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成吉思汗子孙秘传(全集·第二季)
6613500000013

第13章 蒙古汉子(13)

道尔吉喇嘛摇了摇头:“博托,汉人也写成包头、包克图、泊头,无论博托、包头、包克图、泊头,都是巴特,跟你的名字一样,是英雄的意思,怎么会是有鹿的地方呢?咱们的包头召本意就是英雄的寺院,最初庙里供奉着巴氏家族征战阵亡的先人,后来扩建成了喇嘛庙。至于有鹿的地方,是因为走西口的汉人居住在博托河两岸,博托河水养育了他们,他们就给博托赋予了这个故事。”

巴特顿开茅塞:“对对对,包头、包克图、博托、泊头,在我们蒙古语中发音都一样。二哥说得有道理。”

道尔吉喇嘛又说:“博托河两岸的村子也因河而得名,东边的叫东博托村,西边的叫西博托村。前几天萨拉齐厅来了几个汉官,他们说博托村有写成包头村的,有写成泊头村的,还有写成包克图村的,很不规范。他们说,我们的家庙包头召是这里最早的建筑,以后要把两岸的村子统一写为包头村。”

弟兄两个正说着,一匹马风驰电掣般地跑来。这匹马穿过东村,趟过博托河,直奔西村。

巴特定睛一看,马上之人不是哈珠嘛!

哈珠在一个篱笆小院前停了下来。哈珠跳下马,李大裤衩子从屋里迎了出来。因为太远,两个人说了什么巴特听不见,就见哈珠急匆匆地进了屋。

巴特纳闷,哈珠和李大裤衩子怎么这么熟悉?巴特跟二哥道尔吉喇嘛道了别,就奔李大裤衩子家去了。

李大裤衩子家是两间小土房,土房的窗户不大,上面糊着一层窗户纸。巴特穿过小院,推开门,悄悄地走进屋。

屋里炕上躺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哈珠望着孩子,用汉语焦急地问李大裤衩子媳妇:“李大嫂,我儿子什么时候病的?”

李大裤衩子媳妇看着孩子说:“三天了。今天孩子昏迷不醒,我们夫妻急得团团转,实在没有办法,这才给你送信。”

哈珠把小男孩抱在怀里:“儿子,儿子,你醒醒,额吉看你来了……”

哈珠连叫数声,小男孩紧闭双眼,一声不吭。

哈珠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儿子,你看额吉一眼……儿子,你可不能吓唬额吉……”

猛然间,见巴特站在旁边。哈珠立刻止住哭声,她犹豫一下,把孩子放在炕上。

巴特惊诧地问:“这是你的孩子?”

哈珠惊魂未定,她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巴特见小男孩脸色通红,嘴唇发紫,用手一摸,孩子的额头很烫。巴特抱起小男孩就走。

哈珠眼中露出两道寒光,大叫:“放开我儿子!”

巴特吓了一跳,哈珠平时温静贤淑,对他毕恭毕敬,今天的口气怎么如此强硬?可转念一想,人家的骨肉病成这样,当额吉的心焦,这也在情理之中。

巴特没放在心上,他仍抱着孩子,一边往外走,一边对哈珠说:“孩子烧得这么厉害,再不马上治疗就危险了。我二哥道尔吉喇嘛懂得藏医藏药,或许他能治孩子的病。”

哈珠愣愣地看着巴特,李大裤衩子媳妇一拉哈珠:“妹子,就请道尔吉师父看看吧。”

出了李家,巴特一路小跑,李大裤衩子两口子和哈珠紧随其后。

一进包头召,巴特就高声呼唤:“二哥!二哥!”

道尔吉喇嘛走出禅房:“老三,怎么了?”

巴特忙不迭地说:“二哥,你快看看,这孩子烧得跟火似的。”

哈珠“扑通”跪倒:“二少爷,你发发慈悲,救救我儿子吧!”

李大裤衩子两口子也跪下了:“道尔吉师父,我们也求你了!”

