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习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要自觉运用心理规律,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心理规律。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要实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微观层面宜细不宜粗,只有掌握并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心理规律。
第二,掌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年龄看,青少年、中青年、老年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心理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到成熟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由于各自的环境和需要不同,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应当使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收到效果。比如,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自尊性与自卑性、幻想性与理想性、好奇性与求知性、兴奋性与冲动性、敏感性与偏执性、批判性与创造性、情感的丰富性与性格的活泼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等双向性特征。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引导和教育,引导其积极心理,调控其不良心理,才能使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如果不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不但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多数未成年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实施不良的甚至是有害的行为。老年人具有记忆力衰退、迷恋传统、思想守旧、固执己见、情绪变化快、孤独恐惧、喜欢唠叨、返老还童等心理特征,老年人也有健康、依存、交往、尊重、作为的需要,不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和特征,是不可能做好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把握人们普遍的心理规律,又要把握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善于分析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心理根源,抓住促成其思想和行为转变的心理因素。人们的某种思想和行为的表现,总有其心理根源,要解决人们思想和行为问题,必须抓住促成思想和心理变化的心理因素。比如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层面研究普通人群犯罪的心理成因以及青少年犯罪的特定心理成因。一个人实施违法行为乃至走上犯罪道路,有其心理变化的轨迹,要预防犯罪,要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要教育和帮助犯罪人认真接受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获得人身自由,预防犯罪或者减少犯罪,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按照人们的心理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做好教育工作。
第四,要激发人们的积极心理,克服不良心理。每一个人都具有积极的心理需要,从最低的生理需求层次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层次,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说明人们都具有共同的心理需求,只是在不同的个体身上需要层次表现不同罢了。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多从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尊重人的角度去做工作,多激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多帮助少惩罚。每一个人都有归宿感,都希望自己能被亲人、朋友、同事、同学所认同和接纳,获得情感支撑,找到情感归宿。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抓住人们的情感需求,寻找工作的切入点。这样,哪怕是铁石心肠的人也应该为真实的情感所打动,即使是那些杀人不眨眼的罪犯,在情感的教育感化下,最后也会悔罪。不良心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障碍,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就要顺应人们心理活动的特点,克服消极的或者不良的心理。比如青少年因为好奇心强而又缺乏对外界事物辨别和判断的心理,在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利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去提高他们对各种事物尤其是文化的鉴别能力。在对人们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时,要帮助人们克服攀比心理。要防止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矫正认识变态、情绪变态、行为变态、人格变态、性变态以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帮助人们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现人们心理良好变化的同时,也是人们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
第五,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人员和机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既要发挥心理专业人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咨询与疏导作用,又要发挥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作用。开展心理咨询与疏导,有利于解开人们的心理疙瘩,疏导不良心理,使人们尽早从不良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实现思想和行为的转变。
第六,要科学合理地引导人们心理需要。人有多方面的需要,这是客观的。如果忽视人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基本依据,工作方法没有针对性,显得空泛乏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善于理解人们的合理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于科学合理的需要,要创造条件给予满足,有利于焕发人们的热情,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不合理的需要要及时加以指导,对于错误的需要要帮助人们控制或者克服,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贪污腐化堕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物质的需要看得太重,因而滥用职权,权钱交易。再如人们的攀比心理,根源在于不能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尊重人们的心理需要,又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在需要层次上,要引导人们追求高级的需要,即在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追求高级的需要,这是日常活动中坚持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激励原则的原因所在。要引导人们在追求高级的心理需要中,实现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七,培育人们自若应对问题的成熟心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可以预见的困难和问题,人们显得理智一些,能更好地应对。但有些困难和问题是难以预见的,尤其是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难,人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心态,有的人能够沉着应对,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有的人则惊恐万状,行为无序。不同的心态下的行为后果是截然不同的。有时因行为无序或者慌乱而造成严重而无味的损失,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许多惨痛的教训。因此,教育我们的公民在发生困难、事故或者灾难的时候,怎样保持镇定的心态,怎样安全撤离或者逃生,怎样保持行为的有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也是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课题。人们在面临疾病的困扰时,有的人具有良好的心态,具有顽强的意志,全面配合医生的治疗,较容易恢复健康;有的人则是意志薄弱、情绪低落,病情日益恶化。因此,一个好的医生,既要做好病人的药物治疗,更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治疗,才会产生较好的疗效。在社会生活中,要使广大群众不轻信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犯罪分子捏造并散布的谣言,必须使人民群众具有正确看待问题、分辨是非的心态,才能使那些谣言不攻自破,维护社会的稳定。从更大范围看,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在增强,但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也在增多,如何教育人民保持良好的心态,理智地应对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的方针和原则
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就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准则,这些基本准则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的方针和原则。199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党的十七大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心同德,统一思想,统一意志,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没有别的理论,只有而且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进步的活的灵魂,而不是僵死的教条。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实践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在它的感召下不断创造奇迹。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工作。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增加生产力总量。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一球两制的格局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存在、共同竞争、共同发展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争的事实,社会主义要赢得优势和主动,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处于逆境的形势下,要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不放松。经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工作,是社会主义的物质保证。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就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又指出:“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服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宣传党的正确政策,深入开展对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教育,让他们懂得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道理,使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共识,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保证行动上的一致,才能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各项工作都能够围绕经济工作进行,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党员和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做改革开放的先锋,发展生产力,使经济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在抓经济这一中心工作时,要树立辩证的观点,实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尤其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统一,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