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已经宣布,他将留给子女们每人1000万美元,剩下的全部捐给慈善机构。目前盖茨拥有的股票价值85亿,给子女的还不足零头。几个月前,在回答一个15岁孩子的网络咨询时,盖茨答道:“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不会留给继承人多少钱,那对他们没什么好处。”美国富翁巴菲特也表示不会留给孩子们多少钱。
“把巨额金钱留给孩子们的父母,最终将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枯萎。”一个世纪前,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就这样断言。那时,卡内基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富翁,名气不亚于当今《福布斯》一年一度评出的全球首富。卡内基把相当于现在35亿的财产捐给了图书馆和其他事业。直到今日,卡内基大学仍是美国东部的著名学院。卡内基62岁时出生的女儿玛格丽特只得到10%的遗产。
卡内基的想法对于后世实在有深刻的警示作用。1992年,三位经济学家对拥有15万以上遗产的继承人纳税记录的调查显示,几乎20%的调查对象停止了工作。“很多有钱人不知不觉地就把孩子们搞垮了。”亿万富翁、投资银行家阿仑说,“如果你是个有钱人的孩子,第一次拿到的薪资就显得意义不大,生活中,你的确缺失了一些东西。”
在古老的社会里,人们会崇尚出身门第,崇尚继承权而非自我创业。而现在这一切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要想有钱,就得自己去挣,继承大笔遗产只会是负担。
【教育感悟】
把巨额金钱留给孩子们的父母,最终将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枯萎。
培养孩子的强者心态
孩子胆小的性格,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歌德曾写过一首诗: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丢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这首诗指出了勇敢这一宝贵的人格品质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意义。然而遗憾的是,不少父母重视孩子的智力,重视孩子的营养,却忽视了对孩子勇敢精神的培养。他们总把孩子视为弱者,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和所有能使之“担惊受怕”的事隔绝,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懦弱,时常表现出心理学上所称的“畏缩行为”。等孩子长大后,这种恐惧心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他们处处害怕,怕竞争,怕承担风险,怕被人议论,怕社会的变化……这样的人轻则是碌碌无为的生活弱者,重则会成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
怕这怕那的思想,比所要害怕的事物本身往往要可怕得多。有这种惧怕心理的人,事情还没有做,就先把自己吓怕了。今天的孩子将是未来的主人,迎接他们的将是精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看到,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成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本领和挑战精神,而更重要的是要有强者的心态。
父母们要知道,惟有培养出孩子的强者心态,他们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而且在竞争中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比较真实的评价。对此,家长要在教育时尽力为孩子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激发孩子奋发向上的精神,并确立孩子努力的目标,在家庭中给孩子以适当的地位,激励孩子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教育感悟】
怕这怕那的思想,比所要害怕的事物本身往往要可怕得多。有这种惧怕心理的人,事情还没有做,就先把自己吓怕了。
真正的慈悲是给予能力
布迪兹是西班牙的一位富翁,1986年被摩洛哥王室授予“哈珊国王勋章”,因为他曾连续10年捐款给他的故乡居民——摩洛哥北部的索里曼人,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对这么一项来自家乡的至高无上的荣誉,布迪兹没有接受,其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对王室不满;有的说,他认为自己不配接受那枚勋章。直到前不久,摩洛哥《先知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布迪兹,人们才从布迪兹口中得知真正的原因。他是这么说的:
有一次,我回索里曼,下榻在地中海金兰湾的一栋别墅里。晚上,我到海滨散步,一不小心,踏进了沙滩上的水洼里,伴随着溅起的水花,一群小海蟹纷纷窜动起来。当地人告诉我,这种蟹叫寄居蟹,大多生活在岸边的浅水里,但是,如果它们能爬进大海,也会长得如盘子那么大。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蟹有一种安贫乐土的习性,它们之所以寄居在远离大海的浅水洼里,是因为每次涨潮都能给它们带来点可怜的食物,只要有定期的潮水,它们都会赖着不返回大海。这种蟹对我的触动很大,于是我决定不再去救济我故乡的索里曼人。就在我做出决定的时候,恰好接到要授予我勋章的王室来函。大家都知道,最后我没有去接受。
布迪兹的话消除了人们对他的误会,但一个引人思索的话题却产生了——救济是不是真的能帮助穷人?最后的结论是:对穷人施以经常性的物质救济,只能给他们造成永久的贫穷。
同样的道理,不放手让孩子去做,就会形成他们永久的“低能”。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可在现实中我们又不允许孩子们去发挥他们的能力,而是怀疑、限制他们。
【教育感悟】
依赖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引发惰性。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教育家叶圣陶说:“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孩子们干这干那,努力在尝试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他们像一只只摇摇晃晃的可爱的小鸭子,跟在妈妈的身后,妈妈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但是,生活中大多数母亲总是显得不够耐心,常常在无意中向他们泼冷水,以至于“冷冻”了孩子的求知欲。
3岁的孩子正在学着自己穿鞋。“来,孩子,你穿得太慢了,妈妈给你穿。”妈妈抱过孩子,三下两下系好鞋带。面对妈妈的熟练技巧,孩子感到自己很笨拙。他灰心了,伸着脚让妈妈给他把另一只鞋穿好。
4岁的孩子帮妈妈收拾桌子,妈妈吓坏了,赶紧夺过碗碟,“小宝贝,你会把碟子摔碎的,还会划破手。”为了不使碟子破碎,孩子再一次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当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妈妈说:“穿错了,穿反了。”当他自己吃饭时,妈妈说:“看你把衣服弄得多脏。”然后把勺子拿过来,喂他吃。就这样,妈妈让孩子们看清楚了自己是多么的不行,妈妈是多么的能干。妈妈并不知道她所做的这些事打击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第一次有可能做不好,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如果大人凡事都不让孩子动手,无形之中就抑制了孩子做事的欲望,更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使孩子认为自己是多么渺小,从而降低了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评估。
【教育感悟】
孩子们有天生的主动性,他们很小就认为自己能干一些事情,所以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白,4岁的孩子是可以给花浇水的,就是把衣服弄湿了、弄脏了又有什么关系?
教育孩子正确的理财方法
对孩子花钱放任不管或苛刻要求,都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大人对孩子们花钱的态度,本身不在于父母给不给孩子钱,或给多少钱,而在于教他们如何正确认识钱,如何养成良好的用钱习惯和方法。
父母要让孩子初步懂得金钱的作用,合理的消费。在认识货币的过程中,使孩子明白钱与购物之间的关系。钱的作用在于通过购物缴费等活动达到其目的,如购买吃穿物品,使人得以生存;用钱缴学费,让孩子能受到一定的教育,而得以发展;花钱娱乐,能让我们在体育、休闲中使身体能够健康;通过捐款助人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还要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不盲目与他人攀比消费,进而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让孩子们知道,当他们遇到困难,父母一定会协助他们克服,这种来自家庭的安全感才是孩子感恩的最根本的来源。
孩子有消费欲望,也会互相攀比,可通过定期给零用钱,让孩子学着计划用钱。必要时,由父母资助一点钱,满足孩子的心愿,绝对比完全压抑孩子欲望来得正面积极。
【教育感悟】
从小学就训练孩子,到初中、高中就不必担心孩子因为想满足欲望,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将独立性变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