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读:温一壶月光下酒
6769000000003

第3章 白(3)

【《飞行简史:从热汽球到超越三倍音速》 人类飞行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T.A.赫彭海默(T. A. Heppenheimer),密歇根大学航天工程博士,美国航天学会副研究员,同时也是自由作家。已出版十本著作,包括《倒计时:航天器的历史》(Countdown:A History of Space Flight)与《骚动的天空:商用航空史》(Turbulent Skies:The History of Commercial Aviation)等。

热气球的发明起于法国和英国之间对海事的争夺;而飞机的发明,则源于美西战争的爆发。

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航失联之后坠机的事件,造成200多人丧生的人间悲剧,这一事故促使我们要对航空这个话题进行重新的思索和探讨。给大家介绍这本《飞行简史》,它的作者赫彭海默是美国一位非常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写过很多飞行器方面的著作。这本书即着重回顾了人类发明飞行器的历史。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人类对于飞行的向往是一种天然的冲动,希望自己能够飞起来。却没想到飞行器的发明其实是一部战争史。

我们都知道莱特兄弟是飞机的发明者,实际上人类第一艘飞行器的发明时间还要提前100多年,也就是在230年前热气球的发明。它的发明者也是一对兄弟,是法国的蒙哥尔费兄弟,而发明的背景就和战争有关。这对兄弟当中的哥哥名叫乔瑟,他曾被送到神学院去学习,却难以忍受枯燥的神学课,而在化学和机械方面非常擅长。有一天,乔瑟专注地看着一张地图,那是法国围攻英国在地中海的海军要塞直布罗陀的地图,当时英法之间刚刚结束了持续六年的一场战争。他灵光乍现:

从地形上来看,无论是来自海上或陆上的突袭,都可以防御,但“如果是由空中呢?”乔瑟自问。当晚由于气温稍降,屋内生起炉火,看着冉冉上升的轻烟,他灵光乍现:受热的空气也许和氢一样具有浮力,但比氢容易取得。

于是乔瑟立即写信给他的弟弟——一个成功的商人,要他“准备波纹绸布和绳子,愈快愈好,你将目睹一项惊人的创举”。经过几次实验之后,1783年9月,蒙哥尔费兄弟果真在凡尔赛宫前完成了热气球升空的表演。同年11月,又有两名志愿者搭乘着热气球,成为首度人类在空中自由飞行的案例。而这场划时代的载人升空实验的目击者里面,就有当时的美国驻巴黎外交官、后来的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很快在一封信里对热气球下了一个预言:

气球的发明具有伟大的价值,也是人类生活的重大转变。也许可以提醒各国君主发动战争的可笑本质,因为连最有权势的君主,也不能用传统的方法保全其领土。只要有五千个气球,各载两名士兵,所花的军费绝不会大于建造五艘可以载满武士的大船:试问有哪个君王可以在国土各地布署军队,即时驱逐一万个从天而降的敌人?

在这封信里,富兰克林即已提出了航空权和伞兵的概念。

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人类飞行器的技术不断向前迈进,不断有新的发明创造出现,慢慢由热气球过渡到了滑翔机的时代。在莱特兄弟正式发明飞机之前,美国率先出现了一位天文学家叫蓝利[1],他为推动飞行器的进步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此人是任教于哈佛大学和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的一名军官,也是匹兹堡大学天文台的台长,他相信自己可以制造出比较完美的载人飞行器。但是由于飞行器实验很费钱,蓝利本人并没有多少财力可支持。巧的是,1898年4月西班牙对美国宣战[2],虽然这场美西战争只持续了几个月,却足以使美国认识到空中军事争夺的潜在价值,于是战争部给蓝利拨款了五万美金制造载人飞机。

