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识词解字】
窦燕山:五代时人。义方:这里指好的方法。扬:声名显扬的意思。
【文话白说】
五代的时候,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一套,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名扬天下。
【微言大义】
教育是一套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掌握好的方法,也达不到教学目的。好的教育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因人而异,这些孔子早有叙述,但要实行起来并不一定容易,否则历史上早就人才济济了。窦燕山能够使他的五个儿子和睦相处,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取得了成就,无疑他成功掌握了教育子女的办法,在那时是尤其难得的。
【经黄故事】
五子登科
窦燕山是一个自幼丧父的孤儿,赖母亲抚养长大,事母很孝顺,对于母亲的话,从来不敢违逆。但他仗着自己有钱,到处欺压百姓,到了三十余岁还没有成亲。一天夜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已故的祖父对他说:“禹钧,你的恶业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运,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很短促,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挽回命运。”他一觉醒来,把梦中祖父的话,一一铭记于心,从此立志改恶从善。
窦家有一仆人,盗用了禹钧二万银钱,恐怕给主人发觉,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仆人从此远逃他乡。禹钧发觉了这件事,把仆人所写的债券焚毁,并且对仆人的女儿抚养得很好,那位女儿长大后,禹钧还替她备了嫁妆,嫁了一位美满的贤婿。
有一年新年,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窦燕山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使外无旷夫,内无怨女。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的贫苦子弟,代为缴纳学费,先后造就了很多学问高深的优秀人才。
有一天,窦燕山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祖父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为你阴德很大,给你延寿三纪,并且赐给你五个贵子,来日都很显达,你将来寿终之后,可上升天堂。”祖父说完以后,又继续谆谆的对他叮嘱:“因果的道理,确实而无虚妄。善恶的报应,或见于现世,或报于来世,或影响子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没有疑问的。”
从此以后,窦燕山更加努力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因为他家教很严,所以儿子们都很循规蹈矩,和睦雍熙,满门孝顺。五个儿子都先后中了进士,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位至翰林学士,三儿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当时侍郎冯道赠诗一首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桩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当时的士绅人家纷纷传诵,并且称赞窦家五子为“窦氏五龙”。窦禹钧本人,也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预知时至,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谈笑而卒。
评点:改恶从善,因果报应,虽然有迷信的成分,却说明了一道理: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坏报。因为人做了好事,内心平静,心态良好,有益于健康;做好事也会赢得好口碑,受到他人的尊重,有益于处世。
【知识链接】
1.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市蓟县,目前蓟县境内尚存窦禹钧墓和碑。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2.五子登科:成语,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出处:《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识词解字】
养:生养,培养。过:过失。严:严格,严厉。惰:偷懒,懒惰。
【文话白说】
只是供养子女吃好穿好,而不加以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却不提出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微言大义】
严师才能出高徒,严父才能出孝子。在任何时代,严格的教育都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由之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职工作,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克服自身的顽皮,才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经典故事】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朝臣,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他教子有方是出名的。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家教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
一是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二是告诉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三是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坐标。
评点:现在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权有势的人,摆架子、打官腔,在孩子面前大摆权威;有钱的人则游山玩水、挥霍乱费、嫖赌逍遥。然而,这两类人在放纵自己的同时,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这样言行不一、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作法,能让孩子信服吗?肯定达到教育目的,反而是上行下效,一代不如一代。
【知识链接】
家教小经验
1.经常对你的孩子说:“你很聪明”,他(她)就真的很聪明。
2.只要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孩子就真的会有,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皮格马利恩效应。
3.任意责骂打骂孩子会使他丧失思考能力。
4.没有笑声的家庭养不出脑筋好的孩子。
5.给孩子一个独处的空间,可养成他们思考的习惯。
6.当孩子解决难题时,不要单单指出他的错误,要承认并夸奖他做对的部分。
7.有人说,孩子成长的历程也是父母们塑造自己的历程,这是不无道理的,父母要习惯于和孩子一起成长。
8.多让孩子动手,可以训练他们的头脑。
9.禁止孩子自言自语,等于迫使孩子放弃思考。
10.父母对孩子的“新发现”,要率直地表示惊奇。
11.让孩子自由行走,有益头脑的发展。
12.“扮演角色”可增进孩子的想象力,同孩子一道游戏吧。
13.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
14.孩子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15.发展孩子的天赋,重要的不是你的孩子有多聪明,而是如何聪明。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识词解字】
子:指为人子女。宜:应当。琢:雕刻和打磨宝石玉器。义:为人处世的道理。
【文说白话】
小孩子如果不肯学习,是很不对的。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大的时候就不懂做人的道理,也没有什么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一只玉不进行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人。
【微言大义】
不管是什么人,如果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就掌握不了知识和本领,长大后难有作为,就会后悔当初。所以古人才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小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因为少年时代,就像一块璞玉,显不出价值,没有大用,只有进行了精心雕细刻,才能成为一只闪闪发光的器件,才能价值连城。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经典故事】
张溥抄书
张溥是明朝人,因天资较差,常常过目即忘。但张溥小时候并不垂头丧气,而想办法来克服这个缺点。有一次,他在读书过程中偶尔发现了一篇有关董遇读书故事的文章,其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一句话给了他很大启发。他想:人家读一篇文章,有个七八遍就能够背诵了,而我读了一二十遍却还只能断断续续地背个大概,这差异不能不承认。可是,我再怎么笨,只要多背几遍,保证每篇文章都读一百遍,不也能行吗?从此,他就开始这么做了起来。古时候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背诵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而这些枯燥乏味的文章,要重复地读上一百遍,别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就是一个大人也会觉得厌烦的。可张溥硬是不厌其烦地坚持下来。口渴了,他就舀一瓢凉水喝;嗓子哑了,他就把声音放低一点……苦读了一段时间,他终于能连贯地背出文章来了,这使他异常高兴;可是白天背地挺熟的,第二N天一觉醒来,又忘得差不多了,这又使他十分焦虑,他决心寻找出一种更为有效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