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训导得过于柔顺
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20世纪60年代在耶稣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基于那些实验的惊人结果,他做出如下总结:“责任感的沦丧,是服从权威最深远的后果。”
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实验参与者要在“学习者”做出错误反应时给予电击。“学习者”其实都是实验参与者并不认识的演员,他们不会受到真正的电击,但是会故意犯偶尔几个错误,并且在实验参与者“电击”他们的时候装作很痛苦的样子。有将近2/3的实验参与者持续电击“学习者”,甚至当后者已经开始呻吟和尖叫、显得痛苦万分时也并不停手。许多实验参与者处于压力状态,虽然也对他人受到伤害这一事实提出了抗议,但绝大多数实验参与者仍然继续对“学习者”进行“电击”。实验结束后,实验者向这些实验参与者问起他们刚才的行为,一些实验参与者表示他们知道刚才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但感到不得不去服从权威。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坚强、独立、有道德的成年人,就不该把他们训导得太过顺从。要想让一个孩子学会负责,你就要放弃对他的控制,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如果你运用控制手段教他服从,那他就无法学会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如果你放手让他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发挥,你就能让他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教育感悟】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坚强、独立、有道德的成年人,就不该把他们训导得太过顺从。
放手但不放任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许多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培养孩子从小的自立能力。他们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手不放任的做法。放手就是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美国一岁的孩子基本上是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让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饭。即使吃得到处都是,脸上沾满了奶油,将饭菜打翻,父母也不急不恼,但父母绝不哄着喂食。这样孩子到了两岁就能与家长一块用餐。
在瑞典,孩子出生后很少被父母抱在怀里,在家里一般是放在小床上,出门放在小车上,会走的自己走,哭也不抱。小孩子从不与父母同睡。
在德国,孩子一岁左右开始学走路,摇摇晃晃地很吃力,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基本上没有赖在地上大哭不止、非要大人扶起来的情况。
美国中学生有一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上大学要靠打工自己挣学费,新罕什布尔州有77%的高中生都在打工。在寒冷的冬天的早晨,当中国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美国孩子就已经挨家挨户送报纸了。
相比之下,我国的许多家庭,特别是富裕的家庭,父母过度地保护和过多地照顾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自立。父母应该清楚,你不可能跟子女一辈子,也不可能包办一辈子。培养从小的自理自立能力、坚毅顽强的性格、适应环境的能力,将使你的孩子受益终身。
【教育感悟】
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父母因怕孩子跌倒,而总是抱着孩子。要知道,抱大的孩子是不会走路的。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倾向
目前有些大公司招聘员工的时候,只要听说对方是由母亲或父亲一方抚养长大的,即使有一定的能力,也会失去录取的兴趣。因为由单亲抚养长大的孩子,会由于教育方式与周围环境的影响,最终被塑造成完全两样的人格类型,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环境,对于他的性格、气质,以及无意识的心理形态等影响极大,这也在心理学上获得了一致认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艾特拉就坚持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形成都会受到社会环境,尤其是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环境或生活方式对于人们的人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艾特拉本人在孩童时期体弱多病,因此经常遭遇周围人冷漠的眼光,还饱尝了跟哥哥激烈竞争的痛苦经历。所以,他认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其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独生子或由单亲抚养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行为倾向,即饱受溺爱,情绪的发展非常不稳定,对于困难的忍耐力差。
其实,即使不看履历书或身份调查表,我们也能够通过观察而大概判断出前来谋职者的生活方式。同样地,也曾听到不少小学教师说过,即使不看儿童的调查表,也依然能从某位儿童的性格明了其生活环境。由此可见,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不失为洞察一个人性格及思考方式的因素之一。
【教育感悟】
独生子或由单亲抚养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行为倾向,即饱受溺爱,情绪的发展非常不稳定,对于困难的忍耐力差。
开灯睡眠是不良习惯
开灯睡眠是一种不良习惯,其病理实质是对黑暗的恐惧。这种对黑暗的恐惧大半是从幼年期开始的。因为在此期间,儿童听到有关鬼怪的故事,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联系在一起,于是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过噩梦,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排遣,也可能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如果不能改变开灯睡眠的习惯,将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根据神经生理学家研究显示,开灯睡眠将抑制人体分泌褪黑激素,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人脑中有一种称为果体的内分泌器官,在夜间睡眠时会分泌大量褪黑激素,这种激素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2时分泌最旺盛。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得血压下降、心跳频率减慢,心脏得以休息,它具有加强免疫功能、杀灭癌细胞的作用。可是一旦眼球见到光,褪黑激素就会被抑制住,因此深夜开灯睡觉的人免疫功能会下降,也就比较容易罹患癌症。
还有些幼儿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怕黑,所以在幼儿睡觉时会开一盏灯。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由于光线的影响,这些幼儿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所以,为避免幼儿的视觉器官发育受到不良影响,孩子夜间睡眠时,应关闭室内电灯。家长夜间照顾幼儿时,应使用光线较暗的灯具。
【教育感悟】