巴特把孩子放在炕上,道尔吉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翻开孩子的眼皮看了看,他转身进入灶房。道尔吉喇嘛点上火,烧了半盆温水,他把一块布在水盆里洇湿,然后拧了拧,在孩子前胸、后背、腋窝、手脚心擦了几遍。没用一袋烟时间,孩子的烧退了一些。

可孩子仍是两眼紧闭。道尔吉喇嘛又拉开柜子,取出一个小皮囊。拔开小皮囊的塞子,从里面倒出一捏药粉放在孩子的鼻孔前。道尔吉喇嘛轻轻地吹了口气,药粉飞入孩子鼻孔。

道尔吉喇嘛双手合十,盘息而坐,念起经来。

哈珠跪在佛前,又是烧香,又是拜佛,又是祷告。李大裤衩子两口子也陪哈珠一起跪着。

一个时辰过去了,“啊欠”,孩子打了个喷嚏,眼睛睁开了:“娘,我渴,我要喝水。”

孩子说的是汉话。

哈珠和李大裤衩子媳妇起身,两个人同时扑了过去。

哈珠端过一碗水,手不停地颤抖:“儿子,喝水。”

孩子看了看哈珠,没喝:“你是谁?”

哈珠神色紧张:“我,我是你额吉呀!”

孩子有些茫然:“额吉?额吉是什么?”

哈珠柔柔地说:“额吉就是亲娘,我是你亲娘啊。”

孩子一推哈珠:“不,你不是我亲娘。”

孩子把手伸向李大裤衩子媳妇:“娘,娘,给我水……”

巴特心生迷雾,到底谁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Chapter 13

哈珠知道我和桐花没有什么感情,她不会因为桐花而对我动刀。难道哈珠真是想到了她的过去?那她的过去是怎样的?那把刀又和哈珠的过去有什么关系?巴特满腹疑惑……

李大裤衩子媳妇和哈珠对视一下,哈珠把水给了李大裤衩子媳妇。李大裤衩子媳妇一手托着孩子的头,一手把水端到孩子嘴边,“咕嘟咕嘟”,孩子把一碗水都喝了下去。

哈珠手扶门框,双肩不停地抽动。

孩子在李大裤衩子媳妇怀中很安详:“娘,我饿。”

哈珠立刻转过身,眼睛直直地望着孩子,巴特见哈珠已是泪流满面。

道尔吉喇嘛把一盘面点端到孩子面前,哈珠上前,她伸手拿一块递到孩子嘴边,泪眼中充满无限慈爱:“孩子,吃吧……”

孩子不张嘴,而是看李大裤衩子媳妇。

李大裤衩子媳妇对孩子说:“宝贝儿,吃吧。”

孩子不吃,也不说话,只是看着面点。哈珠紧咬嘴唇,她把面点给了李大裤衩子媳妇。李大裤衩子媳妇把面点放在孩子嘴边,孩子香甜地吃了起来。

哈珠眼泪成串成串地往下落,她冲出禅房,疾步而去,身后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号。

巴特追了出去,哈珠已经走远了。望着哈珠的背影,巴特心中疑团重重。

巴特回到禅房,他用汉语问李大裤衩子:“李大哥,这孩子几岁了?”

“回都统老爷,七岁。”

“叫什么名字?”

“叫哈森。”

巴特一愣:“哈森?蒙古语是玉石的意思,这不是蒙古名吗?”

李大裤衩子媳妇答非所问:“孩子叫李哈森。”

李是姓,哈森是名。这孩子汉姓蒙古名,巴特更纳闷了:“李大哥,这孩子到底是不是哈珠的?”

李大裤衩子一副为难的样子:“都统老爷,你,你还是问哈珠吧,她,她不让说。”

巴特有点急:“你就不能告诉我吗?”

