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澳洲后,我又开始找工作。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我仍然采取金融岗位和财会岗位同时申请的办法。又经过一番周折,2004年11月,我找到了一份临时性的簿记(Bookkeeping)工作,为一家船务补给公司处理日常账务。这家公司规模很小,工人和办公室人员加在一起不到二十人。老板来自中东,但他一直强调自己是基督徒,不时表露对伊斯兰教的厌恶,刻意要和穆斯林划清界限。
这个中东人把他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卖给了一个大型新加坡船务补给公司。合并后这家公司成了新加坡公司的悉尼分部,他成了小股东,负责具体营运。每年由总公司支付他15万澳元的薪水,当然他还能从剩余的股份中获得红利。因为原来的会计师必须处理大量兼并重组工作,所以他们需要我这个负责日常账务的临时簿记。
当时面试我的既有这个中东人,也有代表兼并方来悉尼出差的新加坡总公司财会负责人。我的感觉是新加坡人在决定聘用我的过程中起的作用更大。等我去那里上班,发现这个中东人对我很防备,很多东西不让我接触,似乎怀疑我是新加坡人安插进来的探子。其实我只是个临时记簿,对这个行业也不熟悉,就是让我天天研究,我也未必能搞清那些复杂账目的来龙去脉,怎么可能当侦探呢?大概他确实有不少东西瞒着总公司,因为心虚疑神疑鬼,所以才时常提防着我。
这份临时工作大概在2005年3月初结束。我趁机去布里斯班玩了几周,对布里斯班印象还不错,觉得那座城市颇似新西兰的奥克兰,但比奥克兰繁华,房价却比奥克兰便宜。
回到悉尼后,我再次找工作。大约在2005年7月,通过中介在一家大型传媒公司找到了正式“长工”,做应收账,职责是将每天收到的各种形式的付款项目(支票、信用卡、电子转账、银行划账、现金等)记入电脑,和应收帐里的未付发票一一对应抵消,接着核对整理总数,然后打电话给到期未付的客人,提醒他们欠款已过期限,请及时付款。如经多次反复催讨仍无法收到欠款,我就要把这笔应收帐转给专门处理长期拖欠案例的同事,由他们决定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
这家传媒公司的应收账属于客服部,而不是财务部。当时我有向财务方向发展职业生涯的打算。毕竟,财会的适用范围比金融广得多,就业的路也宽得多。所以我希望有朝一日能通过内部调动进入该公司的财务部。工作时间稍长,我就发现这种调动也不是件容易事。这家公司的客服部有三十多人,华人约有8、9个。想调去财务部的人很多,至少这几个中国人几乎人人想去,而我又是其中在该公司资历最浅的。三个资格老的中国人已经在那里干了三年半了。若论资排辈,轮到我去财务部还不知要等到哪个猴年马月。有个干了三年客服的中国女孩,为了能调去财务部,一直和已经在财务部工作的中国同事拉关系,经常同进同出,打得火热。她的岗位虽未在财务部,人似乎已经成了财务部朋友圈的一员。2006年6月,财务部出了一个空缺,公司按程序,通过内部竞聘从客服部挑选希望去财务部补缺的员工,结果这个女孩落选,另一个中国女孩竞聘成功。然而,因为这个竞聘成功的女孩不是财务部朋友的“圈里人”,她去财务部上班后大家只是敷衍她,没人愿意教她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三个月后,这个竞聘成功的女孩仍无法独当一面工作,不得不回到客服部干老本行,让那个一直和财务部同事拉关系的女孩遂了心愿。
难怪澳洲的华人都说:哪里中国人多,哪里的麻烦就多,机会也就少。这么一次小小的从客服部到财务部的内部调动,都因同胞间的明争暗斗搞得这么复杂——必须熬资历、等机会,既要通过竞聘还要注意平时就笼络关系,真是劣根难移。因此我对公司内部调动失去了兴趣,开始想方设法跳槽了。
通过网上散发简历,我和多家人才中介面谈,希望能进入金融行当,或者进入正式的财会行当,两个职业方向都行。但是一年过去了,仍然没有进展。我还是在那里干着我的应收账款的老本行。
2007年10月,有家人才中介公司问我愿不愿意跟着他们做临时合同工,接待我的客户代表是位三十来岁的澳洲女士,她非常坦率地告诉我:按照我现在的经历,很难一下子就推荐我去金融行业或正式财务岗位,但是她能为我推荐合适的应收账工作,今后再让我接触不同的岗位和公司。随着我经验阅历的积累,她就能在合适的时机把我推荐到金融或财会岗位上去。此外,临时工的工资比我现在的普通职位要高出不少。
我想,如果留在这家传媒公司,连内部调动都是路漫漫兮、其遥远兮,倒还不如听她的话,跳出来寻找一片新天地,于是我再次辞职。从2007年11月起,我的临时合同工生涯开始了。
因为大部分澳洲公司都有淡季忙季之分,有整合、重组、系统更新之类的额外事务,还有内部人员的度假、生小孩之类的暂时性离职,所以那些年,中介源源不断提供的临时性工作机会。渐渐地,我发现从事临时工作也有其好处:
(1)澳洲临时工的单位时薪比正式工高。
(2)人际关系简单,每天朝九晚五,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做自己的工作,其他事和我无关,到时间走人;由于没有利害冲突,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就更为融洽。
(3)一个合同干完,如果我回国,在国内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我的临时工生涯虽然没能如当年所期盼的那样,成为某金融公司正式员工或者某家大企业的财会负责人,却把我引向了自由职业之路。最初,我的岗位以应收账为主,同时包括客服、现金处理、财务系统更新等,后来接触面越来越杂、越来越广,逐渐涵盖到财务分析、投资咨询等工作。我的服务对象包括各行各业,有IT公司、物流公司、物业公司、传媒公司、工具制作公司、市场调查公司等,也包括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华人投资者等。
这些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使得本人对澳大利亚社会及在澳华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亦有颇多感触。这份“收获”恐怕是我当年从未想到过的。
其实,客观世界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人生要学会在不确定因素中随机应变,象写影视剧本那样按部就班地规划人生道路是愚蠢的。之前,我却把人生道路当作拍电影,认为只要听编导的话,照着剧本去演就能通向成功,真是可笑呵!其中最愚蠢的莫过于当初一心一意执著于积累两年海外工作经验,然后回国当外企白领的想法。
话得说回来,有道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我指望出国镀金,回国出息,结果失算的经验教训,比起不同年代去澳洲淘金的华人所历经的艰难困苦,那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