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政治工作原理
6944400000077

第77章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1)

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巩固党在农村阵地的需要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始终保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夯实党执政的基础,必须加强党对广大农村的领导,必须深得农民的信赖、理解和支持。我国宪法序言规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最基本的是工人和农民。中国是农业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如果放松了对农民的领导,就会动摇党执政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农民,就会失去党执政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农民的领导,相信农民、依靠农民、代表农民、服务农民,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能懈怠。

2、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大局,需要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扣除物价因素,自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8.9%。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就。但我们又要看到,我国在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逐步解决的话,将会影响我国的长远发展。这就是,农业依然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依然较为悬殊,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是这些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上呈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收入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它反映了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经济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改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迄今为止,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末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成为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在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时,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五个统筹”,其中一个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提高人们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人们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否则,农村不能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的目标就要落空。

3、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民增收致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战略工程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中国农业薄弱的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的农业关系到十三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工业发展的基础问题;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内需水平,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无农不稳,农业基础地位增强,社会才能安定,农民富裕,国家才能富强。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破解“三农”难题的措施,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要增强全党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自觉性,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必须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4、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

由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党始终重视“三农”工作。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召开了若干次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门会议,制定不同时期加强和改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且每次都强调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1978年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提出在广大农村开展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策教育,并把这种教育经常化,不断对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为建设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的新农村而努力。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指出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1993年,文化部成立文化扶贫委员会,开启万村书库、手拉手、电视扶贫、为农村儿童送戏、送报下乡等工程。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大力创作和生产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偏远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建设。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这说明我们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把党的好政策宣传到农民、贯彻到农村,切实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实惠,切身感受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为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感受到党的温暖。这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5、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调动农民当家作主积极性的需要

要根本改变农村的面貌,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充分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真正做到基层群众自治。为了保障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国家还制定并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在农村的最好实现形式,是切实保障村民切实享受当家做主的一项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基层党的组织要教育村民,提高他们的参政意识和议事能力。要领导并指导村民委员会干部的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举,把村民信任的、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选进村委班子,使村“两委”班子真正成为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和贴心人。要调动村民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的积极性,必须真正做到村务公开,村民的重大事务由全体村民决定,使全体村民充分行使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对于群众反映的基层干部干涉或者侵害村民民主权利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协调和妥善处理。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教育,才能提高农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获得力量的源泉。

6、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并最终消除城乡差别,关键在于人。农民的素质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村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村民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是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核心。基层组织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帮助村民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接受新事物,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农民领会党的惠农政策,把握农业发展的趋势,使农民真正安心、舒心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农民学习并掌握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使农民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习惯中解放出来,培养适应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民。

同时,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仅可以陶冶农民的思想道德情操,而且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到物质上富有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富有,实现精神与物质同步富有。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

1、当前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虽然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整体落后的状况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设施脆弱,道路交通落后,水利设施缺乏,农业生产的条件在很多农村还很恶劣,许多农村还是靠天吃饭,一旦老天不长眼,农民显得无能为力,比如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在我国西南几省发生的严重的百年不遇的旱灾,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很多地方甚至人畜饮水都很困难。从生产力水平看,除了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机械化生产耕作外,大多数农村还在采用人力蓄力进行农业生产,有的少数民族落后地方甚至还实行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体现在农林牧副渔的结构不合理,而且表现在农业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这种状况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严重不相适应的,也难以迎接农业日益国际化的挑战。因此,我们的基层组织要高度认识到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农民中间开展工作。

根据国家国家统计局2008年12月的统计,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1400万,按2010年新的贫困标准,还有2688万贫困人口,而且多数集中在农村。要最终消除贫困,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当前,由于农业生产力的落后,从事农业生产一年没有多少收入,一些农民宁愿让土地荒芜而外出打工。有些村寨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是老、幼、病残者,出现农村劳动力紧缺甚至饥荒的情形。要改变这种状况,能够吸纳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必须让农民有钱可赚,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否则,不改变这种状况,将会造成农业发展后劲的严重不足,很难改变我国农业脆弱的局面。

2、农民许多落后的意识和观念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