李大裤衩子看了看媳妇,媳妇看了看他,两个人都跪下了:“都统老爷,我们,我们夫妻发过誓,对任何人也不能讲。不然,会遭老天爷报应的。”

巴特不再追问了。

杨树吐出了新叶,柳树长出了嫩芽,春天像燕子一样,在包头村每户汉民家的屋檐下安了窝。包头召院外有棵大榆树,上面结满了榆钱。小哈森和两个小伙伴来到树下,小哈森跟猴子似的,“噌噌噌”爬到树上。他揪着榆钱,吃着吃着嘴却不动了,眼睛一个劲儿地往包头召院里看。

树下的小伙伴叫道:“哈森,给我掰榆钱呀。”

小哈森示意两个小伙伴不要说话,他痴痴地望着包头召院内。

两个小伙伴不知寺内发生了什么事,也都爬上了树。

原来是巴特在院里练武。巴特双拳生风,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时而腾空而起,时而匍匐在地;时而电闪雷鸣,时而细雨微风……三个孩子从没见过这阵势,一个个都看呆了。

哈森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真好!”

巴特收招,发现了树上的三个孩子。

巴特走到院外,他向树上的三个孩子招手:“都下来,下来,别摔着。”

几个孩子跳下树,对巴特羡慕不已。

巴特已经二十六七岁了,在那个年代应该是三四个孩子的父亲,可时至今日,桐花的肚子还是瘪瘪的。看到这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巴特十分高兴。

巴特问:“你们喜欢练武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喜欢。”

“那你们想不想学?”

“想。”

“我教你们好不好?”

“好!”

巴特拉开架式,一招一式地教三个孩子。

练武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刚练时三个孩子还觉得挺新鲜,可练了一会儿,那两个孩子就嫌累,只有小哈森在坚持。

巴特问:“你还学吗?”

哈森很干脆:“学。”

巴特拉着哈森的小手:“你不怕累吗?”

哈森坚定地说:“不怕。”

在蒙古人的风俗中,不熟悉的人是不能摸孩子头的。蒙古人认为生人摸了孩子的头会给孩子带来疾病和灾祸。

巴特轻轻地拍了拍小哈森的肩:“好孩子,有出息,以后你天天来,我天天教你。”

哈森“扑通”就给巴特跪下了:“师父!”

巴特的心一动,多么懂事的孩子:“你叫我什么?”

哈森道:“师父。你教我练武,就是我师父。”

一个念头在巴特脑海中闪出:“不要叫我师父,换个称呼好不?”

哈森仰着小脸:“那叫什么?”

巴特心跳加剧:“叫我阿爸,你给我当干儿子。”

小哈森无限崇拜地给巴特磕了三个头:“阿爸。”

巴特俯下身,把孩子搂在怀里,他贴着小哈森的脸喃喃道:“儿子!我有儿子了!”

从此,巴特把哈森当成了亲骨肉,不但教哈森练武,还教他写蒙古文字母,读汉文《三字经》。

这天,巴特问哈森:“儿子,你认识哈珠吗?”

哈森摇了摇头:“哈珠是谁?”

“就是上次管你叫儿子的那个女人。”

“不认识。”

“她不是你额吉吗?”

“额吉?额吉就是亲娘吧?”

“对,额吉就是亲娘。”

“我有亲娘,我亲爹亲娘都住在包头村,阿爸不是去过吗?”

李大裤衩子两口子和哈珠是什么关系?哈珠和哈森是什么关系?哈森到底是李大裤衩子夫妻的儿子,还是哈珠的儿子?巴特不得其解。

一进腊月,土默特蒙古人就开始准备过年吃的各种食物,如肉干、奶制品、馓子、炒米,等等。衣服也要做新的,巴家无论男女老少、主人仆人,每人都做一件蒙古袍。巴氏家族上下三十多口,一家裁缝做不过来,巴特就到萨拉齐请来八个裁缝,为巴家人量身定做。

巴特带着这些裁缝刚进家门,就听桐花在骂:“哪个小兔崽子这么没教养,跑到人家窗下撒尿,这不是欺负人吗?啊?以前往我身上倒洗脚水,现在又往窗下撒尿,过几天是不是还要骑在我们脖子上拉屎?怪不得我们家这么倒霉,官也丢了,职也没有,到了手的世袭都统也飞了。这日子还能过吗?”

