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6942300000012

第12章 养而教之,父母之责(3)

用可怕的故事吓唬孩子,会使孩子变得歇斯底里或精神错乱。因为恐惧是人的天性,即使不吓唬,孩子也怕黑暗等等,因此不应当用可怕的故事吓唬孩子,应当使他们知道世上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孩子信任父母,父母说的话他们都信以为真。所以,只要父母注意引导,孩子就不会怕黑暗了。用恶魔和幽灵等吓唬孩子是非常有害的。由于有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世上有许多人终生怯懦、胆小怕事。

【教育感悟】

用恶魔和幽灵等吓唬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不要在书籍上节省

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如同一座没有窗户的房屋。有了书籍,孩子们常常接触书本,自然会产生读书的兴趣,不知不觉会增长很多的知识。

聪明的孩子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熟悉各门各类的大量书籍。从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善于辨别选择图书,这种能力对他们的一生很有益处。就像一个工人善于选择工具一样。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商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告诉我最需要的人才是善于选择书本和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这种能力最初是家庭培养的。”

只要家中备有大量的辞典、百科全书、参考书和其他有益的书籍,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利用它们来教育自己。这种教育成本往往比接受学校教育便宜10倍以上。家中备有各种书籍,孩子们就乐于待在家里,因为阅读是愉快的。

家庭是人们获得基本生活训练的场所。

在家庭中,我们养成习惯,形成志趣,而这些习惯和志趣将奠定我们此后生活的基础,影响到一生。

宁可在衣着上节省,也不要在书籍上节省。如果你不能使孩子们受到高等教育,那你至少该给他们购置有益的书籍和定期刊物,让他们有提升自己才华的机会。

【教育感悟】

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如同一座没有窗户的房屋。

继父母应当将管教的工作留给生身父母

在再婚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新组成的再婚家庭中,继父母应当将管教的工作留给生身父母。如果他们进入该家庭后,立刻就想用新的规则和管教手段来控制继子女,那么继女子将会相当排斥他们。孩子会说:“你不是我妈妈!”或“你不是我爸爸!”因此,许多刚当上继父或继母的人觉得非常无力,他们常感到在新婚伴侣和孩子的紧密联结中“被忽略不计”。他们所犯的错误是尝试使用控制权以及尝试建立新的规定和惯例。这样做不仅会引起孩子的怨恨,还会使得继父母与新配偶、与继子女以及孩子亲身父亲或母亲的关系变得紧张。

有时,继父母会与他们的继子女独处并负责照管。在这种情况下,亲生父母应当非常清楚地声明,继子女是受到照管的。继父母在管教他们的继子女时应当遵循他或她的配偶的规定和风格,甚至哪怕并不同意配偶的管教宗旨。

【教育感悟】

在再婚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新组成的再婚家庭中,继父母应当将管教的工作留给生身父母。

孩子也会对父母所做的事情感兴趣

有一位母亲给她的孩子报名参加了英语学习班、体操班、钢琴班、游泳班。但是这对孩子来说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仅仅考虑到花费在路上的时间,以及课后的练习时间,就能知道孩子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匆匆忙忙中度过的,根本没有玩耍的时间。

这只是父母经济上宽裕的结果,根本不是为了孩子着想,这是错误的投资方法。花钱让孩子学习的东西,最终却成了孩子讨厌的事情。

音乐家的孩子之所以也成为音乐家,不仅仅是因为身处音乐的环境之中,而是因为看到父母享受音乐的幸福,对父母心生羡慕的缘故。医生的孩子也立志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也想感受父母从救死扶伤中得到的莫大欣慰。演员的孩子也想当演员,当然是因为他们也想像父母那样去感动别人。

“会弹钢琴是很了不起的哦,能够丰富你未来的人生。”这种话无论对孩子说多少遍,如果家里从来都没有钢琴声,孩子练琴也一定很勉强。

【教育感悟】

看到父母兴高采烈的样子,孩子也会对父母所做的事情感兴趣。

如何在离婚后保护子女

一段婚姻的尽头,夫妻双方总是要经常吵架和相互指责,他们的孩子——也就是这些事件中无辜的目击证人——一定会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毕竟,看着自己所爱和依赖的两个人用如此火爆且难以捉摸的方式对待彼此,孩子心里可能会想: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停战休兵,拨一点时间来照顾照顾我呢?如果父母要求子女选边站,或在离婚后刻意拉拢孩子来打击对方,只会在所有相关当事人心中留下许多负面的感受。

俗话说,时间能治疗一切创伤。研究显示,对离了婚的配偶及他们的孩子而言,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婚姻专家茱蒂丝·沃勒斯坦,曾经就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做过研究,结果发现一个普遍到令人吃惊的现象:很多配偶在离婚后仍然会继续怨恨对方,并进而影响到两人的子女。一方面源于旧恨——他们始终无法忘怀受伤和羞辱的感受;另一方面源于新仇——譬如抱怨对方支付的子女抚养费太少,或抱怨自己要负担的抚养费太重,或嫉妒对方找了一个新的伴侣(而且通常比自己还要年轻)。所谓离婚可以让爱恨交加的婚姻关系画上句号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误解。但这些苟延残喘、永无休止的愤怒却带给许多孩子莫大的痛苦。

诚如心理学家塔瑞斯所说:“离婚后应该尽力克制甚至消除自己的愤怒,有道德上的理由也有心理上的理由——这样做可以保护他们自己,也可以保护他们的子女。”离婚的父母一旦能够把彼此的分歧摆到一旁,尽量不激怒对方,也尽量不被对方给激怒,其实就是在帮孩子一个大忙——这样孩子才能抱着信心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走向光明。

