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目的,达到满意的效果,不仅要坚持正确的原则,而且要有正确的方法。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适应客观情势的发展变化,既要坚持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不同时期积累的基本经验,又要根据新的形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途径的词义是指方法或者路子。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就是指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所要经历的路子或者基本路径。总结经验可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以下路子来进行。
(一)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1、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教育和影响人的思想和观念的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统称。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的总称。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的总称。哲学属于社会科学,但它是对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最一般概括,为其他社会科学提供基本的方法论,其他社会科学又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内容。哲学社会科学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人们获得评判事物和行为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标准,有助于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思想和知识,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理论素养和精神境界,从而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选择或者实施正确的行为,顺应并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尤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思想理论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科学地解答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科学地解答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的精神,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在当今中国,建设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集中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对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保持积极进取和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些功能和作用,正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2、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就是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科学的理论去武装全党、教育群众,不断提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领会和贯彻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和宗旨,需要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避免盲目性和滞后性,必须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又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最一般的方法,为我们党正确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正确可行的科学方法。
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因此,在新形势下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提高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克服或者避免盲目性,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增强实效,必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与研究,尤其要做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树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强调要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乃至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要培养“四有”新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切实贯彻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创建活动,才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要求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当时,许多地方和单位根据党中央的要求,顺应群众的愿望,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提出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再加上后来提出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共产党”,简称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这些活动以通俗简明的群众语言和中华民族习惯的表达方式,把革命的理想、道德、纪律以及整个文明礼貌活动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大众化,对于促进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培养“四有”新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1982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议和倡导开展了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此外还有学雷锋活动,义务劳动,整顿交通秩序活动,卫生运动,植树活动,青年服务队活动。在军队开展“四有、三讲、两不怕”活动,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讲军容、讲礼貌、讲纪律,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活动。学校的《学生守则》、工矿企业的《职工守则》、服务行业的服务公约、农村的乡规民约,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道德规范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创造的具体活动方法和形式。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到提出通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历了以下过程。1980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把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邓小平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和科学内涵作了阐述。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要点之一,并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1982年4月,邓小平在《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保证是:一是体制改革;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四是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纪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同年7月,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使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同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提了出来。把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党的一个战略方针。并指出,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在全社会形成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