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问题,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四化”目标,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遗憾的是,这些有益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我们党就犯了“左”的错误,使我国在发展问题上走了一段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强调要避免发展的片面性,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提出实现我国经济每隔几年要上一个台阶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提出“发展才是更道理”的著名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著名论断,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这些科学论断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既借鉴了国外发展的经验,又顺应发展的新潮流。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历史空前的发展,但影响发展的一系列因素还比较突出。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三农”问题还很突出,民主法治建设还需加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情况说明,要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这一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面对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顺应发展的趋势和历史潮流而提出来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概括讲,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第一,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既要看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又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没有改变。在新世纪,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世纪的战略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抓好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各方面和谐发展,实现内外的和谐发展。
中国不发展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过程中总是要出现这样那样的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不能有问题就退缩而不发展。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我们的发展。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要科学发展。这说明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
第二,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为谁的利益而发展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有所发展,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家的积累和消费极不协调不对称,重积累、轻消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方面重视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科学发展观则第一次提出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为人民造福,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工程放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位。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做到持久性的、连续性的发展。或者说当代人得到发展不得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为代价。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从全局上兼顾各方面的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统筹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三)实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政治生命。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实现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严密的组织保证路线和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之所以走了一段弯路,之所以错失发展良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的观念和路线政策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之所以能够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的判断,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实践的检验,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能够迎接各种挑战,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因此,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江泽民同志总结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经受住风险的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政治保证。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出,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动摇不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又是由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在于能够促进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不断增加生产力总量,发展生产力的要义就是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只能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这同样要求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人民的富裕、国家的繁荣富强、各项事业昌盛、社会安定和谐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本色所在,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摇不得,动摇了四个基本原则,就像动摇了支撑社会主义的四棵擎天大柱,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厦就要坍塌,社会主义就不复存在。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冲破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生产力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通途。实行改革开放,我们党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变挑战为发展机遇。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历史背景下争取主动,才能跻身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总之,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发展才有政治保证。
第二,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共同愿望和总体要求。科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和要求,社会和谐要求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不仅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而且他们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也就没有科学发展可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同时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发展中善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按照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且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改革开放的指针,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要求贯穿到改革开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之中去,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注重改革开放的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协调性。在创新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推进各方面的创新,实现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尤其是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第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宗旨和中心任务,这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要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努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更好地发展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四)学习领会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