【教育感悟】

离婚后应该尽力克制甚至消除自己的愤怒,有道德上的理由也有心理上的理由——这样做可以保护他们自己,也可以保护他们的子女。

儿童时代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

3岁至12岁是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经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一些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而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父母最大的误区所在。

儿童时代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一般的情况下,通过奖励和惩罚,坚持三五十天,儿童的一个好习惯就可以形成了。早期教育一公斤的气力等于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教育。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的?”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截明了地概括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感悟】

小时候形成良好习惯终生受益,而且也容易形成。小的时候学什么像什么,种什么长什么。

对于孩子的顶撞暂时不予理睬

孩子顶撞行为的产生是由于父母片面地看待他,难以使他服气造成的。例如,有时孩子为了帮父母做家事,但由于知识经验缺乏,造成错误的行为。此时,父母指责他,就容易出现顶撞行为。因此,父母看到孩子有错误行为的时候,要了解他的动机,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能不问缘由地指责。要肯定孩子的积极因素,帮助他看到自己做错的地方,并教给他如何把事情做好的方法,使孩子心服口服。

民主型的家长与专横型的家长相比,后者的孩子顶撞行为更严重、更难改。因此,父母要让孩子不顶撞,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面对孩子的顶撞行为,家长不应同孩子一般计较,要表现出忍让、仁爱、同情别人、帮助弱小的良好品质,这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积极办法是以幽默来对待孩子的顶撞。父母不能跟孩子一般计较。要知道,孩子的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父母采用幽默的方法主动缓和一下气氛,给孩子留有一个下台的机会和思考的余地。孩子会想:我这样发火究竟是为什么?值得吗?他会感到歉疚,往往会很快平和下来。

或者对于孩子的顶撞暂时不予理睬,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孩子有时间去思考他的所作所为,平息他的冲动。在谈话中,应表示理解他的烦恼与冲动,但必须讲明不该发脾气的道理。同时,作为父母也应该反省自己,如果有错误要勇于坦率地向孩子承认。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教会孩子学会克制自己,懂得理解和体谅别人,有了烦恼不应该随意向别人发脾气。在和上中学的孩子提要求时应简洁明了,谈话切忌唠叨,这是减少冲突的重要原则。

【教育感悟】

家长要允许孩子的顶撞行为出现多次反复,要纠正孩子的顶撞行为,不能急于求成。

要鼓励孩子说实话

孩子做了错事,许多父母认为严厉的惩罚可以遏制孩子的行为,其实恰恰相反。严厉的惩罚增强了孩子的恐惧感,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迫使孩子产生防卫心理来进一步编造谎言。

我们试想一下,当我们小时候做错事后说了实话,父母反而大发雷霆,把我们痛打一顿,那么我们以后还敢说实话吗?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到,对父母讲真话并不可怕,完全可以得到父母的谅解。否则,孩子会因为恐惧,而以说谎来逃避责任。所以当你发现孩子有了过失行为时,千万不要着急、气恼,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要本着关心爱护的原则,要采取细致、耐心的方法,冷静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找出错误的根源,改正错误。切不可急躁、粗暴,甚至施加压力,进行打骂、体罚等,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走向说谎的一面。

因此,当孩子有了过错时,要鼓励孩子说老实话。当他如实地向父母说明以后,父母应该在让孩子明是非、辨善恶的基础上,进行正面教育,加以引导,切忌把孩子的诚实品质给扼杀在粗暴的打骂声中。

【教育感悟】

严厉的惩罚增强了孩子的恐惧感,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迫使孩子产生防卫心理来进一步编造谎言。

物质的给予并不能代替你对孩子的关心

195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间普通的实验室里,一个叫哈洛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震惊世界的恒河猴实验。哈洛和其他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放入了两只人造母猴,其中一个是用金属做成的金属母猴,另一只是浑身包裹着柔软绒布的布母猴。金属母猴的面部表情僵硬,只有两只眼睛和一个鼻子,但研究人员却在金属母猴的胸前安装了橡皮奶头,小猴子饿的时候可以从金属母猴的奶头里吸吮到奶汁。布母猴的面部表情则更温和、逼真一些,但它却没有可以给小猴子吃的奶汁。研究人员将这样两只“母猴”放进了实验室的笼子里,然后让小恒河猴待在里面,让它自由地选择其中一个做为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小恒河猴几乎整天依偎在布母猴的怀抱中,不到饥饿的时候,根本就不靠近金属母猴。

研究人员又把两只分别由布母猴和金属母猴抚养长大的小猴子与自己的“母亲”分开一段时间。当两只小猴子再次看到自己的“母亲”时,布母猴抚养的小猴子马上依偎到“母亲”的怀里,拥抱“母亲”、亲吻“母亲”,显得非常安静;而金属母猴抚养的小猴子,见到自己的“母亲”后却表现出焦躁不安,没有任何与“母亲”亲热的反应。

不要说我们给了孩子多少,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先问问自己到底给了孩子多少“温暖”和“爱”!我们是不是常常对孩子微笑,给他抚慰,时常让他感到平静和幸福!物质的给予并不能代替你对孩子的关心,就像金属母猴的奶汁不能代替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谁都不可能永久地继承别人给他的财富,但却可以永久地传承幸福!

【教育感悟】

不要说我们给了孩子多少,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先问问自己到底给了孩子多少“温暖”和“爱”!

不能图省事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失掉“权威”的父母是不能教育好子女的。

一味顺从子女的要求,过分娇宠,等于间接剥夺了子女的发展权。子女本来应锻炼的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无法形成,父母的爱又不能覆盖子女的一生,子女长大后很难成为有用的人才。

另一方面,过分娇宠,对子女百依百顺,只会让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发号施令,容不下不同的意见,这对子女今后的正常交往和生活都会造成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