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普及版)
6681700000003

第3章 正文及解说(3)

一天上课时,先生叫张溥背诵文章。开始几段,他背得好好的,先生也挺满意的,可没背一会儿,他就背不下去了。这下他可急了:昨天还当着父亲的面背得很流利的,今天怎么就背不出来了呢?而他越急,就约想不出,最后只好低着头等着挨先生的责打了。先生见张溥愣在那里,非常生气,便拿戒尺使劲地在张溥的手掌上抽打了几下,直打得张溥白嫩的小手掌红肿了起来。打完了,先生余怒未消,说:“你怎么这样不用功?罚你回去把这篇文章抄十遍,明天交给我!”

张溥挨了打,可他一点儿也不怨恨先生,只怪自己不争气。回到家草草吃过晚饭,他就在灯下铺好纸,研好墨,挥笔抄起书来。文章较长,他抄得又认真,等他抄完,已经是半夜了。第二天到校,把把抄的书交给了先生没想到先生又让他接着背昨天的文章。这下可把张溥急坏了:这下完了,我只顾抄书,没有特意背呀!可看着先生那严厉的样子,他只得硬着头皮背了起来。谁知奇迹发生了:上句刚一出口,下句居然就跟着跳了出来,一会工夫就把全篇文章顺利地背了出来,而且还没有一次停顿,没有背错一个字。先生听了,不由得连连称赞道:“好,好,就应该这样背!”

放学回家的路上,张溥还在琢磨背书的事:“奇怪,昨天我并没有可以背书呀,可今天为什么就能脱口而出呢?难道是因为我抄了十遍的缘故吗?”正好先生又留了新的背书作业,他决定按昨天的办法再试一试。回到家,他先把文章朗读一遍,然后开始抄写,边抄还边默诵着,抄完一遍,又大声朗读一遍,接着再抄写一遍。这样循环往复,当抄到第七遍的时候,他觉得不仅已经领会了文章的意思,而且还能够熟练地背诵了。他放下笔,高兴地喊了起来:“好,我终于找到背书地诀窍了!原来果真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呀!”

从此以后,张溥读书必手抄,读后又随即焚去,再抄,再读,再焚,如此六七次方休。后来,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七录”,他把读书的屋子也取名为“七录书斋”。这样长年累月地抄写,他右手握笔的手指上都磨出了老茧。夏夜蚊虫叮咬,他读书时就在桌下放一大瓮,将两足置于瓮中,常常通夜毕读。冬天冷风吹刮,皮肤冻裂了,张溥用热水温一温手,有开始抄读。有一年冬天,他夜读灯尽,见窗外光照如天明,开门一看,原来是天降大雪,积雪盈尺,竟也没有发觉。一天,他的好友张采来看他,见他正拿着粽子,蘸着墨汁,吃得满口乌黑也没觉察。有人讥讽他近于迂,他去充耳不闻,好学如常。

评点:天资较差、记性不好的张溥,靠着这种读书比成“七录”的扎实工夫,终于获得了渊博的学识,成了著名的文学家。他著书立说,思路敏捷,文笔流畅,内容深邃,颇得好评。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即出自张溥之手。难怪后人说:天才在于勤奋;天才靠一分天分和九分汗水。

【知识链接】

璞玉的含义

1.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未经加工的玉,也称玉石。《汉书·西域传·于阗国》:“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多玉石。”注:“玉石,玉之璞也。一曰石之似玉也。”

2.比喻尚未为人所知的贤才。璞玉指天然形成,尚未经雕琢过的美玉,实际上是带有皮壳的玉石,也只有水石和由于沉积作用形成的玉石才有皮壳。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产出,比如新疆有软玉水石产出,辽宁岫岩有河摸料产出(带皮壳的岫玉),湖北有结核绿松石产出,云南、福建和广州的珠宝交易中心等各个玉石交易集散地都有带皮壳的翡翠(全带璞的叫蒙头料,是赌石的一种)出售。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识词解字】

为:作为。方:正,处在的意思。亲:亲近。习:学习。

【文话白说】

做儿女的,从小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便于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为人处世的礼礼知识。

【微言大义】

我们要长知识,有作为,就需要跟别人学习,老师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自然要亲近老师;朋友也有自己的长处,并且不会伤害我们,所以也要亲近朋友。这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果不尊敬老师,怠慢朋友,他们也不会把知识传授给我们。

