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创造财富 创新成就可能
6967100000027

第27章 人才是第一财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资本,而人是知识的载体,因此,人才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对经济具有决定性的支配力。

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具有神奇的力量。只有全力开发人才资源,方能加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一场全球性的知识较量。

第一节 人才: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也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有经营管理才能和开拓精神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及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需要大批能够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这些人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人才。在新科技革命时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人才在我国现代社会人才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这就是说,发展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关键是培养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因此,应把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使用看作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前提。

(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

人才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 人才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

从人才的劳动过程看,他们一般是根据社会和生产的要求提出科研题目,然后使用特殊的劳动工具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探索研究,从未知到已知,产生科学或技术上的发现与发明。所以,通过科研劳动过程产生出来的科学或技术成果主要是脑力劳动的产物。它以知识形态存在,所以说是精神财富。然而,人才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大部分要“物化”到生产中去,转变为物质财富。这些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在以知识形态存在时是“潜在”的生产力,是精神财富,当它加入生产过程后,就转变为直接生产力,变成物质财富。所以说,人才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没有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两个文明都难以保证。

2 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对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个国家经济的振兴主要依靠广大的人才。在新科技革命时代,人才是影响一个国家和社会科技发达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谁拥有众多的人才,谁就有可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辉煌的成就。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在今天之所以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不是因为其社会制度优越,而是因为它拥有大量的人才,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个说法不无道理。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的观点分析,在生产力的三个因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中,劳动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一旦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就会物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能的组成部分,也就会导致生产工具的改革和劳动对象的扩大,从而科学技术就成了强大的物质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上考察在世界范围内经历的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能进一步发现科学技术如何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生产的决定因素,以及人才在创造新的生产力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于18世纪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从手工业到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导因正是牛顿力学和其他科学理论在生产领域的物化,同时由格里沃斯、纽可门和瓦特等能工巧匠进行物化实践,发明了具有多种职能的机器和现代蒸汽机,创造了新的生产力。19世纪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电力革命为标志,其特点是科学家们先在实验中发现了新理论、新技术成果后,再到生产实践中应用。所以,这个时期科学家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对生产力的开拓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新科技革命,在材料、能源、机器、信息等各个方面经历了重大变革,产生了质的飞跃。其集中表现是现代生产的一切领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力的开拓和创造越来越依靠人才。以新科技革命中对劳动生产率提高起最大作用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例: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几代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理论和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以及人工合成材料技术的综合运用。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年产500万吨的钢铁厂,需要工人15000人,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后,同样产量的钢铁厂只需要工人4000人,可见,现代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人才,他们是最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3 人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者

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关系、道德风尚、民主与法制建设等。从历史上考察,科学技术领域的革命不仅会带来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且往往是思想解放的先导,进而导致社会心理因素和社会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三次技术革命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恩格斯曾经说过,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家所创造、发明的技术成果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就是说,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人才在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实践中,形成了破除迷信、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这也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思想方法。

作为人才组成部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的进步更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他们的工作性质,就是研究揭示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统治阶级制定治理社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启迪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解决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所以,反映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必然会对社会的进步起促进作用,具有进步思想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就能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与新的人才观

人才的造就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新科技革命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才成长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考虑现代人才的造就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新特点。

1 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一个特点是促使生产力的要素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组成要素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据统计,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世纪初只有55%~20%是由于科技进步的结果,而现在已上升到60%~80%,有的甚至达到100%。正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作用的新特点,邓小平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量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变革。现在已有很多材料说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而带来的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和变化,同时应该注意到,现代科学研究手段的发展、实验设备的复杂化与精密化、科技队伍的扩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等,都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有利条件,使得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加快了发展速度。

现代科技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出现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学科不断分化,而且越来越细,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分化出了诸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另一方面,是学科不断综合,出现了采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而加以综合研究的新兴学科,即将研究目标横向伸展到客观现实的一切领域的“横断学科”。另外,还出现了现代科学及现代技术一体化、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现象。这种学科综合化的趋势使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重视各门学科、各种技术的相互配合,否则就难以取得科研上的重大突破。

现代科技发展的第四个特点是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程度加深。现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生产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而且教育、文化、艺术、家庭生活的进步与提高也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现代科技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国际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的科技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使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全世界的共有财富。

2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对培养人才的影响

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对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新的人才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力要素的改变,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科技,必须有大量的、高水平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科技教育。因此,各国的统治者对发展科技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某些经济发达国家不断增加科技教育经费投入。例如,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提出了“国际间的经济竞争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又变成了教育竞争”的口号,树立了“教育投资是最好的投资”的观点。教育经费22年内增加了25倍。高度发达的科技教育造就了大批人才,促使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德国和美国也是从科技教育入手促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人才培养很有启迪作用。我国由于十年“文革”的影响,不仅科技水平同国外拉开了距离,而且耽误了一代人,造成人才严重匮乏,青黄不接。我国的科学技术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唯一的选择是加强科技教育。通过科技教育培养人才,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是我国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决策。

现代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及知识量的剧增,要求在人才的培养上必须重视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变化。现代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不断更新。以物理学科为例,在19世纪,经典物理学对于物理学家的知识结构来说曾经是相当重要的一门知识。到了20世纪,狭义、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基本粒子理论相继问世,作为物理学家仅掌握经典物理学知识就显得很不够了。现代社会的人才,仅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不够,更应该具备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量的增加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对人才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产生冲击,如果没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本领,就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科学技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途径在于应用,人才如果不能将获得的科技知识灵活运用,其知识就没有什么社会价值。所以,能力比知识对人才更重要。现代科技发展还影响到科技教育结构的变化。其突出特点是继续教育得到重视,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由于知识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太快,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得到充实,于是便出现了专为在职科技人员补充“给养”的教育方式——继续教育。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继续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下,人才教育的观念得到更新,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基础知识广度有了新要求。各国都在探索培养新型人才的新途径,如改革高等教育、实行科教“一体化”、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等。

现代科技发展的整体化趋势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考虑造就“通才”。客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要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性,最终还需要不同学科的合作,科技发展越深入,对这种整体研究的要求就越高。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人才既要“专”,又要“博”,不仅需要有在一门学科上精通的“专才”,更需要具有整体知识的“通才”。这种通才应是多面手,要既通自然科学,又通社会科学;或者既通某一学科,又兼晓相近学科。培养这类人才,才能适应科技发展高度综合的特点。此外,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整体化,还要注意培养人才善于进行科技合作的品质和能够组织科研合作的能力。要形成一种“通过集体协作研究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又通过集体协作研究培养人才”的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既有对科技人员个体的要求,又有对人才管理的要求,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