全权委托中堂大人李鸿章,赴日本国签订所谓的和谈条约。即,后来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明知此次日本岛国之行,是丧权辱国行为。在刚刚结束的中日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大耍威风。气势汹汹的日本人,在海上击败我大清国的北洋水师之后,势不可当!扬言要把战火直接烧到紫禁城。
日本人蔑视我大清国。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受命于朝廷,忍辱负重地前往日本马关求和谈,真可谓是引万箭于一身,集天下的骂声而入他一人之耳。
但是,李鸿章此番东渡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为慈禧老佛爷能继续把持风雨中飘摇的大清国而来,是向侵略者赔礼道歉、堆金送银而来。可想而知,当时,作为战败国的首席和谈代表李鸿章,踏上日本岛国时的心情,是何等地复杂。想当初,北洋水师,是他李鸿章亲手缔造的。而今,“水师”被侵略者给毁掉了,旁大的舰队被敌人的炮火打得沉的沉、毁的毁,残不忍睹,许多壮士就此葬身鱼腹,倒头来,他这个“缔造者”,还要奴颜婢膝地向侵略者低头认罪求和谈,简直是奇耻大辱!
然而,令李鸿章始料未及的是,日本天皇帝国对李鸿章及其随从团队的到来,显得无比热情!欢迎的场面,极其壮观,不等李鸿章走下甲板,鲜花、彩旗,欢迎的锣鼓队伍,簇拥而至,丝毫不见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视情景。
向来善于揣摩的李鸿章,猜到日本人的鲜花、彩旗背后,一定暗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所以,李鸿章面对鲜花、彩旗,始终没有丝毫的笑容,他每时每刻都在提防日本人狡诈的举动。
简短的欢迎仪式过后,举行中日双方谈判代表首场见面会。李鸿章没有想到,日本国的首席和谈代表,竟然是他在法国结识的同窗旧友、中日甲午海战的幕后对手——伊藤博文先生,难怪码头上摆出如此虚情假意的欢迎场面,这其中的缘故,就不言而喻。
见面会上,伊藤博文先生让工作人员把会场布置得别致而高雅,其中的茶水、点心、水果以及大红灯笼等等,都是按照中国人的风俗和生活习惯摆放的,惟独一样东西,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尚属于稀罕物儿,那就是冰棒。日本人用咖啡色的纸袋把一支支冰棒包好,摆放在每个人跟前的托盘中。
当时,正值春夏之交,天气并不十分炎热,按照季节来推算,伊藤博文先生没有必要给客人上冰棒。但是,笑里藏刀的伊藤博文,在鲜花、彩旗等欢迎仪式过后,就是要通过这支小小的冰棒,让他昔日的老朋友、今日的谈判对手李鸿章明白,别看码头上欢迎的气氛很热烈,可接下来的谈判,如同这支冰棒一样,让他凉到心里去。
随同中堂大人李鸿章的和谈代表,都不知道那纸包里包裹的到底为何物?大清朝的慈禧太后尚未用过冰箱、电风扇,国人当然也就不晓得什么叫冰棒、冰激凌了。但是,中堂大人李鸿章是知道的,李鸿章早年出访过西欧诸国,吃过西餐,见过西式的许多用物与食物。
此刻,李鸿章一看到托盘中的纸包上凝结着小小的水珠,外面还冒着丝丝凉气,就猜到那里面所包裹的东西,十之八九是西方人用来降温避暑的冰棍。而今天的谈判桌上,他的老朋友伊藤博文先生,要用这等凉物来招待他,李鸿章心中顿感不快,他拧眉静思了片刻,本想推之一边,可桌子对面的伊藤博文先生,却以老朋友的一片好意,伸手示意中堂大人享用那纸包里的东西。
李鸿章点头一笑,二话没说,拿起那只冰棒,只见他“唰”地一下,撕去外面的纸罩,捏在手中并没有急着食用,而是装作不知何物一般,左右观看,还不时地撅起嘴巴,吹着冰棒上缕缕升腾的凉气,给人的感觉,中堂大人没食用过此物,误认为那是热的,怕烫伤了嘴巴才左右吹气,顷刻间,引来日本人的一场哄堂大笑。
李鸿章也陪着笑了笑,但他,很快收住笑容,眼睛直愣愣地盯着桌子对面的伊藤博文先生,说:“这东西,你我在西欧可吃过不少,乍看起来蛮热情,其实,内心里凉着呐。”
一句话,一下子把在场的日本人脸的上笑容给僵住了。
随后,就看中堂大人把手中的冰棒往托盘中一放,说:“老夫牙口不好,这种凉玩艺是上不得口喽!”随后,将那个托盘推之一边。
当下,在场的日本人全都明白眼前的这位中堂大人,并不是他们想像的那样,没有食用这类冰棒才用口去吹“热气”,他那是故弄玄虚,以此引来驳斥伊藤博文的言辞。
一时间,大家鸦雀无声。
伊藤博文先生一看,首场见面会上,就以一只小小的冰棒陷入僵局,未免有些小题大做,赶忙圆场,训斥他的下属,说:“好啦,既然中堂大人不善用冰棒,还不赶快撤下。”
这就是说,撇开后来的《马关条约》,就说当天见面会上的“冰棒外交”,李鸿章是占了上风的。
忍辱负重
李鸿章在日本国,以割让大清国的岛屿、赔偿日本人两亿两白银的军费为代价,与日本人讲和谈。
谈判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先生讨价还价,说:“看在我们昔日的交情上,两亿两白银的数量再减少一些,算是给我老夫回家的路费吧?”
