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是《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安排了重点科研项目374项,其中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项目333项,基础研究项目41项。对这个规划,1966年以前执行的很好:“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停止执行。
第三次是《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27个领域中的108个重点项目,其中把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激光、空间、高能物理、遗传工程等八大领域当作重中之重。这个规划执行到1982年底,又修改为“六五”期间的38个重点攻关项目。到1985年底,38个重点攻关项目已基本完成。
第四次是《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纲要》。
第五次是新世纪向科技进军的宏伟纲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
人类社会在本世纪,世界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世界范围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因素。离开了科技进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成为泡影,社会主义阵地也有丧失的危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紧迫而严峻的挑战。
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以下简称《纲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实现我国第二步和第三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阵地,将起到关键性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领,并非凭主观意愿随意决定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形势的紧迫需要决定的。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科学技术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振兴,社会的稳定,国防的巩固,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首先,从国际的大环境看,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领》,是我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紧迫需要。
20世纪后半期,世界科学技术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已孕育着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到七八十年代实现了一个质变。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宇航技术等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的全面突破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无比的威力,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狂飙时期已经到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受到它的冲击。为了迎接挑战,避免落伍,它们都纷纷提出了以发展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战略。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美国实施的“战略防卫计划”、法国等欧洲国家实施的“尤里卡计划”、日本实施的“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前苏联实施的“2000年科技进步纲要”等等,都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他如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南朝鲜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计划。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力图占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谁在科技上领先,谁就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处于强有力的地位;反之,谁在科技上落后,谁就要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在军事上被动挨打,在政治上沦为国际强权政治的附庸。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不能无动于衷、无所作为。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然而从整体上说,我国的科技水平仍不算很高,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世界正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如果我们不能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全力以赴,加快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就将犯重大的历史性错误。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花了最大的精力来抓科技工作,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加快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性,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点。邓小平同志说:“21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任何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制定《纲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纲领》从世界科技发展的总趋势出发,结合我国经济、国防建设的紧迫需要,对我国未来30年科学技术的重要学科和领域,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特别是高新技术研究,作了系统的论证和纵深部署,这大大缩短了我国在某些重点领域赶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时间。
其次,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制定《纲领》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90年代,我国现代化建设将由第一步战略目标向第二步战略目标转移,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左右,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这个转移,实际上是全党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之后,全国经济工作重点从粗放经营向依靠科技进步为中心的转移。这第二个转移,既是第一个转移的深化,又是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的大国。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一般仅为发达国家的5%。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靠低的能源和原材料、廉价的农副产品和低工资来维持的。过去10年,我们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但这主要是依靠了大量资金投入、强度的资源消耗和以外延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业实现的。其明显特征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今后10年,我们实现第二个翻番的任务,要比头10年困难得多。这是因为,10年前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数比较低,人口压力也比现在小,国内外的资金条件都比现在好。未来10年这些有利因素都将相对弱化,再难继续走以外延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老路了。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任务,就必须走、也只能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据的内涵式再生产的新路。
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领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定了科技发展的战略和目标。《纲领》指出,在今后10~30年内,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是: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动员和吸引大部分科技力量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努力吸收和尽快应用世界上先进和适用技术,加速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技术改造。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以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主要方向,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稳定地加强基础研究。《纲领》规定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上述战略和方针,《纲领》指出今后10~3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经济社会目标是:着重解决工农业商品生产中的问题,有效地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纲领》从我国工业技术总体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作出努力,到2000年使我国工业主要领域大体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的技术水平,到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头10年的技术水平。这样就能在30年内,把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
第三,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领,也是加强国家安全的紧迫需要。
90年代国际风云变幻,世界各种矛盾都在激化,全球性和区域性的争端层出不穷,形势十分险恶。为了保证我国的和平建设,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进一步提高国家的防务能力。海湾战争的经验表明,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现代战争,无论在军事战略和战术上,还是在战争方式和手段上,都已经发生了质变。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将被动挨打,遭到失败。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领根据国际军事科技发展的态势和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需要,提出了加强国防科研和军工现代化的重要措施,要求在保持战略威慑力量的有效性的同时,重点发展能大幅度提高实战能力的尖端武器装备系统,发展包括精确制导技术和军事电子信息技术等在内的各种尖端科学技术。这个《纲领》的实施将把我国国防科学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对实现我国国防的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四,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领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需要。
过去10年,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由于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不少改革措施还停留在试行阶段,缺乏全局性、长远性的安排,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制定中期纲领,可以利用较长的时间跨度,加强配套协作,理顺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的设计和部署,从而增加了改革的透明度,避免了盲目性。中长期纲领提出,今后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把完善计划管理和加强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与此相适应,《纲领》提出了调整全国科技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宏观管理与调控系统、建立科技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建立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完善企业和农村科技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体系等一整套任务。《纲领》要求各项改革措施配套进行,在2000年前形成新体制的基本格局。
在对外开放方面,《纲领》根据未来世纪科学技术向国际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总趋势,提出了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要措施。《纲领》要求我国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到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与项目中去,提高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合作经营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比重,积极在国外组织与开办各种研究开发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以及设计、生产机构等。在合作与交流中,积极吸引国外科技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形成我国在科技上的独特优势和经济上的竞争能力。
最后,中长期科技纲领的制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将起一个重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