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政治工作原理
6944400000034

第34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与原则(3)

遵循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要求: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客观环境为依据。环境决定了人们活动的客观条件,从宏观上讲,就是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环境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我国现阶段,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社会历史观上,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努力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自觉革除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和做法。从微观上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环境为依据。第二,努力优化育人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条件,克服消极环境或者因素的影响。不仅要优化社会大环境,而且要优化学校、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军营和家庭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就是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做到风清气正,建立有规则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校就是要形成好的学风、教风;在家庭生活中,要全面提升家庭成员的素养,养成好的家风,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创造或者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才能发挥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正效应,克服环境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学校对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讲集体主义原则,但到家庭和社会,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就会遭遇环境负效应的严峻冲击。只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忽视人文环境的改善,人们就很难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如果忽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文化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就有可能失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不采取各种手段净化文化环境,不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就有可能造成精神污染,造成思想混乱或者信仰危机;如果物质环境优雅整洁,精神文化环境繁荣与健康,社会风尚积极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就能够为人们的成长,尤其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比如通过文明窗口、文明标兵、志愿者服务、文明城市、文明村寨、文明社区、文明校园和文明班级、文明军营等各种创建活动,可以形成文明时尚的环境,使人们在各种文明创建的大环境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第三,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要树立既尊重客观环境,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念。反对把环境决定论片面化和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两种错误倾向。环境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同样能够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尤其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够磨练顽强的意志,作出在优越的环境中难以取得的成绩。在困难条件下,改变环境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突出问题,人们就会信心百倍,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排除环境的阻碍。在优越的环境中,如果精神颓废,滋长惰性,贪图享乐,丧失了意志品质,好的环境也会葬送人。因此,在当今环境条件大为改善的情况下,如何帮助人们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居安思危的意识,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度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的条件下,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应有的成效,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容易成为脱离客观条件、为所欲为的工作,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的结果。

(五)多种手段协调统一的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种手段,是很难奏效的,是难以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的,必须多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人、鼓舞人、帮助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但没有各种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施加约束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因为抽象空洞显得软弱无力。因此,必须有经济、行政、纪律、法律等各种手段,把教育的各项内容具体化为各种纪律、规章制度、法律等行为规范,比如学生守则、教师工作纪律、党的纪律、工人工作纪律、现行法律等等,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具体的可供遵循和选择的行为规范,使人们选择各种规范鼓励或者允许的行为,控制规范限制或者禁止的行为,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使用各种手段对人们加以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人,如果在实施各种管理手段时,没有把教育贯穿于其中,管理的效果也是暂时的,比如行政罚款是一种强有力的行政处罚措施之一,但如果被处罚的人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被处罚的行为的性质和后果,被处罚的行为也会经常发生。各种手段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都统一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思想教育和引导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内心世界,重在治本,各种管理措施和手段的侧重点在外部,重在治标。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多种手段协调统一的规律要求:

第一,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各种管理手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总是要不断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消化和克服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不和谐因素,实现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才能更好协调人们的实践行为,以便更好地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最有效的科学的管理表现在有效克服人们的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因素。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社会的生产、教学、科研等活动都能有秩序地进行,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党有党纪,国有国法,政有政纪,校有校规,生产有生产岗位责任制,各方面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效的管理提出了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手段相结合,有助于人们按照各种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在各种活动中自觉养成遵章守纪的观念和习惯。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完善各种管理手段,有利于通过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以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约束不力的缺陷。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与法律手段相结合,惩治和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法律手段是一种最严厉的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同法律手段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法律手段,把有些思想道德的规范变成法律,建立惩恶扬善的奖励制度,可以表彰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正义之举;通过惩治少数违法犯罪分子,可以警戒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起到惩前毖后和警示他人的作用,从而促进良好道德和社会风尚的逐步形成,有利于强制地推动人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和社会风尚的根本好转。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也包括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们懂得法律,信奉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在内心世界树立起法律权威,从而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立法、执法、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法制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与法律手段是相辅相成的。要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必须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法律手段的有机结合。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切实为实现人民的利益服务。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物质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生产力发展作为物质支撑。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所以,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必须落实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上来,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切着眼于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审时度势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速经济发展。同时,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各种犯罪活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除了加大法律制裁的力度,进行思想教育之外,根本的出路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途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使尚未富起来的人尽快富起来。否则单纯从政策、法律上遏制,单靠思想上教育,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实效,必须围绕着经济工作去做,并为经济工作服务。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经济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真正成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引导人们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第四,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在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中贯穿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从而自觉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而调整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行为。在党员以及领导干部的管理中,我们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还是有人犯错误,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出现腐败现象,根源在于这些人的思想已经发生蜕化,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发生扭曲,当然也还存在管理上的疏漏和制度的缺失。在惩治各种犯罪现象的实践中,有的人经过强制性教育后,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回归社会后不再继续作恶,而是自食其力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但也有一部分犯罪人是有前科,即刑满释放后,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犯罪。这说明他们虽然受到强制惩罚,但由于思想教育跟不上,思想和行为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一回归到社会后,又实施犯罪,给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

通过加强管理促进教育,寓教育于各种管理活动之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把工作简单化为生硬的管理制度,也不能把思想教育简单化为无内容和具体形式的空洞说教,强调管理制度的万能论或者思想教育的万能论,都是错误的,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害的。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都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消除各种错误行为得以滋生的土壤,使人们不敢实施有损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同时在实施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活动中,要富有人性化,进行深入细致而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使人们心服口服。按照毛泽同志提出的方针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用制度管人的目的是帮助人、教育人,实现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六)心理活动的规律

人的心理活动是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情感、意志等。人的心理活动虽然复杂,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积极能动的主观反映。虽然不同年龄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心理反映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会表现出许多差异性特点,但人们的心理活动都有它内在的轨迹。善于分析心理现象,便于找到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有利于调动人们实施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行为,抑制有害的行为。

思想政治工作能否生效,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抓住人们的心理脉络,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情感的变化。要使思想政治工作触动工作对象的情感,就要善于把工作做到对象的心坎上,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并遵循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和善于洞察人们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都有心理上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是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内心起因或者说心理动机。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心理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说明,每个人的各种需要都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人们的心理感受,要善于考虑对方的心理需要以及心理满足的状况。心理需要的满足及满足的程度是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以及发挥程度的动力源。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总是有一定的内心起因的,即人的心理需要和动机是行为的内在根据。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把准其思想脉络,才能对症下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的加快,当代人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有些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积极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变成一种消极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的心理。特别是社会不公得不到消除,合理诉求无处倾诉,人民内部矛盾得不到合理解决或者化解,不良的心理和情绪找不到合理的宣泄渠道,它只能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严重的会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近年来发生的不少恶性案件,使许多无辜的弱势群体受到伤害,均是由于侵害人某方面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走极端的表现。有的不堪重负而自杀,有的面对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动于衷,漠视生命。有些人在快节奏的工作、激烈的竞争中产生怠倦心理,比如职工工作怠倦心理、学生学习怠倦心理等。对此,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求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另一方面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经常关注人们心理的变化和要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开展心理研究和疏导,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把治本与治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遵循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