【经典故事】

程门立雪

宋朝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不少知识。四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四十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人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这时,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去。这时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厚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人们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评点:杨时诚心专志,对老师表现出真诚和恭敬的态度,体现了他尊师敬友、以诚动人的治学精神。俗话说:心诚则灵。一个人只要有诚心诚意的态度,一定会打破人际交往的坚冰,达到彼此和谐相处。

【知识链接】

尊师名言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5.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识词解字】

香:指黄香,东汉时的著名孝子。温席:将枕席暖热。执:做到。

【文话白说】

东汉时期的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为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和做到的。

【微言大义】

父母生养了我们,我们不能怠慢了他们。孝敬父母是最大的天伦和人伦。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

【经典故事】

子路借米

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评点: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知识链接】

黄香(18-106):东汉时期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黄香温席);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识词解字】

融:孔融,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让:谦让,礼让。北:同“悌”,指尊重兄长。

【文话白说】

汉代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应该是人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微言大义】

除了孝敬父母之外,尊敬兄长也是重要的人伦之一。只有从家庭做起,从孝敬父母和友爱兄长开始,才能逐步培养我们的爱心,并把爱心传递到社会。要以亲善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会获得他人的关爱。

【经典故事】

兄弟争死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着朝政,政治十分腐败。孔融15岁的时候,有个叫张俭的官员,揭发了当权的宦官侯览和他的家人所犯的罪恶,却反遭陷害,官府要抓捕他治罪。

张俭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急迫之中,他逃到孔家,请求掩护。不巧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就出来接待了他。张俭见孔融还是个孩子,就没有说明来意。孔融看出了张俭神情紧张、欲言又止的样子,一定是有什么为难的事,就对张俭说:“我哥虽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难道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吗?”听了孔融的话,张俭心里踏实下来,他在孔融家里躲藏了好几天,找了个机会,终于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去向官府告发了。官府抓不到张俭十分生气,就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抓了起来。审官对孔融和孔褒说:“你们兄弟到底是谁放走了张俭?你们知道不知道,张俭是朝廷的要犯,放走了他就是犯了杀头之罪!”

听了审官的话,孔融知道哥哥和张俭是好朋友,朝廷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只有自己主动承担罪责,才会保全哥哥的性命。于是,他对审官说:“留藏张俭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话,就请治我的罪吧!”听了弟弟把罪责承担在自己身上,孔褒忙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这不关我弟弟的事!要杀就杀我吧!”

孔融、孔褒兄弟在堂上争了起来,都说是自己放走了张俭。审官见兄弟俩争罪,怎么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只好如实上报。后来,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

孔融虽然没能救了哥哥,但是他友爱兄长,凛然争死的事迹却流传了下来。

评点:孔融千百年来之所以成为友兄悌弟的典范,就在于他懂得谦让、懂得揽责。为了兄弟间的情谊,甘愿吃亏,甚至甘愿舍己相助。都是兄弟情深,但真正像孔融那样敬爱兄长的,古今并非多见。以后,独生子女多了,亲兄亲弟少了,但兄弟之间的美好情谊不能丢,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不能丢。

【知识链接】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识词解字】

孝弟:孝敬父母,尊敬长兄。弟,同“悌”。次:其次,然后。某:一些,某些。

【文话白说】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然后是掌握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古人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微言大义】

家是我们最初的生活单元,是一个小社会。所以,学习为人处世,就要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开始。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我们除了学文断字外,也要学习天文地理知识,这些都离不开数字的表达。从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字学起,为未来的知识延伸打下基础。

【经典故事】

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评点:古代人们表达的孝亲思想,与后人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我们继承古代尊老爱幼的传统,就是要发扬这种孝亲的精神,多关心、照顾自己的父亲,多善待自己的兄弟,而不是相反。

【知识链接】

汉字数字的由来

和其他文字的数字的发展历史相似,汉字的数字是汉民族在原始计数活动中产生的。在远古时代,人们还用玉贝、结绳、竹木等作为计数的工具。甲骨文的“数”表示的正是结绳记数的形象。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筹算计数,工具主要是竹制的,这可以从“算”、“筹”等字的部首“竹”上看得出来。它的表示法如下:

现在沿用的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正是由上述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随着古人认识的深入和思维的发展,汉字数目字不断增加,如高位数的数目字:亿、兆、京、垓、秭、沟、涧、正、载等。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大约在十三世纪,但迟迟未被采用。直到二十世纪初,人们在文化生活中才开始大量使用阿拉伯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