如果不能改变开灯睡眠的习惯,将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良好的行为要从小抓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撒娇、任性、不懂规矩,他们对长辈没有礼貌、对小朋友肆意欺负、讲话烦人蛮横、遇事无理取闹等。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归根结底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忽视了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塑造与培养,导致孩子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幼时的不良行为还可以得到人们的谅解,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但是若不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就会演化成不良习惯。等长大后再做出伤害他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来,那就不是谅解所能解决的了,而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当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出现时,如果没有受到反对、纠正,而是得到大人的默许,甚至赞扬,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连续不断地出现,重复不良行为,就会形成习惯。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第一次出现不良行为时就予以纠正,绝不能心软。从心理角度来讲,当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就会自觉地去做。
心理专家指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个性、良好行为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收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父母就要培养孩子从小的良好行为,做到先入为主。在幼儿时期所形成的一切品质、行为习惯都是非常牢固的,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并成为个人行为准则的组成部分。
因此,良好的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第一次开始。
【教育感悟】
心理专家指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个性、良好行为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再忙,也不能忽视孩子
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那么用少量的但有效率的时间来代替还是可行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方式并不健康科学。
33岁的莎拉决定放弃她成功的公关事业,而给予3个孩子更多的时间。当她生育头两个孩子时,她很少请假,“我希望成功,我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并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结果她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少得可怜了,上班以前,她和孩子们一起吃早餐,晚上回家以后给孩子们洗澡,然后让他们上床睡觉,如此而已。当她有了第3个孩子时,她觉得她给予孩子们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我渴望更多地了解他们,如果在他们小的时候你都不能很好地了解他们,你怎么能指望在他们10多岁,甚至成年时你能和他们很好地相处呢?”
莎拉的话向其他父母们传达了这样的意思:再忙,也不能忽视孩子。“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和孩子多聊天,多沟通。”另一位身在职场的妈妈在总结自己的育儿经验时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原来,在孩子小的时候,她和丈夫因为忙于事业便把孩子送回了老家。他们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却惟独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现在孩子大了,他们也老了,但当他们想和孩子亲近一点的时候,却痛苦地发现:孩子根本不愿意和他们沟通。
【教育感悟】
有许多人希望自己是完美的父母:工作出色,同时培养的孩子也是无与伦比,但他们就是没有时间实现这一点。
只批评一次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非常好,很让人感动,于是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可是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于是决定只捐出身上的一些零钱。然而又过了10分钟,牧师依旧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啰里啰唆的演讲,真正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因为气愤,不但没有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偷拿走了两美元。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发生。现如今,很多家长在“望子成龙”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孩子不厌其烦地说教、叮嘱、责骂,整天喋喋不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由于小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孩子心里就会抱怨,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恢复平静,反抗心理就强烈起来。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与责骂不能超过限度,在孩子犯错误时,也应该只对他们批评一次。如果想让孩子引以为戒,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对抗心理也会因此而减少。
【教育感悟】
如果想让孩子引以为戒,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
不要仅仅为了挽救婚姻而去生孩子
想要一个孩子的最糟糕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这样会巩固已经动摇的婚姻。如果双方的婚姻不稳定,他们应该首先找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而不是试图用孩子来掩盖一切。否则,他们不仅不会幸福,只会更痛苦,旧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加上一个孩子要依靠他们抚养,这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最终可能导致离婚。于是,又有一个孩子要去面对离异的家庭。
当孩子出生时,那些最完美的婚姻往往也会遇上困难,所以不要幼稚地认为,脆弱的婚姻在有了孩子以后就会有所改善。只有在夫妻俩想要孩子时,才可以去努力。
同时,如果你的另一半已经不爱你了,不要幼稚地认为一个孩子就会让他或她再爱你。已经有无数破碎的心灵和痛苦的生命证实,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世界上有千百万个孩子正处于悲伤之中,而他们的父母正是犯了这种错误。
孩子可以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但任何人都不要仅仅为了挽救婚姻而去生孩子。
【教育感悟】
孩子可以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但任何人都不要仅仅为了挽救婚姻而去生孩子。
孩子谎言的六种类型
说谎是一种不诚实、不负责的坏习惯,大人不准孩子有这样的坏品行,但自己却明知故犯地“说谎”,使孩子以为成人的社会是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惩罚的。最常见的矛盾就是成人的虚礼。
有一位爸爸带儿子到朋友家,正巧主人在用餐,主人问:“吃过饭没有?来一起吃吧!”“吃过了!吃过了!”爸爸客气地回答。
“可是,爸爸,我们还没有吃呀!”孩子天真地纠正父亲。他心中纳闷:为什么爸爸要撒谎?
孩子并不懂父母是为了客气、虚礼而说假话,有时父母为这一句假话还要用十句假话去解释,这也可能使孩子越听越糊涂。所以若非必要,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说假话的代价去维持虚礼或尊严,人与人之间,能坦诚相对,才能省去无谓的劳心费神,也给孩子做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