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6942300000017

第17章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1)

玩具不必太多

谈到玩具,我们就不得不要评论一种令人担心的情形,那就是:现在的父母,似乎给孩子过多的玩具。我们在百货公司或街上,常可看到儿童在玩具店前,吵着要买玩具,最后,大人拗不过,也只好给他买了。

遇到这种情形,若是西方的父母就不这样,他们无论孩子是哭是闹,绝不给他们买玩具。他们这样做自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想要的东西样样都给,那绝不是父母爱心的表现,反而会给小孩带来不良的影响。拥有太多玩具的小孩,性格比较散漫,他会精神不集中,容易见异思迁。玩具一个接着一个,兴趣也会跟着瞬息万变。

孩子的玩具不必太多,哪怕只有一种,他也会变换各种方式来玩的。即使是一个硬瓶盖,一片木头,在孩子看来,或许都比玩具店买来的昂贵的东西还要好玩。

帮助发展种种创意,才是做父母的最大义务。给予孩子形形色色的玩具,孩子想要的东西样样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孩子绝不能算是幸福的。

有一些家长,他们绝对不给孩子买现成的玩具,只给他们买只有自己动手组合才能玩的那种。

事实上,孩子对于用不着自己动手完成的现成的玩具,一点也不会觉得好玩,因为这样的玩具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比如,当你花高价买了一个电动火车回来时,孩子并不满足于看火车如何在轨道上跑,而是感兴趣于将轨道一会儿予以拆散,一会儿加以组合。

【教育感悟】

拥有太多玩具的小孩,性格比较散漫,他会精神不集中,容易见异思迁。玩具一个接着一个,兴趣也会跟着瞬息万变。

培养孩子的主见

从孩子幼儿期开始就要培养他自己的主见,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到了青春期主见也逐渐成熟了,可以学着自己做决定了。可是,假定前面几个阶段里,我们都没有让他学习自己做决定,任何事都非得听爸爸妈妈的话,这种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一定仍然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什么事都无法自己做决定,什么事都得依靠父母。

过去,很多父母都以自己有一个乖孩子而自豪,其实乖孩子若是不遇到事情那还好,一旦遇到事情后果可能就比较严重,因为他完全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父母必须清楚,要培养孩子分辨能力,分辨以后还要学着自己做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特勒手下有一个军官,曾经帮希特勒绞死过很多犹太人。当战争结束审判这个军官的时候,他说:“我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我从小到大都是听长辈的话,照长辈的话行事。”

所以父母教导孩子,必须让他学习倾听、分辨,自己做决定,并从幼儿时期就要给他机会学习。

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年幼时,都力图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他要什么都给他,这就是没有规范。父母必须清楚,这个时候不建立规范以后则为时已晚。

所以你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分辨的能力,然后他会比较有把握地去运用他自主的能力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教育感悟】

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分辨的能力,然后他会比较有把握地去运用他自主的能力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

日本教育学家多湖辉认为,大人不要把知道的事情全部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做会完全使孩子失去自己思考的余地,对于孩子的提问只作逻辑性和科学性回答,这才是最佳回答。

孩子到了3岁,每天都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等一连串的问题,说明孩子开始萌发了求知欲。这个时候,父母首先应意识到不能马马虎虎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方法。大人采用有逻辑性的、科学的回答方式,是想让孩子能正确认识问题。但是在孩子看来,无论对其作什么样的回答,并不能全部消除其疑问,因此,大人就有必要改变一下回答方式方法,鼓励孩子自己找出答案。

大人可以反过来对孩子的提问进行“如果”的反问。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对提问的解答,必然会拓宽孩子的思维。

比如,对于其“为什么夜里必须睡觉”的问题,就可以反过来问:“那么,你认为不睡觉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的问题。因此它促使孩子从各个方面探讨所产生的可能性,于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觉就发困”、“不睡觉就会疲乏”、“不睡觉早晨就起不来”等等答案。

通过这种反问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效果非常好。多湖辉告诫家长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时恰好是思考的最佳机会。

【教育感悟】

大人不要把知道的事情全部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做会完全使孩子失去自己思考的余地,对于孩子的提问只作逻辑性和科学性回答,这才是最佳回答。

灾害教育必不可少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儿童意外伤害是可以通过增强防范意识加以预防的,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

灾害教育应是一个人毕生都要学习的知识,儿童也不应当被忽略。如果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掌握一些灾害防范知识和急救措施,很多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在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中,烧死了不少住宿的客人,但奇怪的是,所有的日本客人都得以幸存。在一次中日青少年海上夏令营活动中,船上的中国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餐厅,而日本孩子第一件事是看安全门在哪儿。事情虽小,却反映出两国孩子对安全意识的差异。由于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和火山的国家,日本人很注重孩子逃生意识的培养和生存技能的训练。在日本,防地震、防火、防原子弹的演习,差不多每月都要进行一次。

一般说来,在与孩子讲安全问题的时候,说话的语气要直截了当,但不要恐吓孩子。有的父母认为越是强调危险的存在,就越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而大肆渲染紧急情况的危险。

