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明知辨争无益,而入手之初,彼气过盛,而欲太奢,几莫测其所底止。况舆情不顺,公论沸然,趋亦未可以勉强,则不能不辨争,不能不缓宕,以折其气而逆制其无厌之心。
在这里,李鸿章谆谆教导上级领导,说:洋人是占了理的,所以吵得极凶,而且越吵越凶,越吵越觉得自己委屈,越是觉得自己委屈,提出来的补偿要求就越高。现在你已经无法预测洋人的补偿底线了,你要满足他们,那就得让步。
但如果你满足了洋人,士大夫和老百姓铁定不依。所以呢,最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拖延二字,你拖,你拖拖拖,拖到洋人两眼乌黑,拖到老百姓的关注点早已经转移到别的地方,这时候洋人被拖得半死不活,对于解决方案的期望值越降越低,你就可以顺利结案了。
朝廷见奏,大喜。立即瞪大眼珠子,仔细的看李鸿章如何一个拖法。
李鸿章的拖延,计有三个子程序精巧构成。第一个子程序叫摆架子,他到了南京城,遇事就严肃认真的处理,夜走百家,日看百户,访贫问苦,深入群众,却坚决不理会这起案子,就假装没这回事儿的样子。传教士们等得急了,就怒气冲冲的来找李鸿章,可是李鸿章说:抱歉,本大人今天心情不好,不见外客,把洋人置之门外。
洋人起初被拒门外,更是怒不可竭,于门外大吵大闹。吵闹了多日,洋人累得半死,锐气受挫,终于知道李鸿章是不吃他这一套的,只好强忍着气,改由好言好语,央求李鸿章出面主持公道。李鸿章再拖了几日,看看差不多了,这才将工作转入第二个子程序:先发制人。
这道子程序是这个样子的,南京教址案的相关洋人见到李鸿章,还没等开口说话,李鸿章已经火冒三丈,跳到他们面前大吼大叫起来,并愤怒的把许多状纸掷到洋人的脸上。
原来,李鸿章虽然拒见教案的相关洋人,却派人秘密搜集这些人的不法证据,搜集到了足够的资料,李鸿章这才发难,撇开教务不谈,现在只说这些事,让洋人顿时目瞪口呆。
洋人气焰受挫,顿时一厥不振,这时候李鸿章就得了理,反过来找洋人闹个不停。而此时,他的工作就进入了第三道子程序:压价。
所谓压价,就是让那些被李鸿章骂得没脾气的洋人们,自己开出补偿方案。因为你不摸洋人的底,万一你傻兮兮开价高了,岂不是要让洋人乐掉大牙?现在由你洋人来开价,我自不紧不慢的给你往下压,无论是气势上还是效果上,都打得洋人抬不起头来。
这么三道子程序运行下来,已经过去了两年之久。任你洋人再能折腾,两年的官司,也搞得你筋疲力尽,心力交猝。这时候洋人考虑的已经不再是打赢官司,而是快点结案,自己也好过点人样的日子,经年累月的陷入到漫长的诉讼周期,洋人伤不起啊。
最终的处理结果,就是以地方官老早的建议,另找个僻静地方补偿给洋人,让他们自己建教堂去。
开始时洋人坚决不接受这个方案,甚至连朝廷都觉得这个建议太欺负洋人。可让李鸿章施出拖延之必杀绝技,洋人立即没咒念了。
南京堂址案,是诸多教案中最不起眼的。之所以不起眼,是因为负责处理的李鸿章办法太过于精妙。如果晚清所有的教案,都照李鸿章这么个处理法,或许中国历史上,压根就不会有教案这个专业的名词。
但是,李鸿章之所以能够成功运用这个战术,搞得洋人气息奄奄,没半点脾气。那是因为李鸿章在自我人格上,是与洋人平等的。而后他又在官威上,强压洋人一头,这样他在洋人面前,就没有丝毫恐惧心理,反而是洋人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而清帝国大多数官员,都是缺乏独立人格的人,你连人格都没有,又如何与洋人拒理力争?
所以,李鸿章的法子简单浅显,但别人却硬是学不会。
别人都学不会,那就只能由李鸿章出演个人智力秀了。于是朝廷兴奋的传旨,命李鸿章立即赶往四川,处理吴棠贪贿案。对了,你到了四川,捎带脚把最轰动的酉阳教案也给结了吧,目前这起教案已经演变成了宗教战争,天主教徒们组成军队,正和非天主教教徒们撕杀成一团,朝廷都快为这事愁死了。
四川并不在李鸿章的政务管辖范围之内,而朝廷却派了李鸿章去处理当地的案子。这表明,李鸿章已经成为了管官员的官员,管领导的领导,朝廷对他个人的工作能力,表示了毫无保留的信任。
(9)如何处理敏感案子
四川爆出吴棠贪贿案,而吴棠又是四川总督,按理来说,朝廷应该组成一个专案组,去四川对吴棠进行调查。朝廷官员无计其数,都疯了一样争抢外派的差使,但是由于此案极度特殊,极其敏感,所有的官员全都就地卧倒,躲藏了起来,根本没人敢接此案。
所以这个烫手山芋,才会落到李鸿章之手。
然则,这个吴棠贪贿案,又有何敏感特殊之处呢?
