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神秘文化:堪舆文化
6685000000004

第4章 古代堪舆学探源(3)

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一个爱妾名叫祖姬,没有生儿子,魏武子生病时嘱咐魏颗说:“祖姬是我所爱的女子,年纪还轻,我死后,你当为她选择对象把她嫁了,使她终身有个归宿。”但是魏武子临终的时候,却又嘱咐魏颗说:“祖姬是我的爱妾,我死后,你当为我把她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良伴。”魏颗安葬完他的父亲后,就选择了一位适当的士人把祖姬嫁了。有人责问魏颗为何不遵循父亲临终遗愿,魏颗说:父亲临终时精神昏乱,为了不陷父亲于不义,所以他听从父亲清醒时的遗命,帮助父亲成就德泽。后来,魏颗有一次和秦军将领杜回战于沙场,当双方战事紧急之际,魏颗忽然遥见一老人在杜回面前结草,攀住杜回的脚,杜回因此踬仆跌倒在地,魏颗赶紧上前把杜回俘虏擒捉起来,使晋军大获全胜。魏颗当晚做梦梦见白天所见的老人,老人告诉他说,他是祖姬的父亲,白天所为是为报答魏颗不殉葬女儿的恩德。

这种冥报的例子在战国时有很多。在王充的《论衡·福虚》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孙叔敖的故事:楚国相国孙叔敖小时候看见两头蛇,当时人们认为看见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怕别人再看见,就将蛇打死。回家后告诉了他的母亲,他母亲说:“人有阴德,天报之福。”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死,反而做了楚国相国。

到了东汉以后,佛教传入我国,儒家这种荫后报应的观念就与佛教的“轮回报应”一拍即合。因为轮回报应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它告诉人们“三世”的道理,过去是今天的因,今天则是昨天的果,今天的所为又是来世的因,所以人们应该“不修今生修来生”,多行善事,以期来生报应。民间也流传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说法。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择地葬亲”就不仅仅是对死者的敬崇和思孝了,也是为自身和后代着想。恭敬地为死去的亲人选择一个好的“冥府”,使他们安居,他们就会福荫后代,使之人丁兴旺,富贵发达。

鬼神有知,慎重择宅

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在人类生活的世界外,还有一个鬼神的世界。鬼神无处不在,并且有异于常人的能力,能够操纵人间的祸福吉凶。从遗留至今的遍布各地的各种祭祀场所,如祭祀祖先的祠堂,祭祀社神的“社”,还有祭祀山川、人鬼的各种庙等,可知鬼神信仰是古代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

这种鬼神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堪舆术。从阳宅的方面看,在相宅活动中,吉凶之神各司一方,东西南北四方之神即岁星、辰星、荧惑、太白,它们相配“四灵”,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其中西方白虎被看做凶神,在宅舍西边动土是要格外小心的。不仅方位有神看管,岁时也有神看管,所以在建宅的时候要慎重地选择时辰,否则就有可能因违背神意而遭殃。再如,建宅就要动土,土地也有神看管,即土地神,所以建宅前一定要请示土地神,否则就是对神的蔑视,难免会招来祸患。正因为鬼神信仰的逐渐渗透,堪舆术也开始“舍人事而信鬼神”,距离神秘越来越近。

从阴宅的角度看,由于鬼神信仰普遍,再加上灵魂崇拜,使人们普遍持有“人死则为神鬼而有知”的观念,于是“事死如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在郭璞的《葬书》中有下面一段话:

葬者,乘生气也。……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上述可以说是古代阴宅堪舆术的理论基点。它的含义是,人的骨是气聚凝结而成的,人死后,精神不灭,聚于坟墓中,受大地之气的滋润,可以使枯骨获得生气。而有亲缘关系的死者与生者之间虽然生死殊途,可是情气相感应。枯骨得生气,活着的人也会受到福荫,即“气感而应,鬼福及人”。这段话可以说是解释了死者如何决定生者的祸福命运的,也就是解释了荫后报应观念。既然死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好不好、满意不满意能够决定活着的人的祸福命运,活着的人岂能不为死者寻找一个良好的安身之处?

如果说希望亲人骸体“死且不朽”还有精神慰藉的成分,那么,鬼神信仰影响下的荫后报应观念就纯粹带着世俗功利的目的。所以,它一与堪舆术结合,就马上迎合了广大凡夫俗子希望子孙富贵荣华的心理。

总之,堪舆最初出于孝的目的而择地葬亲,可是在善恶有报、鬼神有知的影响下,荫后报应观念与堪舆紧密结合,使得堪舆阳宅日渐迷信,堪舆阴宅也成了为生者谋利的一件事。

为子孙,朱元璋母求活葬

朱元璋在成为明代开国皇帝职权案中,曾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有一场恶战,当时,他们相持不下。为了战争的胜利,朱元璋身边的风水师和谋士想了一个办法,即赶快营葬,以得到速发。于是朱元璋派人到江西一带遍访名山,最后访到卧龙岗,以为山势盘旋如卧龙,是出帝王的大穴。这时,朱元璋家中并无枯柩可以营葬,朱元璋为此愁眉不展。一天,他双眼失明的寡母听见儿子在叹气,便问缘由。朱元璋双膝跪下说:“听谋士讲,陈友谅祖坟葬的是双凤朝阳的大穴,是该出帝王的,而我们祖坟无法与他抗衡。现在我在卧龙岗谋到一穴,可惜我家无枯柩可以营葬。”朱元璋的母亲听到这里,不禁转忧为喜:“吾儿何虑!你自去营穴,明日寅时,我叫你葬下你们家一个嫡亲祖先。”朱元璋虽然将信将疑,但他是个孝子,还是照母亲的吩咐,把正穴挖好。到了寅时,他的瞎眼母亲让人搀扶着来了,穿戴整齐,只见她摸索着走下墓穴,直立不动,瞑目而逝。霎时间两边黄土自动愈合,顿成坟冢。这就是“卧龙岗”活葬母的故事。朱元璋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子和后代子孙能够成为帝王并享有荣华富贵,就把自己活葬了。这是一个故事,但从故事中却能看出祸福荫应对人们的影响。

【堪舆学的科学内涵】

堪舆学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有其科学而合理的内涵。正确的堪舆学精粹是符合科学理论的。它不外是以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采取相应措施,利用风水改变人的心情与运势,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说到底,堪舆学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存环境学。在《诗经》和《易经》中都能找到古人注重居住环境和建筑位置的论述和观点。

科学的堪舆原则

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堪舆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三者合一是中国堪舆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天、地、人纳入一个大系统中综合考虑。

堪舆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以一种整体性思维以及天才直觉,阐发出一套与今天的生态环境学诸多理论不谋而合的理论。

如堪舆注重环境的“形”和“气”的优劣,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形”,是人的五官所能感知的山川河流的实际存在状态。“气”,则是指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客观存在的无形物质和物质的功能状态。风水学认为,形与气是相生相成,互为一体的,有好形则必有好气,有好气的物体,它的形状也一定不差。而形与气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聚则成形,散则化气”。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形与气是会相互转化的,这就与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物质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