伊藤博文先生寸步不让,他告诉李鸿章,在国家的问题上,我们没有情面可讲,要说你个人没有回家的路费,我伊藤博文可以自己掏腰包给你。
话已至此,李鸿章已无话可说。
此后,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至国内,很快遭到国人的一片唾弃,李鸿章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慈禧太后为树立皇室的威望,保全大清国的脸面,也只好把《马关条约》那个“屎盆子”扣到李鸿章的头上了。一道圣旨下来,中堂大人李鸿章,被割去顶带花翎,瞬间削官为民了。
下野后的李鸿章,闲居家中,看似非官即民,可他仍然不失当初官场上的威望,先是慈禧太后经常派人来府上看望他、安慰他,再就是光绪皇帝暗中也给他不少关照。京城里的大小官员看到慈禧、光绪皇帝都如此高看下野后的中堂大人李鸿章,哪个还敢小瞧他呢?所以,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李鸿章家中,人来送往,门庭若市,弄得李鸿章本人都不知自己是谁了。
好在李鸿章识时局,他觉得自己身为朝廷里的“罪臣”,下野后,还受到皇亲国戚以及京城里大小官员的如此厚爱,长此下去,只怕会给慈禧和光绪皇帝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李鸿章考虑再三,还是采取了妥协、避嫌的办法,带上少许的亲信、家眷,悄悄地回到了安徽庐州老家,想避过那阵风头,过一段安稳清净的日子。
岂料,中堂大人李鸿章前脚刚到庐州老家,庐州府的知府大人就抬着鸡鸭肉鱼等登门拜访了。并选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八抬大轿顶到门上,以请教中堂大人的为官之道为名,邀请李鸿章到本府各地走走。并有意识地领着李鸿章来到庐州所属的包公祠游玩。
李鸿章想,也罢,闲居家中,草民一个,想怎么玩耍就怎么玩耍吧。便依了庐州的父母官,一同来到远近闻名的包公祠。
但,李鸿章哪里料到,来者无意,请者有心。那位庐州府的知府大人,为了在中堂大人面前展示一下他的才华,期待中堂大人以后东山再起时,能提拔重用他,事先写了一副对联,张贴在包公祠里。上联是:掌印时,雄锄奸恶,万民同声称慈爱;下联为:升天后,长留清名,百官高仰颂廉风。
这副对联,原本是庐州知府借体发挥,赞扬宋代包公的同时,以此来高抬下野后的中堂大人李鸿章。实属于“拍马屁”行为。
李鸿章是什么人,他可是当朝的军机大臣、堂堂大清国的大学士呀,庐州知府心中的那点小九九,还能瞒得过他的眼睛。李鸿章上一眼,下一眼张了张那副对联,忽而转过身,冷下脸来,责问那位“拍马屁”的庐州知府:“你可知错?”
中堂大人这一问,差点把庐州知府吓傻了,他是出于一片忠诚,赞扬中堂大人如同当年的包公,何错之有?所以,当李鸿章问他可否知错时,他半天无言以对。
李鸿章告诫他:“你一个小小的知府,尚不知官场的水深火热,便学会凭空吹捧人,你从哪里得知包公掌印时,受到万民同声称颂呢?他的嫂子骂他‘包黑子没有良心’,不就是个例子吗?还有虎头铡下,他杀了皇太后的女婿陈世美,皇上、皇太后心里会高兴吗?”
