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6942300000014

第14章 养而教之,父母之责(5)

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学习好,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人长大就要学会走路,认识世界,就要明白吃什么对自己有好处。学习和吃东西是一个道理,所以人本来就是爱学习的。为什么有些人后来越来越爱学习,有些人就开始厌学?厌学的人往往是产生了困难,没有人能够帮助他解决,还对他冷嘲热讽,使他产生了(在学习上)失败的体验,羞辱的体验。在这种的情况下,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容易退缩,这是常情。即使像我们成年人,如果有人说你差极了,怎么那么差呢,你也受不了,也会产生厌学拒学的心理。

小孩子的承受能力低,理解能力也低,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畏惧心理多次出现之后,他就开始怀疑自己真的无能,这就是标签效应。你老说他笨,说他学不好,他就认为自己笨,自己不行。而他又精力旺盛,无处宣泄,于是肯定就会去捣乱,也就很容易走上歪路。

【教育感悟】

厌学的人往往是产生了困难,没有人能够帮助他解决,还对他冷嘲热讽,使他产生了(在学习上)失败的体验,羞辱的体验。

要群养,不要独养

无论你的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行业,是自己创业还是当雇员,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都是决定他成败的重要因素。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里·哈洛博士,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交流、智能发育和社会化能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哈洛博士把一只隔离喂养了3个月的小猴放入一群普通小猴中,他发现这只小猴刚开始时会感到难以适应,手足无措,但是不到一周,它就可以与其他小猴一块玩耍了。

哈洛博士又把一只隔离喂养了6个月的小猴放入一群普通小猴中,他发现这只小猴完全不与其他小猴玩耍,总是自己孤零零地缩在角落里。

哈洛博士再把一只隔离喂养了一年的小猴与隔离室中的小猴子关在一起,他发现这只猴子更无法与其他小猴相处。

哈洛博士还把普通的小猴放入隔离喂养的小猴之中,结果普通小猴难以忍受与它们相处时的孤独,甚至会显现出神经衰弱的症状。

哈里·哈洛博士通过测试小猴的智商还发现,隔离喂养6个月以上的小猴,智商发育不足普通小猴的一半。

教育专家发现人类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缺乏人际交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发展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所以,那些最智慧的父母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孩子从学校里带回一个好分数。

【教育感悟】

在缺乏人际交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发展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尽管我们一直在讲,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这种竞争是合作中的竞争,因此离不开精诚一致的团队精神。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要在学校中加强培养,在家庭中,父母也应培养孩子从小的合作精神。

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首先要给孩子一些思想准备,对家务劳动与家庭生活进行一些讨论是必要的:关于孩子的年龄与做事的能力,关于大家生活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关于每个人应负的责任,随后便是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劳动项目等。这本身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知道维持一个家庭里的正常生活需要花费多少劳动,因而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这样的讨论会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个生活团体的概念,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相互帮助,才能生活幸福。

从项目单中要孩子们选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愿意承担的内容,这样做是给了他们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而非忽视他们的意愿,独断专行。当然,让孩子自己进行选择并不能保证他们一定能够做到最好,其间会有反复,但因为这是他们的决定,在父母与孩子交谈时就有合理的依据来要求他实践自己的诺言。这样做的时候,父母不是以长辈的威严来压制,而是以团体头目的身份来检查队员的工作,提醒他做为一个团体成员所需尽到的职责。

【教育感悟】

合作精神不仅要在学校中加强培养,在家庭中,父母也应培养孩子从小的合作精神。

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现在有很多孩子,平时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父母的娇宠与保护下,他们没有遇到过危险境况,不懂得如何辨别哪些情况是危险的,父母也没有教他们学习这些。所以,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面对突然袭来的危险时更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要勇于捍卫自己的人身权利。遇到欺负自己的坏孩子,要敢于反抗,反抗不行,就要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以寻求大人的帮助。家长要告诉女孩子,身体是最尊贵的,除了妈妈外,不允许任何人看,也不允许任何人碰自己的身体。如果在路上或公交车上遇到有人图谋不轨,一定要大声呼喊,或者往人多的地方跑;有人对自己无理,若情况不严重可以不去理睬,若严重了就要大声斥责,不必害怕等。女孩子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很多,所以,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不论如何,都要保持机智、勇敢,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处事。

【教育感悟】

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要勇于捍卫自己的人身权利。遇到欺负自己的坏孩子,要敢于反抗,反抗不行,就要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向孩子说出充分的理由

生活中,当孩子不听话,赖在一个地方不走时,父母们便会使出撒手锏“你不走,我走”,然后就转身离去。对待小一点儿的孩子,家长一般会躲在一个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让孩子一个人待到无法忍耐的时候再出现,趁机教育他。而对待大一点儿的孩子,家长一般会说走就走,让孩子自己待着不知所以,无奈之下自己回家。

