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创造财富 创新成就可能
6967100000024

第24章 迎接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发展战略(2)

第二节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

高技术产业不仅是一个技术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为了适应高技术发展的新形势,美、日、俄、欧共体等国,都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积极采取了加快本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从而推动世界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多极争雄的基本格局。综观全局,各国发展高技术的战略思考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发展综合国力战略

美国为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早在1980年里根政府执政时就提出了“再工业化”和“经济复兴计划”。在1984年里根连任时,又进一步提出了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开拓高边疆”的战略。显然,美国追求的战略目标是综合国力的发展,将高技术的发展与重振美国的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霸权紧密连在一起。

美国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先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因而有条件全面发展高技术产业。回顾美国的发展道路,早在50和60年代,随着美国和苏联的军事装备竞赛日益加剧,军事部门的大量需求大大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能源、生物、激光、通信和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均出现了大批新兴产业,特别是微电子和计算机产业的突飞猛进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从70年代末开始,形势有所变化,一方面是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经济开始出现萧条、军备竞赛也有所降温,军事的需求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也开始下降。许多的高技术产业都越来越依靠民用市场需求来推动其发展。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日本、西欧经济、科技的崛起,使极盛一时的美国逐渐从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往下滑移,严重影响美国的长远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里根政府为巩固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根基,决定通过“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在全国实行战略总动员。正如里根总统在1983年国情咨文中所说的,这一计划的战略意图是:“维护美国作为21世纪的世界技术大国的地位。”具体目标:一是保持国防优势;二是增强产业竞争力。不言而喻,从战略上看,“星球大战”是一项以增强综合国力为目标的战略计划。

(二)开拓国际市场战略

20世纪70年代,日本针对国内资源贫乏、人口稠密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注重通过大规模科技引进、开发来带动经济的增长。进入80年代,日本在通信、微电子、机器人等产业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一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日本政府审时度势,深知要想握有经济霸权,必须拥有能给予经济很大影响的尖端技术,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1980年明确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企图更有效地博览各国科技之长,通过不断创新和综合,实实在在地发展有市场潜力和现实价值的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去占领国际市场,以便通过经济的更加强大,走向经济政治大国。

经过40年的努力,日本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终于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取得了高速度、高效益的丰硕成果。日本在战后实施积极开拓世界市场战略的主要做法:一是执行全面的引进技术政策,先追随、模仿,再转向开拓、创新。日本半导体、家电和计算机的发展,在60年代开始都以仿造为主,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70年代开始注意开拓和创新。然后逐步过渡到自行研制。二是积极开拓占领国际市场,同时,注意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使日本的产品,特别是家用电器和汽车,都能以“价廉、物美、质优”的声誉成为占领广大市场的强劲对手。三是面向未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从国家战略的全局出发制定的“振兴科学技术政策大纲”强调“独创是国家兴旺的关键”,力图通过发展有独创性的自主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在广泛的科技前沿占据领先地位,为发展“面向未来”国际市场的高技术产业提供强大的生命力。

(三)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战略

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在60年代先后推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使其经济有了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进入80年代以来,它们面临着严峻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因而都在适当保持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同时,逐步向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此,它们一方面鼓励外国出资在本地建厂,所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再返销国外;另一方面,加强对研究、开发、教育事业的投资强度,使本国和地区的高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能自行生产出一流的高技术产品,用于出口和满足国内和地区市场的需求。

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电子工业有一定基础(主要是电子消费品),发展微电子和计算机产业有一定的条件。它们根据自己市场狭小、资源贫乏、科技力量不足的特点,采取的做法是:一是选择有限的目标,从低档做起,从微型机仿制入手。逐步向中档产品进军,进而强调自行开发,向高层次产品发展。二是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台湾引进技术的方针是“引进、移植、生根”,取得了较好效果;韩国也学习台湾的经验。三是产品首先面向国际市场。以台湾为例,它的计算机产品外销总额占总销售额的90%。四是有选择地在国内和地区推广应用。韩国首先在金融、外贸、民航部门推广使用;台湾也选择了首先将计算机应用于银行系统自动化业务及商业、外贸。

(四)民族经济发展战略

在全球性的高技术战略竞争中,有一些以发展民族经济为主的国家也不甘落后,它们努力克服自己经济实力的不足,有选择性地开始进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实践和尝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施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主要是巴西和印度两国。它们发展高技术产业首先是满足国内高技术市场需求,并依靠自己的高技术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然后,再考虑向其他发达的国家出口产品。

