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的主要内容有:(1)党的三大作风教育。即教育人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2)教育人们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养成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勇挑革命重担的品德。(3)教育人民学习革命先辈们淡泊名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崇高品德。继承和发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牺牲的献身精神。继承和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4)教育广大人民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坚持和倡导勤俭办事,坚决制止各种浪费的陋习。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带头,在工作中轻车简从,精简会议,压缩办公费和车辆费,严禁公款吃喝玩乐;倡导文明风尚和生活方式,控制民间宴席过多过滥的现象,有关纪检监察部门要先做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号召公民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一粒粮食的良好习惯,尤其要教育青少年一代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5)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养成民主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要坚持“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育的形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可以到贫困地区体验生活,可以请老同志作报告,可以开展有关主题讨论等。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应以收到实际效果作为评价的标准。
十、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一)培育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称。它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其内涵包括:(1)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2)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3)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4)协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珩在谈到科学精神时说,要理解科学精神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科学,他说,科学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理解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一元性、诚实性、严谨性、实践性、严密性、科学与技术并行等特性。科学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活动,即在科学活动中应具有敢于向已有的所谓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严密的科学思维精神、继承或者吸收他人之长的学习精神、坚忍不拔的执着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学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马克思早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新的条件下,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马克思主义还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正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帮助人们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诞生和不断发展的。当今人类科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课题需要作出科学的解答;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现代科学带来的文明,可是有神论还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这是人类继续向科学进军的最大障碍。这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在当今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在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还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要彻底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必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树立科学精神,走科学发展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教兴国,全社会都要参与,科学家和教育家更应奋勇当先,在全社会带头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因此,培育科学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将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培育全民族的科学精神,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营造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水平普遍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还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实现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道屏障。因此,加大科普的宣传力度成为当务之急。科技工作者不仅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有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和义务,要出版大量的科普读物,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疑问从科普读物中得到解答,也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科学信念。尤其要出版一些青少年科普读物,从小抓起,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信念和习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多开办一些有关科普方面的栏目和节目,为全民更好掌握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提高科教技能提供更多的渠道和平台,以适应当代新型媒体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普及越来越快的形势。对于广大的农村,可以通过送“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活动,既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科技难题,又能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科学精神得到弘扬;对于学生来说,要在开展科学教育的同时,创新教育形式,引导青少年开展更多的科学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等活动,让广大群众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人类对未来生活的共同愿望,更充分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二,要勇于同反科学的或者非科学的现象作斗争。科学精神需要树立勇于与非科学的或者反科学的现象作斗争的勇气和精神。科学的最大敌人是迷信,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提出要把“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来,这里的两位先生就是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反对专制和迷信。其中,反封建已经取得了胜利,封建制度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但封建迷信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取得重大成就,但封建迷信在一定地区一部分人中还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在城市的某些街头巷尾,算命还有市场;在偏僻农村,各种巫术、迷信还很盛行;有的地方丧事大办特办,为死者修建豪华墓冢。更严重的是法轮功这样反科学的邪教,更应该与之进行不妥协的斗争。只有敢于同一切非科学尤其是反科学的各种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科学的东西才能战胜反科学的东西和非科学的东西,才能在全社会掀起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才能在全民中培育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中,要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浮躁而不严谨的倾向,努力创造一种积极探索与创新的氛围。我们的科技工作者首先应当是勇于与反科学的现象和行为作斗争的勇士,同时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
第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培育科学技术,推动科技进步的基础工程。要做好教育这一基础工程,使我国教育真正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必须改革我国现行不合理的教育状况,切实实现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从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这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要进行课程改革,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标准,而且要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对科学好奇与对科学的渴求,培育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从小开始就养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和习惯。在课程体系中应增加必要的科学实验课和社会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培育坚持真理、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
第四,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发展问题。新的形势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任务是要培育科学精神。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培育科学精神的总指针。
(二)民族精神教育
一个民族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不断创造精神财富,不断满足其物质和文化需要。其中精神财富也包括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积淀、凝炼的为人们共同认同、支撑和促进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气质、心理情感、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特征,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精神脊梁和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更要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支柱,就会像在大海中航行迷失了方向而难以到达彼岸一样。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综合国力除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物质要素外,还包括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的发展中,乃至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它的凝聚支撑作用。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民族生存的物质条件越是遇到困难、发展遭受挫折的时候,越是需要民族精神发挥支撑和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