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6942300000021

第21章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5)

麦克这下子骄傲得像只孔雀了,小家伙冲进客厅,得意忘形地跟爸爸喊道:“爸爸,诺曼不会读书,可我只有8岁,就得了朗读奖状。看一本书却不会读,我不知道诺曼她有什么感觉!”

爸爸一句话也没有说,走到书架旁,拿了一本书,递给他说:“她的感觉就像这样。”那本书是用拉丁文字写的,麦克大字不识一个。

麦克一生也没有忘记那次深刻的教训,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想在人前自吹自擂,他就马上提醒自己:“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

许多父母喜欢过重地表扬孩子,对孩子的某些特长甚至当众表扬,认为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其实这样的夸奖很容易造成孩子贪慕虚荣、骄傲自满的倾向。一些被当众夸奖的孩子,有一点儿好的表现就会骄傲起来,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得到夸奖而弄虚作假,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家长需要时刻提醒孩子,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他不懂的东西。

所以,称赞自己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已经“翘起了尾巴”的孩子时,父母要注意不要在众人面前炫耀他们的优点,不要用贬低别人的方式称赞他们。

【教育感悟】

许多父母喜欢过重地表扬孩子,认为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其实这样的夸奖很容易造成孩子贪慕虚荣、骄傲自满的倾向。

必须学会依赖自己的力量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去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地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他的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甚至破口大骂。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了上来。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钓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竟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教育感悟】

如果孩子是掉在一个四周无人的“大坑”里,那么他再求助也是没用的,因此他必须学会依赖自己的力量。

教他如何选择,而不是为他选择

戴尔博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父母可以为孩子们选择其中的一种。一种是外在导向,意味着生活控制权落在身外而非内心,孩子总是依赖外面的力量和他人做决定;另一种是内在导向,孩子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来应对生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任何事情。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无数的机会让他做选择。从日常生活开始,要吃什么,要睡多久,要跟谁玩,要穿什么衣服等;到了上学的时候,他又要选择学什么东西,上哪个班级,要跟谁交朋友;等他再大点儿,他又要选择在宴会上要不要喝酒,开车时要不要系安全带,要跟谁约会,用什么材料来装修房间等等。父母不能永远为孩子做选择,而是教他如何做选择,如何对自己负责。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把他们培养成内在导向的孩子,并且尊重他们的选择。生活有时是很残酷的,家人的保护总是有限的,孩子们终究有一天要自己独立地面对生活。在那个时候,如果平时就锻炼了孩子,他们会在困境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反之,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受到训练和指导,当生活要他做决定的时候,他就会显得彷徨无助、束手无策。

要让孩子们对自己负起责任,就要让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千万不要替他们去做。让孩子们有机会锻炼自己,从而对自己有信心,才能有勇气迎接人生的挑战。

【教育感悟】

父母不能永远为孩子做选择,而是教他如何做选择,如何对自己负责。

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

在许多家庭中,孩子受到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长辈对后代的爱,就是要让他们幸福,把自己认为能使孩子感到幸福的东西都给孩子,惟独不给他们磨炼的机会。有的家长在孩子参加完军训、远足、野营等磨炼意志的活动后,看到孩子瘦了点,晒黑了点,就心疼得不得了,回到家里活儿不叫干,要什么吃的都满足。难怪日本人曾说:“非常羡慕中国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世界上最好的待遇。中国的父母为孩子的支出,在世界上也许是最高的。”这种“最好的待遇”的结果却是:孩子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太差。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必要时候在冰岛的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存。”

【教育感悟】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即使我们的孩子很小,但他们同样也存在从众心理。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如果父母说:“专心吃饭,不许看电视!”孩子就会说:“别的小朋友都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的。”

于是“大家都这样的”、“谁谁都是这样做的”等理由,使孩子变得人云亦云,遇事没有主见。有些时候,孩子还会迫于同伴的压力,和其他孩子一起去做错事或染上坏习惯,这些都是需要父母注意的。

孩子做事缺乏主见,与父母缺乏和孩子沟通、做事武断、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要求有关。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会变得无所适从,所以依赖性越来越强,变得优柔寡断,遇事无主见。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的时候,父母就要告诉孩子,他们已经是大孩子了,什么事都要自己有主意,如果他们对什么事情感到不满意,就要及时说出来。当然,他们说得可能不对,但父母可以耐心地给他们指出来,告诉他们怎样才是正确的。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会变得任性不服管,事实证明,这样能让孩子学会遇事有主见,不再盲从。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遇事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一定要有评判是非的标准和价值观,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地跟从别人。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只有自己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才会与真理走得更近。

【教育感悟】

要教育孩子遇事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一定要有评判是非的标准和价值观,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地跟从别人。