案子特殊,是因为涉案的当事人身份特殊。吴棠虽然只是个四川总督,而且他个人的能力,与他的职位还有一定的落差,但是此人有背景。正是这个原因,让京官们退让三舍,避之唯恐不及。
吴棠此人,究竟有何背景呢?
这个事……说起这事来,最郁闷的,当属吴棠本人。如果请他站出来说句话,他一定会流着泪水,呜咽着说:别人有的是背景,我吴棠有的只是背影。投胎绝对是门技术活,我吴棠吃亏就吃亏在,还没生下来就已经输在了投胎线上。
吴棠,安徽盱眙人氏(现在这个地方归江苏了),他生在一个巨贫寒之家,爹没权,妈没钱,缸里没米,菜里没盐,实际上他家根本就吃不起菜。这样贫苦人家,与李鸿章这样的世家子弟,实在是没法比。而且,吴棠家里穷的连蜡烛都买不起,偏偏吴棠自幼却喜欢读书,白天时他要帮助父母操持家务,等到了晚上,想读书却又没有灯光,怎么办呢?
吴棠想出来个办法,他在雪天的夜晚,就坐在雪地里,借助微弱的雪光看书。理论上来说,雪光的折射是弱于可见光的,吴棠即使是坐在雪地里,也不可能看清楚书上的字。但看不清楚也得看,不看怎么办?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他自己悲苦的命运,而且他也的确是靠了读书,让自己步出贫困的深渊。
清帝国虽然很腐朽,但为了避免社会阶层结板硬化,还是给下层留了一条通道的。这条通道就是科举,无论你的出身多么微寒,只要你肯读书,总是有机会的。贫家子弟吴棠,正是通过他的苦读,终于步入官场,最早的时候是做淮安府桃园县令,此后被朝廷调来调去,到处做官。由于他没有背景,凡是让他去管理的地方,都是最棘手的地区,洪杨的叛军与捻子出没无常,反复绞杀。吴棠还得学习组织团练,保护乡梓,称得上屡立功勋了,所以晋升为四川总督。
但这个四川,此前却是刘岳昭的地盘。这个刘岳昭,走的路线与吴棠恰好相反,他是从战场上浴血打拼出来的,是武将出身。由于此人战场上凶悍,从湖南打到四川,朝廷就让刘岳昭出任四川总督,此后刘岳昭调为云贵总督,四川这边的工作,就交给吴棠了。
虽然刘岳昭已经去了云贵,但他仍然惦念着四川父老,视自己为四川的保护人。最主要的是,刘岳昭的军队,还需要四川父老出军费。看到吴棠来了,他就急忙盯紧点,心说这个姓吴的,你最好给老子放老实点,徜如果你敢贿赂公行,为害乡里,克扣老子的军费,那我可不允许。正想着,就听门外喊冤声不断,原来是四川老乡们找上门来了,告吴棠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单只是礼金就收了十几桶,全都搬运回老家去了。此时四川父老辗哭于路,唯求老领导刘岳昭替大家主持公道。
刘岳昭闻听此言,怒不可竭,立即上奏弹劾吴棠。
朝廷收到刘岳昭的弹劾,官员们全都躲起来,闷声不吭,因为他们惹不起吴棠。
咦,这个吴棠,不过是个苦出身的穷二代,根本没任何背景,何以朝廷官员,都对他如此忌禅呢?
这里有个秘密,是吴棠在做清河县令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死在外地,其子扶柩归乡,路过清河时,船停下来,让人去向吴棠报信。吴棠听了,立即派人拿了三百两银子,给朋友之子送去,以示哀悼。
那送银子的人到了河边,就看到一条船,船上系着白绫,三个女孩跪在甲板上,呜呜咽咽的哭个不停。送银子的人登舟,报说自己是县令派来的,专诚送三百两银子来。三个女孩子听了,大放嚎淘,对县令的恩德感激不尽。
来人办妥了事,回去向吴棠报告,吴棠仔细听了听,感觉不对头。嗯,死掉的朋友,家里只有儿子,哪又冒出来三个女儿呢?
再派人一打听,原来是银子送错了。当时河里有两条船,都死了人。一条是吴棠朋友的船,另一条船上,是一个叫惠征的旗人,带着三个女儿入京准备选秀女,不想船到清河,惠征却突然暴死,让三个女孩子,陷入到了要钱无钱,寻亲无亲,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局面中。吴棠派人给朋友的船上送银子,可是送银子的人,哪料到竟然有两条死人船?结果把银子送错人家了。
送错就送错了吧。这时候吴棠做官日久,已经不是太缺银子了。横竖银子已经送错,你再要回来,未免有点难为情。何不干脆好事做到底?这样一想,吴棠将错就错,还亲自到惠征的船上,哀悼死者。
此后这条船入京,惠征的两个女儿,中选秀女入宫。又没过多久,其中一个女儿竟然成为了咸丰皇帝的爱妃。又没过多久,咸丰皇帝死了,这个女孩子竟然掌握了帝国权力,她就是史上最富心智的权力女性:慈禧。
慈禧得志,当然要回报恩人吴棠,正是因为这个背景,吴棠迅速的晋升为四川总督。
可如今,云贵总督刘岳昭状告吴棠贪赃枉法,这案子谁敢接?你接到手,调查敢说吴棠真的是贪官,那岂不是获罪于慈禧,以后还怎么混?可你要说吴棠是个清官,那刘岳昭岂肯罢休?说不定扯皮到最后,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