巴西,地广人多,资源比较丰富,民族经济和技术力量有一定的发展,国内市场潜力较大。因此它们发展高技术的产业,较多立足于本国的应用,以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民族发展为主要目标,引进资金和技术较多考虑“进口替代”的需要。近几年来,已开始注重在消化吸收和创新基础上,不断提高国产化水平。巴西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一直是以信息产业,特别是以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为主,国家采取进口限制等政策措施予以扶植。巴西从7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计算机制造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进口元器件生产微、小型机及其零部件,实行国产化,并进行规模生产,随后转向发展超级小型机。进入80年代后,巴西致力于发展微、中型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只允许外资在国内设厂,不准外国产品进口,用“养鸡下蛋”的办法,较快地发展了电子计算机的制造业,目前,巴西计算机在国内的航空部门、金融系统、大型建设工程以及工业企业部门的应用已逐渐普及,国产机使用量已占到全国使用量的2/3以上,并已出口拉美、西班牙等地。此外,巴西依靠本国的力量,在发展核工业、新材料和航天工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印度也是一个地广人多、财力不足的国家,但智力较强,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智力人才。因此,印度的高技术起步虽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为了振兴民族经济,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印度政府能迅速作出反应,早在1984年即发表了“新技术政策声明”,把高技术摆在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重点开发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等三大领域。多年来,印度坚持广泛引进国外成熟的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改造,使之尽快国产化,坚持依靠民族工业,生产高技术产品。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本国的电子、核能、空间技术和国防所需的高技术产业。其中电子工业产品,特别是软件业的发展有相当实力。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处于第一流的地位。印度还注意在钢铁、电信、能源等重要经济部门推广使用电子计算机,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来刺激电子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全球科技大战中的竞争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各国和各个地区都积极调整战略,寻求优势,以巩固和提高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为此,各国和各个地区不约而同地把竞争取胜的支点放在科学技术上。科技大战已越来越激烈,战略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与支持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政府领导人亲自抓科学技术,如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韩国、波兰、澳大利亚等国都先后成立了由总统或首相任主席(主任)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或其他科技决策机构。印度、埃及、匈牙利等国也相继成立了由总理亲自出任主席的内阁科技委员会等科技决策机构;二是以立法形式颁布国家科技政策,调动国家的科技资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例如,美国于1990年10月正式颁布了第一部国家的技术政策。

(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美国1993年先后发表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增强经济实力的新方向》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总统的发展报告》两份政府政策性文件。英国政府在1993年5月科技白皮书上强调科技要为国家创造财富服务。德国总理科尔要求德国造就更多的“企业家型的科学家”和“科学家型的企业家”,强调科技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此外,各国都在减少军用技术投入。美国国防科技预算将减少25%,国防开支与民用科技费用之比要调整到1:1。英国国防科技投入减少近30%,德国减少了12%,减少的经费主要都用于民用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美国建立了一批企业与大学联合的研究中心;法国、德国、日本都采取宏观调控,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相互结合;韩国大力推进产、学、研计划,政府要求大企业、公司至少建立一个研究中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本近年强调基础研究,但并不放松面向产业的应用技术的开发,提出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更多地发展知识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能源依赖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兴产业。

(三)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多年来发达国家R&D占GNP的比例一般都在2%~3%之间,美国为2.8%。最近美国科技政策蓝皮书又确定要将R&D占GNP之比增加到3.0%。日本为3.1%;新兴工业化国家为1.6%;韩国到20世纪末要达到5%。美国1994年在R&D总投入1607亿美元,而且近年来增加幅度明显加快,1991年比1990年增加7%,1992年又比1991年增加13%。仅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到20世纪末,美国计划投资2000亿美元,欧洲联盟计划10年内投资1200亿美元。日本把1993年定为“基础研究振兴元年”,从元年起在5年内将政府的年科技投资增加到1991年的2倍,年递增15%。

(四)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高新技术是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高新技术可以创建新工业,开辟新市场,保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农业需要高新技术求得再发展,传统工业需要高新技术来改造,医药、金融等服务业离不开高新技术。近10年来工业化国家已将大部分科技发展资源用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以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重点。各国都纷纷制定重大科技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为了占领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借鉴美国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经验,90年代各国纷纷推出了大型高科技计划:美国有高性能计算机与通信计划、尖端技术开发计划、生物技术研究计划、新材料技术研究计划、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等;欧盟通过了“第四个科技发展与研究框架计划”;日本提出“新技术立国”,推出第六代计算机计划、先进技术探索性研究计划、亚洲新阳光计划等;加拿大实施关键技术支持计划、绿色计划;韩国1993年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是一项目标在于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计划,用10年时间,政府与企业界分别出资30亿和33亿美元,从事14个高新技术领域900项课题的研究和开发,用其成果改造现有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向民办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此项计划还规定到2001年R&D经费要占GNP的5%。韩国面向2010年的长期规划也已于1994年完成草案,目标是使韩国到1998年的科技水平从目前第15位上升到第9位,2010年达到西方七国水平。科技投入,1998年占GNP的4%,2001年达到6.7%。大量的经费用于高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我国的台湾省在20世纪80年代也提出,要使台湾经济持续发展,必须集中资源发展新技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台湾的高新技术现已初具规模,尤其在电子和计算机方面更为明显。据西方估计,台湾笔记本式计算机已占世界市场的20.7%。台湾的中期目标是,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重点是10个工业新兴领域,即通信、信息、消费类电子产品、精密机械与自动化、先进材料、半导体、特种化工与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航空航天。这10个领域的产值要从1990年274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950亿美元。要开发8项关键技术:光电子、计算机软件、材料与应用、工业自动化、先进传感器、节能技术、资源开发和生物技术。

新加坡的基本方针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特殊科学技术领域,在此基础上增强本国制造业、服务业的竞争力。该国R&D经费由1990年占GNP的1%提高到1995年的2%。

这些大型的高科技计划成为新科技革命的强大活力,使高技术的竞争进入了更加白热化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