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6942300000029

第29章 优秀,尽在爱与赏识(6)

有调查显示,在能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成绩优良,心理健康。自杀、离家出走、早恋等事件和现象往往发生在那些不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学生身上。孩子上小学时,有些家长还不屑于和孩子沟通、交流,而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却一下子感觉到他们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有的家长甚至一点点退回到只能管理孩子的生活起居的狭窄空间里。

因此,父母要多花些时间补上家庭教育这门课,以科学的观念、正确的方法,打开孩子心中的那扇门,走进孩子心中的世界。

【教育感悟】

孩子上小学时,有些家长还不屑于和孩子沟通、交流,而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却一下子感觉到他们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

别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看,而忽略了事情都是有正反两方面的,也许换个角度后,父母会发现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是利大于弊,孩子原先的缺点就成了优势了。

孩子考数学时如果20道题里错了5道,父母便会责备孩子。他们只看到错了5道题,却没有看到算对了15道。这种态度只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事实上,孩子已经知道成绩不理想了,老师也在考卷上写得很明白了,父母不要再给他增加压力了。只要孩子做出了努力,获得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他们鼓励,应该重视他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单看结果。

或许孩子不如你意,没有按照你设计的路线或你的意愿发展,或许孩子没有达到你预期的目标,或许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你认为的缺点……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孩子,比如说,把孩子的调皮看成活泼,把孩子的问题多看成好学上进,把孩子的拆装玩具看成一次实践……你会发现,孩子做任何事都有其可爱之处,也都有积极的一面。

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或错误不放,就如同只看到白纸上的一个小黑点而看不到整张白纸一样,那小小的黑点看久了,眼里只有那个小黑点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何况孩子,犯错实际上也是一种吸取教训的机会。父母应换个角度来看孩子所犯的错误,了解其根源,多角度了解孩子某一行为的真正意图。

【教育感悟】

只要孩子做出了努力,获得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他们鼓励,应该重视他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单看结果。

别让孩子受到好奇心的伤害

人们时常争论这个问题:是趁早为孩子们讲明他们感到稀奇的事情呢,还是另外拿一些小事将他们敷衍过去?我们认为,这两种办法都不能用。首先,我们不给他们以机会,他们就不会产生好奇心。因此,要尽可能使他们不产生好奇心;其次,当你遇到一些并不是非解答不可的问题时,你不可随便欺骗提问题的人,你宁可不许他问,也不应向他说一番谎话。你按照这个法则做,他是不会感到奇怪的,如果你已经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使他服从了这个法则的话。最后,如果你决定回答他的问题,那就不管他问什么问题,你都要尽量答得简单,话中不可带有不可思议和模糊的意味,而且不可发笑。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比引起他的好奇心所造成的危害要少得多。

你所做的回答一定要很慎重、简短和肯定,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的口气。同时,你所回答的话,一定要很真实。成年人如果意识不到对孩子撒谎的危害,就不能教育孩子知道对大人撒谎的危害。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毁灭。

某些事情绝对不能让孩子们知道,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不过的。但不可能永远隐瞒他们的事情,就应当趁早告诉他们。要么就别让他们产生好奇心,否则就必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免他们达到一定的年龄后,受到自己好奇心的危害。关于这一点,你在很大的程度上要看孩子的特殊情况以及他周围的人和你预计到他将要遇到的环境等等,来决定你对他的方法。重要的是,这时候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凭偶然的情形办事,如果你没有把握使他在16岁以前不知道两性的区别,那就干脆让他在10岁以前知道这种区别好了。

【教育感悟】

某些事情绝对不能让孩子们知道,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不过的。但不可能永远隐瞒他们的事情,就应当趁早告诉他们。

唠叨会让孩子产生反叛心理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父母太爱唠叨,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要求更多的自主权,父母面对未成熟的孩子,又不懂如何满足他们的要求,惟有强迫他们去顺从。这样,父母愈唠叨,孩子愈希望得到自主,父母便愈唠叨,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少犯错误,可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当他们把这种迫切的心情转化为唠叨后,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家长终日不停地唠叨,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进而出现逆反心理或者养成懒惰的习惯。此后,当孩子再次面对家长的唠叨时,他们要么不以为然,要么开口顶撞。

作为父母要知道,尽管孩子需要父母的体贴与照顾,但是他们不喜欢父母过多地唠叨与管束。据调查统计,98%的父母被孩子指责为唠叨。而父母自己曾承认,只要见到孩子,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要多说几句,多强调几次。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就是永远一个标准,一种强调,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常听孩子们说父母的话都能背出来了,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但是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唠叨,而觉得这是在教育孩子,关心孩子。其实不然,关爱应该是让孩子感到温暖和理解,并对他们有实际意义上的帮助,而大事小事都要管,最终又没有讲到点子上的唠叨,只能让孩子们产生反感并急于逃避,而且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的威信。

【教育感悟】

大事小事都要管,最终又没有讲到点子上的唠叨,只能让孩子们产生反感并急于逃避,而且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的威信。