蓝利进行过两次比较成功的由小型蒸汽引擎带动的模型飞机的飞行,将飞行器技术往前推进了很多,这项成就引起了莱特兄弟的关注。莱特兄弟就给蓝利的助理写信,索求蓝利的出版资料。有意思的是,莱特兄弟原本是做什么工作的呢?他们是开自行车修理店的。他们仔细阅读过相关资料之后,忽然从修理自行车的经验当中获得启示,“发现了当时的飞行家都忽略了一项重要事实,那就是飞行控制的问题”。正如骑自行车的人需要把车控制好才不会摔下来,飞机也需要有一些控制的技巧。而他们觉得,“使用类似船用的方向舵不是驾驶飞机的正确途径;脚踏车依靠倾斜转向,飞机也应该如此”。

最后在蓝利的发明的基础上,莱特兄弟终于获得了成功,他们以机翼的扭动实现了对飞行的控制。1903年12月,莱特兄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真正的动力飞行。而蓝利也没有被美国人遗忘,后来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蓝利号”(USS Langley),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可以看到,热气球的发明起于法国和英国之间对海事的争夺;而飞机的发明,则源于美西战争的爆发。再之后,推进飞行器技术的接力棒就交到了德国人的手中。

1911年德国人发明了飞船,也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齐柏林飞船[3]。作者这么描述它:

客舱里铺着地毯,周边镶核桃木,珠母贝做装饰,再加上大扇拉窗,可以清楚地看到四面的景色。船舱里二十几位优雅的乘客,坐在轻巧的柳条椅上,享用鸡肉、火腿,配着鹅肝饼、鱼子酱,轻啜香槟,或者是来自波尔多与莫色耳[4]的香醇葡萄酒。两个小时的空中飞行,每人得花200马克,相当于42.5美元。

1911年是什么年份呢?它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三年的光景。而飞船的发明者齐柏林伯爵,不出意外地也是一位军官,“十五岁时就加入军旅,对投身战争十分向往”。他曾以外国军事观察者的身份亲历过美国内战,还拜会过林肯总统。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便把飞船带入到了战争当中。

当时有记者记录了齐柏林飞船空袭伦敦的场景:

交通陷入停顿,上百万无声的呼喊形成压抑的怒号。人们站在黑暗的街道中凝望天空,在秋夜的繁星中飘浮着瘦长的齐柏林飞船。巨大的轰炸声撼动着整个都市。炸弹从空而降,夺走人命,再起火燃烧。比较小声的,是近处的防空火炮朝空中发射榴霰弹的声音。突然之间,你会发现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已经成为暗夜战场。

我们再一次看到,人类飞行器的进步总是与战争息息相关。

而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间隙,民航业便利用这个时机慢慢发展出来了。当时的一些美国人率先看到民航生意的商机,因为禁酒令即将在美国开跑,而在古巴和巴哈马群岛上可以肆意饮酒,他们便想到一定有人愿意从美国飞过去享乐。首次民航航班就是这么产生的。不过那时民航飞机的技术还很糟,在发生过两次空难之后,这项生意便萧条了。

后来还有人利用民航技术进行过邮件投递,但总之,飞行都不太平稳,技术比齐柏林飞船还要糟糕:

当时的飞机还不可能在云端上平稳飞行,而是直接冲进乱流,毫无选择地在空中航行。旅客即使没有吃飞机上的东西还是常会晕机呕吐。航空公司细心准备硬纸板做成的“呕吐杯”(erp cups),放在旅客前面的椅背置物袋,让想吐的人需要时随时取用。有些航空公司的飞机窗户可以打开,假定你开窗户准备要吐的时候,不巧前面几排的人也正在做同样的事,吐出来的秽物还会飞扑而来,正中目标;也有人干脆直接吐在地板上,因此飞机降落后,清理人员得用水管全面冲洗。

而德国人再次显示了他们在飞行技术上的优越性。到了1934年的时候,德国已经开始有定期航线,每14天往返一次巴西。当时**已经掌权,他们为了炫耀德国先进的航空科技,就在这趟航班的机身上画上**德国的十字徽。德国宣传部部长还拨款200万马克,用于建造最新最大的商用飞船“兴登堡号”。“兴登堡号”在人类历史上非常著名,类似“泰坦尼克号”,是一个新兴的巨大交通工具。但很不幸,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它刚刚航行两年,就在1937年5月3号从法兰克福飞往纽约的时候发生了一次严重空难。突然间死亡降临,那是一场非常惨烈的人间悲剧。