这种做法固然有效,但很不合适。教育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让孩子明白道理,道理一旦明白,孩子就会主动放弃不合理的要求。所以,当孩子的要求父母不能满足时,要向孩子说出充分的理由,这样孩子才会接受父母的意见。不能父母本身提出的理由就站不住脚,一旦孩子反驳,父母不能说出更能令孩子信服的理由,就威胁孩子。这样虽然孩子屈服,但仍会从心底里反抗,而且会对父母产生不信赖,认为家长蛮横无理。

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做到的是,了解孩子的意图,然后耐心地讲道理,让孩子心悦诚服,主动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父母也可以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当孩子被新的东西吸引时,往往就会忘记刚才想要的东西。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家长不妨买给孩子,切不可用置之不理的方法对待孩子提出的请求。

【教育感悟】

教育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让孩子明白道理,道理一旦明白,孩子就会主动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关注孩子合理的行为习惯

德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合理的行为习惯,他们认为,孩子在行为举止上遵守规范,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具有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为全社会创造一种团结合作的美好的人际关系。

德国家长总是从细微之处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个德国孩子在餐桌上都会受到严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碗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使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意识,同时这又是一种磨炼。比如德国人在午餐后有吃一些冰激凌、巧克力和水果的习惯,对孩子来说很具有诱惑力,但这时父母更不会通融,前提是必须先吃完饭菜。

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强调与反复训练,孩子们就会把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于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看成是一项必须遵守的义务和职责。

在德国,你常可以看到人们在耐心地排队等候,而无一人表现出迫不及待或插队的现象。全社会已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行为风尚。

【教育感悟】

孩子在行为举止上遵守规范,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具备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为全社会创造一种团结合作的美好的人际关系。

幼教决定一切

100多年以前,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向达尔文请教,教育孩子应从何时开始。达尔文问:“这孩子有多大了?”母亲得意地说:“他才两岁半!”

达尔文惋惜地告诉她:“夫人,您已经迟了两年半了。”

日本儿童教育家、企业家井深大在《幼儿园太晚了》一书中指出,人类智力的潜能远远超过人们陈腐偏见的想像,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应该从零岁开始。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基础主要在5岁前奠定的,它占据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以后,还要继续进行,可是你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

也有更多的教育家、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或体会,认为孩子在3岁前的教育就已经决定了他的一切。

【教育感悟】

人类智力的潜能远远超过人们陈腐偏见的想像,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应该从零岁开始。

努力探寻隐藏在孩子背后不可理解的原因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这样一段话:“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这也告诉我们,我们对孩子的了解也许太少了。

有一位母亲也是通过偶然的事件,才发现女儿发脾气的真正原因。她说:“一个双休日,我领着3岁的女儿逛商店。我兴致正浓时,女儿却莫名其妙地发起脾气来,怎么哄都不管用。没办法,便打算抱起她往外走。就在蹲下去的瞬间,我突然发现:从孩子的角度看去,眼前不是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发脾气,原来她的感觉和我不一样。”

孩子的无理取闹和任性、跋扈都是有原因的。有时是因为孩子累了,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有时是想试试,看大人的反应,是否可以用哭闹达到目的。孩子最初发脾气是为了发泄愤怒和不满,当他发现这样可以控制成人,让成人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发脾气就成为一种向成人提要求的手段。而表达愤怒和不满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教育感悟】

孩子的无理取闹和任性、跋扈都是有原因的。

要学会“合群”

孤僻,也就是常说的“不合群”,是指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经常离群独处的心理状态。孤僻的人一般性格内向,主要行为表现是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具有这种个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

孤僻的性情年幼时就会有所表现:不爱讲话,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孤僻的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表现为对亲友无亲近感,缺乏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和反应,不爱与伙伴一起玩耍。

幼年的创伤经历是孤僻者产生不良习惯和消极心态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父母离婚、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导致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逐渐就会变得畏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学习交往技巧,优化性格,是孤僻者改正不良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平常多看一些有关交往的书籍,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意。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获得了友谊,愉悦了身心,有利于改变孤僻的性格。

【教育感悟】

学习交往技巧,优化性格,是孤僻者改正不良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

培养孩子从小的理财能力

专家指出,教孩子学会理财绝对不是一件坏事。孩子越早接触钱,掌握一定的理财技能,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关键是父母如何教孩子理智地花钱,正确理财。良好的理财习惯,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

美国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从小的理财能力。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金钱教育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3岁时能够分辨硬币和纸币;4岁时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他们不可能用几枚硬币便把商品全部买光,因此必须做出选择;5岁时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时能够数大量硬币;7岁时能看价格标签。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来,让他们认识到钱有很多用途,同样数量的钱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教孩子通过比较和权衡来做出最合理的消费方案。从这些经验中孩子能够很早就学会在花钱消费之前先比较、考虑,不会一时冲动。等孩子长大一些以后,还可以让他们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和支出需要,与父母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要知道,这不仅仅是在教孩子学会理财,而且是在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专家指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决定了他以后的经济价值观。西方国家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因此,父母有责任指导孩子掌握基本的正确的理财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从小的理财能力,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

【教育感悟】

教孩子学会理财绝对不是一件坏事。孩子越早接触钱,掌握一定的理财技能,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

孩子的暴力倾向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