孩子的九个请求

有一篇题为《美国孩子对父母的“告诫”》的文章,它以孩子的口吻这样写道:

①我很小,无论干什么,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②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

③您的公务总是繁多,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一点时间给我讲一些有关世界上的奇闻,不要把我当作取乐的玩具。

④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一点,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⑤我是“上帝”赐给您的一件特别的礼物,请爱护我,指导我靠什么生活,训练我对人的礼貌。

⑥我需要您不断地鼓励,不要经常严肃地批评和威吓。但要记住,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不要批评我本人。

⑦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有关的事情,允许我做错事或不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⑧不要让我经常重做某件事情,我知道做事是困难的。请不要试图把我同哥哥姐姐们相比较。

⑨不要怕同您一起去度周末,小孩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快乐,正像父母从小孩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教育感悟】

世界上没有完人,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是对父母真诚的劝告。

没有人会因为受责骂而改过

美国精神病专家惊异地发现,至少有50%的病人,精神崩溃的原因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赏识。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一旦精神崩溃,就喜欢站在街头,当众演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平时胆小如鼠的人,一旦精神失常,就胆大妄为,有的甚至站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

在疯狂的世界里,他们可谓是找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觉。

精神病专家无奈地说:“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治愈,但怎么忍心让他们回到这个冷酷而没有人赏识的世界里呢?”

成人如此,何况孩子?

父母给予孩子很多在身体方面的照顾,但却很少注意到他自尊的发展,我们会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却忽视一句由衷的赞美能给他带来的无穷信心与快乐。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中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不领情的原因。

《赏识你的孩子》一书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语。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改过自新的孩子少,而怨恨父母的孩子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会有一点儿不喜欢父母了。

【教育感悟】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语。

不要拿别人和孩子做比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尤其是当孩子做错事情或遭遇失败时,这种比较更加普遍。

家长认为,这种比较可以激励孩子发奋,使孩子看到自己与优秀的孩子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加努力,赶上并超过对方。但如果这种比较用得过多过滥,尤其是在孩子失败之后使用,通常并不会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相反,家长的这种尖刻的批评,会使孩子的自信心被彻底击垮,他们会认为自己比其他孩子相差一大截,因此而产生强烈的自卑,进而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以后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将来很难做出什么成绩!

当孩子失败、失意的时候,不要拿别人和他做比较,这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进而导致他的自卑,伤害了孩子脆弱的自尊,对孩子一点帮助都没有。

所以,家长要尽可能地避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更不要因为孩子失败就对孩子进行奚落和讽刺。当孩子表现得比其他孩子差,或者遭遇失败时,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安慰,告诉他一两次的失败不算什么,更不能证明他没有能力,相反只要充满自信,找对方法,就一定能够成功。让孩子在挫折中坚强地站起来,是我们每一位做家长的责任。

【教育感悟】

让孩子在挫折中坚强地站起来,是我们每一位做家长的责任。

你越是看重他,他就会越不负众望

著名画家本杰明·威斯特在小时候,有一天妈妈将他留在家里照顾他的妹妹莎莉。他在家里发现了几瓶彩色墨水,那些瓶子是一种诱惑,于是他开始画起莎莉的肖像。结果,他把各处都弄上了墨水的污渍,使家里变得脏乱不堪。

当他妈妈回来时,看到了一片脏乱,同时也看到了那张图画。她对于墨水污渍不置一问,却说道:“啊,那是莎莉!”然后她弯下腰来亲吻了她的儿子。后来,本杰明·威斯特常常骄傲地说:“我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了画家。”

《圣经》告诉我们:不要激恼你的孩子,以免使他气馁。很显然,鼓励比任何谴责都更为有效,孩子需要被肯定,更需要鼓励。了解、爱和鼓励对于他们才最有用。歌德曾说过:“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潜能与应有的成就期许之,他就会不负众望。”这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明训。

【教育感悟】

很显然,鼓励比任何谴责都更为有效,孩子需要被肯定,更需要鼓励。了解、爱和鼓励对于他们才最有用。

尊重孩子的隐秘世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这当然也包括孩子。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孩子的私人空间,它完完全全属于孩子一个人,他们把所有的不希望别人知道、不希望别人了解的心事保存在他的隐秘世界里,生怕别人窥探到。即使这些所谓的“秘密”在大人眼中是多么幼稚、可笑,甚至算不上什么隐私,但这仍是孩子最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他不希望有人干预他的世界。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这一点。

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总爱把自己的抽屉锁上,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了他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再不可随意进入其内心世界的“警戒线”。毫无疑问,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因此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此时他们已能区分“好的我”和“坏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所以,诸如对孩子频繁的啰嗦,居高临下的训斥,甚至拳脚相加的种种“家长制”做法,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它无视孩子的自尊。

我们大多数人总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要求别人对我们怎样,却从不审视自己的行为。例如父母往往教育孩子要尊重父母、师长,却忽略了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才有利于亲子之间顺畅的沟通。

【教育感悟】

我们大多数人总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要求别人对我们怎样,却从不审视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