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创造财富 创新成就可能
6967100000025

第25章 迎接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发展战略(3)

(五)充分发挥产业界主力军的作用

工业化国家以及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产业界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也是研究开发的主力军。产业界在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从投资、研究开发两方面表现出来。如美国,政府拨款占全国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在主要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也不到一半。1993年美国科技总投入为1610亿美元,在研究开发经费中政府所占只有42%,工业界提供的经费占52%;日本研究开发经费,政府拨款只占18%,由企业提供的近82%;德国、英国、法国,工业界都承担了本国研究开发经费的60%以上;意大利、加拿大也超过了50%。据OECD调查,美国工业界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相当于其GDP的1.8%,日本为2.13%,德国为1.5%,欧盟为1.32%。

(六)促进各种形式的联合

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点是高精尖和跨学科。一个研究开发项目投入之大、设施之昂贵、涉及学科之多、周期之长、风险之大都是空前的。许多研究开发,如新药和微电子新器件的开发,单个企业都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促进各种形式的合作。

美国为鼓励企业之间为“竞争前”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陆续成立了数十个由多家企业合资的研究开发法人财团,吸收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学参加,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提倡“产官学”研究体制,澳大利亚、法国都组建了一批合作研究中心,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联合,进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开发。

(七)优化技术,创新体制

技术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应用,使技术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需要完善技术创新体制,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在当前,优化技术创新体制已成为各国科技政策或产业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

美国、突破性创新转向加强增量创新,拟定了一系列利于技术创新的改革措施:一是使研究和实验投资税收减免永久化;二是制定新的法规,对创新高新技术的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三是鼓励国家科学基金在大学里建立工程研究中心,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四是联邦实验室全面对外开放;五是推行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商务部将在1997年建立上百个推广中心,组成技术推广网。

日本原来的创新体制,注重增量创新,重点围绕应用研究和商业化开发。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提出创新体制改革,转向突破性创新:一是改组筑波研究所;二是加强科技信息,在建立全日联托系统基础上,建立全球技术扫描系统;三是改进大学研究系统,促进与企业界联合;四是推进科技活动地区化。

德国由增量性创新转向与重视突破性创新并重:一是政府重点放在高质量产品的高效率制造上,但也重视一向占优势的传统市场,二是大多数工业部门都有合作研究组织,主要帮助本部门企业解决日常的技术问题,并从事技术信息传播工作;三是重视技术普及和技术培训。

韩国重点是工业技术创新,由过大、引进技术的吸收、改进转向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措施是开发经费补贴、新型制造补贴、税收优惠、风险投资、政府缩紧对资本密集工业的支持,集中更多的资源支持技术密集型工业;给中小型企业以财政,支持、加强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速科技进步和加强教育,必须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第四节 中国本世纪科技发展方针与发展规划

(一)中国科技发展方针

我国科技发展方针“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从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角度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应当协调发展,并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已经不限于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而是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正在对国家的经济决策、社会决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比如,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经济结构的改革、生产力的合理配置、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经济政策的选择、企业技术改造方向的确定、重大建设项目的论证,以至于就业、人口政策、医疗保健、生态环境、劳动保护、国家安全等等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因素。相应地,科学技术优先项目的选择和确定,各类研究工作的比例,科学研究发展的规模、进度,动用的资金和人力,等等,又必须考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可能。

科学技术既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要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也要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但是,经济建设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科学技术应当把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第二,着重加强生产技术的研究,正确选择技术,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具备相当的攻坚能力。但是,必须看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许多影响广泛、大量使用的生产技术长期很少改进和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除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经济方面的弱点和缺陷这个原因外,也反映出科学技术工作中关于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支持。

在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当前以至到2000年,尤需注重开发研究,大力提高基础工艺的技术水平,提高基础材料元器件的质量和性能。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很长的时期内,工农业生产的技术结构将是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化、半机械化以及手工劳动等并存的多层次结构。在选择技术时,不能片面地一律追求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而应当选择先进的适用技术。怎样选择技术呢?主要原则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条件;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有利于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利于逐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六个方面。当然,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考虑这些因素时的着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应当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第三,必须加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

我国科学技术力量的分布,在广大农村固然极为薄弱,在工矿企业同样也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必须积极参与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学技术工作。

工矿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充分利用内部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注重同其他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开展技术合作和协作。

把军用技术积极地向民用方面转移,是提高军用部门的能力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应当积极支援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工作,应当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自愿到生产第一线去工作,去兼任职务,或承担咨询服务工作。

第四,保证基础研究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发展。

基础研究是科技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研究的储备;一个国家也需要有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对于现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对于开发新技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有一批科学工作者在基础研究上卓有成绩,也应当给以必要的支持,使他们得以做出新的贡献;从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角度来看,也需要开展必要的基础研究。

但是,由于我国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科技经费不可能增加太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又急待加强。因此,对于基础研究的投资,只能是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增加。特别是要优先加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那部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周期往往比较长,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五,把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科学技术成就作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

经验证明,如果善于吸收、消化国外的科学技术成就,可以大大节省投资,缩短技术发展的过程,促进本国技术力量的成长。学习外国的成就要同自己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技术引进要同消化、吸收结合起来,还要逐步做到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实施这条方针以来,已经取得某些成效。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级党政领导积极重视和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科技的根本目的和方向,增强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科学技术作为强大生产力和在决策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而在所有这些可喜的变化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则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了迅速发展。大批的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转移到工厂,由沿海地区转移到内地,由军用转移到民用。据统计,各地方各部门科技成果应用率有了显著提高,一般都由过去的20%提高到了今天的5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979~1985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的项目中的2860项,其累进增加经济效益即在590亿元以上,比7年来的科技投资总数还大。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将在今后长期的实践中经受考验,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中国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方针和战略确定之后,必须制定计划和规划,落实任务,使科技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建国以来,我国制定过五次科技发展长远规划。

第一次是《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采取了六大紧急措施,使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原子能技术、喷气技术等新兴技术得到发展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业部门。这个规划的重要内容于1962年提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