李鸿章的这番言辞,显然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可尚在云里雾里的庐州知府,一时间,只顾点头称是。可当他略加思索,忽而感到不对呀,包公、包大人杀了无恶不作的侄子、铡掉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那是为民除害,老百姓并没有骂他。
李鸿章轻叹一声,说:“包公的嫂子不是平民百姓吗?”
庐州知府不知道中堂大人想教导他什么,半天不敢多言,他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李鸿章指着对联中的“万民同声称颂”,说:“这里的‘万民同颂’显然是不妥。”
知府大人点头称是。李鸿章告诉他,当年包公在陈州开仓放粮时,倒是得到过一些赞扬,可接踵而来的是一片骂声。更为甚者,有些得了好处的人,私下里也都在议论包公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事你可知否?
庐州知府知道中堂大人在中日和谈中,充当了大清国的牺牲品,为慈禧、光绪皇帝做了“替罪羊”,此番割官为民,隐退家中,心中多有不快。所以,他写出如此赞扬他的对联,中堂大人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于是,那位知府大人斗胆问中堂大人,此联该如何修改。中堂大人李鸿章上下联又看了两眼,忽而提笔写道——斗邪除恶,只凭真肝胆
忍辱负重,全仗赤诚心
恨之入地
李鸿章再度出山,仅仅是避过《马关条约》引起的那阵国人痛骂之僵局。当时的大清国,如同一艘航行在风浪中的破船,原本就不堪一击,偏偏遭到八国联军的侵袭,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慈禧太后自然想到了能为她挡风遮雨的老臣李鸿章。光绪皇帝下旨,恢复了他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诸多官职之后,让他专门负责清王朝的外交事务。
李鸿章在大清国的外交史上,有着举足轻重、旁人不可代替的地位和影响力。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外交评价是:将李鸿章的外交术置于世界,当排其后;但在旧中国尚属第一流。他的外交手段是,以联合某一国,而制裁另一个国家,以此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这正是大清国软弱无能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李鸿章的高明之举。
这一年的九月,李鸿章按照清政府的旨意,乘船东渡,计划到朝鲜与俄国密谋日本国归还我辽东半岛的有关事宜。
船队,自烟台港起航,行驶到公海以后,北部湾海域,突然狂风大作,海上瞬间卷起了十几米高的风浪,整个船队不得不改道,使入日本海域,原认为在海上暂缓一段时间,天气好转后,即可调转航线,直奔朝鲜。没想到北部湾的恶劣天气,愈演愈烈,范围越来越大,船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停靠日本港,暂避风浪。
连日晕船的中堂大人李鸿章,一听说船队停靠到日本国的港口,顿时十分愤慨,他下令,船上任何人不得下船,待天气好转之后,立刻离港远航。
李鸿章在这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番旧地重游,他百感交集,怒火中烧。他再也不想看到这令他难堪的日本岛国。可日本国的那位伊藤博文先生,听说他当年的朋友,谈判桌上的对手李鸿章到此,偏偏送来请柬,邀请他下船赴宴。
李鸿章以晕船为由,婉言谢绝。伊藤博文先生深知他这位老朋友的耿直秉性,只好到船上去看望李鸿章。李鸿章得知伊藤博文要到船上来看他,装病躺在床上不搭理他,直至伊藤博文离去,他都没有离开船舱半步。中堂大人十分痛恨日本人,痛恨日本国每一寸土地,甚至连日本国海边的空气他都不愿意闻到,更别说让他下船去踏日本的国土。
不巧的是,李鸿章乘坐的那艘船,因为受到海上恶劣天气的袭击,再加上进港时船头触上礁石,需要适当地作些修补。船上的随从官员,考虑到中堂大人的人身安全,建议他换乘另一艘船,继续航行。
这可真是强李鸿章所难了!因为,要让李鸿章换乘另一艘船,必须让他下船登陆,步行一段路程,李鸿章怒发冲冠地告诉他身边的随从人员,说:“老夫我宁愿撞死在这甲板上,也决不再踏入这羞辱我大清的半寸土地。”
也就是说,李鸿章说什么也不肯踩着日本的国土,去乘坐另一艘船。
僵持之中,有人想到在码头上铺上红地毡,让中堂大人双脚不沾日本的国土。可李鸿章不干,他觉得那是在做表面文章。
最后,船上的水手们只好把两艘船靠到一起,中间搭上一条跳板,这才勉强把李鸿章大人换到另一艘船上。
后据史料记载,中堂大人李鸿章,自《马关条约》之后,至死,他再也没有踏入日本国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