严防“富不过三代”

“富裕病”这一名词是由“富裕”和“流感”两个单词合成,主要是指那些由于父母供给太多,造成孩子过度沉溺物质生活而缺乏目标等后遗症的情况。

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一说;德国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我国则用“富不过三代”来给人以警示。

许多人都认为,物质供给越多,人越容易满足。可是,根据耶鲁大学罗伯·连恩教授在1970年关于“幸福的丧失”的研究中发现,当人的需求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感觉到比物质缺乏时更为失落。

以罗伯·连恩的发现来看,现在许多物质过剩的白金孩子,反而可能是“满足感被剥夺”的一代。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卡内基基金会曾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子女中,有两成的人放弃了工作,他们大多数一事无成,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也许现代的父母为了下一代的“健全”,要思考的已经不再是如何让他们过更好一点的生活,而是怎样让他们的生活“少一点富裕”。

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提出,现代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具有三大财富能力: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这些能力最重要的宗旨,就是为自己负责,自己解决问题。

【教育感悟】

当人的需求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感觉到比物质缺乏时更为失落。

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意志薄弱,吃不得一点苦,自理能力差,遇到挫折或困难时表现软弱,不知所措,依赖性太强,他们感叹在意志力方面是“一代不如一代”。

事实确是如此,据有关部门对164名4~12岁的少年儿童的抽样调查表明,有54%的孩子对“家里来了小偷”的对策是“赶快躲起来”或“叫爸爸妈妈”;62%的孩子对“长大了没有钱怎么办”的答案是“向爸爸妈妈要”;“书包破了鞋子坏了”则是“找妈妈买新的”……

造成这种情况固然与部分孩子的娇弱性格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过分溺爱,对孩子的要求不分好坏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惟恐孩子吃一点苦,从而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和将来的独立生活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我国有句名言说得非常好:“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当今优胜劣汰,充满竞争的时代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之有勇气和毅力去战胜成长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教育感悟】

在当今优胜劣汰,充满竞争的时代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参与竞争比获胜更重要

竞争虽然可以让孩子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但是如果竞争被误用或滥用,它就可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例如:当成年人介入孩子的活动时,他们往往关注能力、技巧的重要性以及精心设计过的胜利,而不是孩子们亲密无间、共同参与及自发竞争所带来的那种乐趣。还有,如果老师过多地在班上开展竞争性比赛,一些孩子反而会因这些竞赛而受到伤害。因为在一些单纯的分数竞赛中,有些孩子不管多么努力,往往还是得不到最高分,这样会挫伤他们的进取精神。而当父母传达这样一个微妙的或明确的信息——取得最优异的学分、成为最优秀的一员才是最重要的——给孩子时,孩子就会急于想取得进步,对自己提出愈来愈不切合自身实际的要求,其结果往往是达不到目标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事实上,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在班级中、运动场上,参与到竞争性的活动之中比获胜更为重要。在《教育文摘》中,杰拉托马斯的报告里有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青少年足球队里,72%的孩子觉得与其在一个能取胜的球队中坐冷板凳,还不如在一个可能失败的球队中能上场痛快地拼杀。当你决定与孩子一起处理竞争问题时,请记住这一点。

【教育感悟】

如果老师过多地在班上开展竞争性比赛,一些孩子反而会因这些竞赛而受到伤害。

独立是生存的基本条件

美国人普遍认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个是教育,另一个就是独立。

美国的一些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分文不带,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这对我国的许多家长来说不能接受,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担心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中,家长面对我国现在交通秩序状况,考虑的是让孩子独自上学是否安全;面对现在社会治安情况,想得更多的是孩子独立外出是否妥当?因此许多应该由孩子独立完成的,独立做到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但面对孩子独立生存、处理事务能力的不足,家长们又感到不安和着急。

独立是生存的基本条件,有独立性的人不仅善于行动而且善于思考,能根据事情的合理性来安排自己的行动,不能独立就只有沦为附庸了。孩子从小就有独立与依附的心理冲突,作为家长,必须时时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有机会自己做事,他的自助技能会更为扩展。我们应该在每个活动中鼓励孩子自助,这样,孩子很快会对支持其独立愿望的环境做出反应。于是更积极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自助技能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教育感悟】

孩子从小就有独立与依附的心理冲突,作为家长,必须时时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只有肯干,断了奶的孩子才不会饿死

1997年5月的《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上,事业有成的父亲正将装满铁锯、扳手、锤子的工具箱交给他的小女儿。孩子尚未成年,还得举起双手接过木头箱子。《福布斯》对全美国大企业总裁们调查后得出的是:有钱人似乎急着抢着向世界宣布,他们更愿意给孩子们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