技术成熟的“兴登堡号”为什么会起火爆炸?当时对这场事故有许多种猜测,有人认为静电可能是它的肇事原因,但也有人说是蓄意的破坏。至少有历史记录显示,美国发现希特勒正在制造战争,不希望**德国在飞行技术上那么领先。而事故次年,**德国也确实吞并了奥地利,挑起了二战。

“兴登堡号”大事之后,人类航空技术仍没有停下进步的脚步,二战期间出现了很多战斗机。后来民航业的一波大发展便是拜二战所赐,因为没想到二战那么快就结束了,大量已经被制造出来的战斗机没人买,只好把它们转为民用。例如在1944年,也就是二战结束的前一年,美国航空业产出了超过96,000架飞机,而直到1947年,只卖出了1500架战斗机和少量民航客机。二战的结束使战机制造商们一夜之间便失去了政府的大合约,于是不得不赶紧把战斗机改为客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波音公司,以前就是制造轰炸机的。

二战之后,美国的航空业变得非常繁荣,也开始出现一些像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之间的竞争。波音飞机一直注重技术上的领先,它们很快就霸占了整个飞行市场,最终打败了道格拉斯公司。而波音在技术研发上所需的资金,则靠的是在朝鲜战争当中积累起的大量财富。与此同时,欧洲也在进行“空中客车”的实验。所以说,今天国际民航业的整个格局就是在二战之后慢慢形成的。

既然这本书叫《飞行简史》,它最后还讨论了有关星球大战的话题。不过我觉得,整本书除了对人类的飞行历史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之外,更有趣的是给我们讲了很多航空史当中有意思的人和事。

比如美国有一位机械和化学方面的天才叫威廉·李尔(William Lear),他也是最早进行喷气式飞机实验的人之一。此人还是一个花花公子,每次他驾驶飞机的时候,希望能同时到后座去和女友亲热,出于这种动机,他发明出了更为先进的自动航行设备。这位李尔还一直想推进螺旋桨飞机的实验,却遭遇到了非常大的财政困难。后来他的继承者去向英国政府寻求帮助,并得到了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支持,因为撒切尔夫人正好想在经济比较萧条的北爱尔兰建立工厂,以带动当地经济。同样又是一个充满了政治意味的举动,才使得航空技术能继续发展下去。毕竟,航空业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行业,它的发展史不可避免要和战争以及政治牵扯在一起。

这本书里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是“红爵士”,他是一名德军飞行员,本名叫作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男爵(Baron Manfred von Richthofen)。他在战争中获得过非常多的荣誉,最后却在一次飞行作战中被英军击毙。英勇的里希特霍芬不仅受到德国人的尊敬,就连英国人都对他敬爱有加。英国空军军官称他为“可爱老爵士”或“亲爱老爵士”,英国的《飞机》杂志还为其撰写了悼文,赞美他“是个无惧的勇者,零缺点的战斗家,以及具有贵族风范的佼佼者”。里希特霍芬的下葬仪式,由澳籍军官以最隆重的军礼进行,亲手击毙里希特霍芬的英军飞行员罗伊·布朗上尉也到场瞻仰,他离去前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我并没有感到胜利者的喜悦。”

总之,看完整本书之后你会发现,人类飞行的梦想不仅仅是一种原始冲动,而且还是跟战争和政治一直紧紧交织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当民航飞机因闯入战区罹难,其中也有一种命运弄人的悲怆意味。

(主讲 周轶君)

注释:

[1]塞缪尔·蓝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1834—1906),美国天文学家、飞行先驱。

[2]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这是美国与西班牙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的一次战争。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为借口,要求惩罚西班牙。4月24日西班牙首先对美国宣战,次日美国对西班牙宣战。

[3]齐柏林飞船(Zeppelin)是一种或一系列硬式飞船(Rigid airship)的总称,由德国飞船设计家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在20世纪初期建造完成。

[4]即莫塞尔。文中为台版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