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造成孩子对危险的恐惧,在日常生活中提心吊胆、疑神疑鬼,生怕危险发生。而一旦真的出现紧急情况,就会束手无策、惊恐喊叫,不能采取消除危险的行动。所以父母在与孩子谈这方面问题时,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危险的存在,并指出这种危险是可以避免和消除的,还要教给孩子具体的避险措施。

【教育感悟】

如果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掌握一些灾害防范知识和急救措施,很多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当面教子

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也可以称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

那么,到底如何对待孩子们的过失呢?这里为你提供几位儿童专家的建议。

“讲述你自己曾有的过失,”宾夕法尼亚州的心理学家莱顿说,“承认过失,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你会犯这个错误,告诉他们,你下次会怎样用不同的方法去避免重犯。”

“告诉孩子们,大胆尝试或出现失误都不要紧,”家庭问题专家恩说,“一个人第一次做某件事无不期望做得完美无缺,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从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马里兰州的心理学家塞奇斯说。他提醒家长们,不要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相反地,要去赞扬孩子们尝试活动的努力与勇气。

“促进良好的调整。”心理学家布朗里奥·蒙诺沃说。他建议父母帮助孩子去学习怎样区别承担风险和鲁莽草率。

“把孩子最近的成果与他自己以前的成果相比较,而不是与别人相比较。”儿童心理学家拉文说,“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们几乎可以从所有的过失中学到益处。”

【教育感悟】

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也可以称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有位教育家曾把我国当代教育与30年前的教育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当代的孩子聪明了,视野开阔了,但社会责任感缺乏了。

教室地面上有纸屑,老师让学生捡起来,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这不是我扔的”。言下之意就是“老师,你错怪我了!我没有这个义务捡纸屑”。当两个孩子闹矛盾时,老师去询问情况,孩子会脱口而出“他先打我的”,或者“他先骂我的”,而不会首先想到自己有没有不对的地方。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看看这些孩子是怎样长大的就明白了。很多家长经常是这样做的: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妈妈就会同孩子一起去踩地,边踩边说:“为啥把我的宝宝碰倒了?”;孩子撞到物品上,妈妈就会拍打物品,把这些东西作为孩子的出气筒。虽然可能暂时哄好孩子,但长此下去,会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觉,认为不管做错什么事,都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更可怕的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没有责任感。

在外国很少听到诸如学生因迟到而抱怨天气或堵车,也没见过谁不小心踩上了狗屎而责怪邻居为什么在这儿遛狗。法国人认为,碰上不愉快的事再抱怨已于事无补,而应问自己有没有错或怎样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教育感悟】

碰上不愉快的事再抱怨已于事无补,而应问自己有没有错或怎样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不能让孩子太舒服了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师从他学画的那个青年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大画家?他回答说:“不,永远不!因为他每年有6000美元的进款。”这位艺术家知道,人的本领是从艰苦奋斗中锻炼出来的。而在财富的阳光下,这种精神很难发扬。

一个人活得太舒服了,往往会意志消沉,特别容易丧失进取的毅力。失去了毅力,智力便形同虚有。在逆境到来时,这种人往往不堪一击。而解决这个问题惟一的办法就是别让自己活得太舒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体运动学教授库尔豪斯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20个学生,先坐在柔软的沙发上读书,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改坐很不舒服的硬椅子。

实验结果发现:那些学生坐硬椅子时,因为不舒服而要不断调整坐姿。他们看起来虽然好像毛躁不安,但学习的成绩却比坐沙发时要好得多。库尔豪斯说:“一个坐沙发得B等的学生,坐硬椅子往往可以得A等,因为后者使脑部得到更多氧和糖的供应。至于维持一定坐姿的前者,只要几分钟不动,血液循环减缓,脑部得到的血液和营养减少,读书的效果就差多了。”

所以,我们不能让自己太舒服了。不舒服,我们才能时时保持旺盛的斗志,才能使自己永远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育感悟】

一个人活得太舒服了,往往会意志消沉,特别容易丧失进取的毅力。失去了毅力,智力便形同虚有。

学会自己拯救自己

诚然,人生在世,总要或多或少地依靠来自自身以外的各种帮助——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社会的鼓励……可以说,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开始接受他人给予的种种帮助。然而许多青年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靠”,已经远远超出和大大脱离了一个人需要外部力量帮助这种正常范围,而演变成“惟父母和朋友是靠”的依赖心理。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3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别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教育感悟】

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

孩子不文明的语言一般都来源于周围的环境,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懂文明礼貌的人,首先要净化他们周围的语言环境。当发现孩子说脏话时,要找出孩子说脏话的“根源”,尽量让孩子远离或少接触那种不良的环境。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限制孩子与经常说脏话的孩子来往,也可以和老师取得联系,借助老师的力量促进其他孩子养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

小孩子有时会做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比如,喜欢叫别人的外号,见到残疾人上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孩子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遇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先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并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孩子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教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