巴特拉桐花的衣襟:“行了行了,童子尿还治病呢,进屋吧。”

桐花甩开巴特的手:“别碰我!治病你咋不舔了呢?哎,我正要问你,这家成什么了?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留下我一个独守空房,谁想欺负谁就欺负。”

巴特一脸无奈:“谁又欺负你了?”

桐花大叫:“你眼睛瞎了?窗下猫尿狗臊的你没看见?”

巴特声音比桐花低得多:“我眼睛瞎了,行了吧,快进屋吧。”

巴特还要拉桐花,桐花两手叉腰:“我不进!我问你,你天天不着家,又和哪个妖精混上了?”

巴特斥道:“你说点有影的!”

桐雪从西厢房出来,她袖子挽着,小臂上还有水珠,看样子是在洗什么。

桐雪劝桐花:“小姐,姑老爷是正人君子,不是拈花惹草的人,他不是请裁缝去了吗?你先到屋里歇着,一会儿裁缝还要给小姐做新衣服呢。”

桐雪把桐花劝进了屋。上房的太夫人脸色苍白,她默默地抽着烟,哈珠一旁侍立。

转眼间到了腊月二十三。蒙古人也有祭灶的风俗。晚上,巴氏族人除了没出嫁的姑娘,全家人都来到厨房祭灶。仆人在筛子里放些草料、羊肉干、干果和麻糖,一家人跪在灶前。

太夫人端起筛子,一边筛着,一边叨念:“霍来!霍来!将石蒙更,也勒也勒,宝音克西格日……”

意思是说:金钱、福禄,都降临我家。

筛过之后,太夫人把奶酒泼进灶里,再把筛子里的祭品、草料也都填入其中,然后点火烧掉。

桐花本不想凑这热闹,可又一想,老太太这是祈求金钱、福禄,这金钱、福禄不能都让别人占了,我也得有份,因此,她挤在最前面。

祭完灶,巴家人各回各屋。桐花在西厢房等了一会儿,却不见巴特回来。

桐花吩咐桐雪:“你去看看,他又死到哪儿去了?”

桐雪道:“小姐,姑老爷在陪太夫人说话呢。”

桐花眼睛转了转,对桐雪说:“走,一起看看。”

桐雪道:“小姐,天这么冷,还是不去吧?”

桐花不阴不阳地说:“我已经大半年没给老太太请安了,过去请个安。”

上房之中,巴特给太夫人捶着腿,哈珠给太夫人捏着肩,老人絮絮叨叨:“奶奶是奔七十岁的人了,就像一匹老马,没几年活头了。你们这辈兄弟八个,奶奶八个孙子,三个献给了佛祖,还剩你们五个。可那几股都有了儿子,就你和桐花没有。你和桐花结婚八年了,到现在也没怀上,奶奶这心跟着了火似的。听包头村的山西人说,他们家乡不生孩子的就抱养一个,说什么叫‘带子’,有了‘带子’就能带来儿子。”

巴特看了一眼哈珠,他安慰太夫人:“奶奶,‘带子’是山西的风俗,我们草原上不兴这个。你身体这么硬朗,再活二十年没问题,我肯定能给你老人家生个重孙子。”

太夫人板起脸:“不看喇嘛,又不找‘带子’,你怎么给奶奶生重孙子……”

老太太发现巴特看哈珠的眼神异样,老人仿佛明白了什么,便道:“莫不是,莫不是你要给奶奶娶个侧室……”

“嗯哼!”窗外传来桐花重重的一声咳嗽。

太夫人立刻不说话了,她和哈珠不约而同地看巴特,巴特起身来到外面。

桐花用手点着巴特的鼻子:“好啊,你背着我要纳小?”

巴特忙解释:“没有,没有,真的没有。”

桐雪也说:“小姐,你听错了,姑老爷不是纳小,是要找个‘带子’。走吧,外面这么冷,回屋吧,小心冻坏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