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二)
6968200000017

第17章 刚正敢言,公道自持——北宋宰相吕蒙正的智谋故事

1.少年困乏,靠僧度日

在北宋,有两人三次入相,除开国元老赵普外,他就是身历两朝的吕蒙正。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生于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一说开运三年。《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第125页。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为时人知晓的并不多。祖父吕梦奇,做过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的户部侍郎,是尚书之副。父亲吕龟图,任起居郎,编撰帝王言行隶和起居注。

按理说,吕蒙正既是封建社会的官宦子弟,又得到母亲刘氏的特别溺爱,童年生活应该是衣食充裕,聘师攻读,分享天伦之乐。可是事实并不那么美好,悲哀窘困袭击着吕蒙正母子俩。吕蒙正的父亲是个不通情理的人,妻妾多人,而好内宠,嫌刘氏体弱无能,常常恶言中伤,粗鲁相待,夫妻严重不和。为了卸去包袱,他狠心地将吕蒙正和其母一起赶出家门,听随漂泊,最后到了龙门山利涉院。寺中主持见吕蒙正英俊秀丽,颇有贵人气势,即倚山凿岩设窑,让母子俩栖身。时光易逝,一住就是九年。吕蒙正住窑洞期间,身无分文,吃饭靠寺僧,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有这样一件事使他极为悲哀。一天,他无奈地在伊水(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河边行走,见一售瓜者在树荫下叫卖。这时他口干似火燎,想得一瓜以解渴,可是衣袋里没有分文,只好望瓜兴叹。天无绝人之路,卖瓜者走了,地上遗存一瓜,他不顾一切,拿起来就啃。食毕,他摇摇头,悲伤地哭了。这件事,吕蒙正永远记在心上,到他做官后,特意在洛阳城东南角买了一块园地,临伊水筑亭,取“饐(yì,音邑。变味的食物)瓜”为亭名,以资怀念。

离窑洞不远处的山边,有一古冢,每逢阴雨天气,墓中不时发出类似乐曲歌声。据传说,当吕蒙正走过时,歌乐之声立即停止了,仿佛听到一种声音说:“贵人也,公来了,歌乐当停奏”。吕蒙正志或不解,思想上产生疑窦,日后果真如此吗?

由于人们长期受封建思想的逐渐熏陶,命运决定前途的意识就产生了。吕蒙正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他相信命运,决意去问巫医卜师,以得出前途究竟。一天,他和张齐贤、钱若水、刘烨、郭延卿等人同渡伊水,向道士王抱一求相。有一僧人开门接待,回答说:“师出矣”。稍许,吕蒙正问道:“道长学道几时耳?”僧答道:“跟师学道三十年。”这时大家急忙请求,可否给我等下相?僧婉言相告:“吾师常告诫我,术不精通,千万不可与人言。君等如急欲知以后归宿如何,请于明日再来,叩师可也。”第二天,吕蒙正等人相约准时见了道士王抱一。道士故作姿态,抚掌太息,似若有所思。众见之茫然,均定睛相视。王抱一卜相是有经验的,他先要大家讲述自己的家庭出身和阅历,然后再根据朝廷用人的手段,选才的方法编出一套来。他慢条斯理地开口说:“吾东至于海,西到流沙,南穷岭峤,北抵大漠,四走天下,求所谓贵人,以考验我的术数是否灵验。现在可了不得,想不到今日贵人全坐在我的面前。”王抱一唾沫横飞,竭力讨来访者的欢心,众人皆惊喜,个个面露笑容。道士接着缓缓地又说:“吕君将来甲科及第,名压群芳,谁都不可与你比拟,不过做宰相也只有几年,然后就要离开朝廷到下面去,自是出将入相,三十年富贵也就寿考了。”旧社会人的寿命都较短,王抱一却故意把吕蒙正的寿命拉长,骗取信任。随后继续说:“张君后三十年为相,也是富贵寿考终结;钱君也能任官执政,但时间不长,无百日之久;刘君也可执政,但有执政之名,却无执政之实。”吕蒙正、钱若水、张齐贤、刘烨闻后喜形于色,惟有郭延卿忿然起立,大吼谬论,当即批驳说:“难道在座的有这么多人做宰相?这不是大言骗人吗?”王抱一面不改色地最后说:“我并没有受你们什么礼品,取什么钱,信不信听随你们,往后走着瞧吧!”

2.状元及第,一登龙门

吕蒙正、张齐贤等人内心是相信王道士之言的,但眼前还不是事实,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不言则明,要努力去争取。世间的巧合真多,吕蒙正以后的发展,果然如王抱一所说,廷试进士第一,居同科及第者之上,十年做宰相,后十二年,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郭延卿考试连连失榜,闲居庭院听鹿鸣。太平兴国(976—984年)期间,吕蒙正第一次做了宰相,为了不忘旧情,特设家宴款待道士王抱一,畅叙往事。席间,两人尽欢如平生,吕蒙正且欣然而赋诗曰:

昔作儒生谒贡闱,今为宰相出黄扉。

两朝鸳鹭醉时别,万里烟霄达了归。

羽客渐垂新鹤发,故人如著旧麻衣。

洛阳漫说多才子,从昔遭逢似我稀。

吕蒙正这时颇有一番感慨,从诗中就可看出他在想什么。往日一个贫困柔顺的知识分子,想不到现在竟然告别了柴门而入朝做了宰相。如梦如醉地由此从朝官的行列中分离出来,一切辛酸往事像云烟一样消失天边。不过道士已近晚年发白如霜,故友们仍穿着百姓般的麻布衣衫。人们都说洛阳多才子,但像我过去那样遭遇的人恐怕也很稀少。

王抱一此时亦感慨不尽,他原想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会有所照顾,没料到至如今空等一场,遂乘机有意给吕蒙正泼冷水,索纸复章题之曰:

重日重月,荣华必别。

笙歌前导,偃师密雪。

吕蒙正是个当官迷,希望自己能长期身居重位,这样既可以表示维护宋王朝的统治,自己也可以永久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因此他对王抱一的诗有异,心中骤起不快,表情冷淡,但对客人又不能无礼相待,只好恭敬地把诗收下。王抱一的预卜诗也是一纸空文,根据吕蒙正的身份和朝廷的派别斗争,不用说有的事也是会实现的。哪有不散的筵席?特别在封建社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吕蒙正能长期保持高位吗?做官的下葬,一般都有笙歌前导.吕蒙正怎会例外呢?偃师密雪,预报几十年后的天气实况,简直是胡扯。王抱一的诗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吕蒙正是一个孝子,父亲的蛮横行为从不记在心里。他中举做官以后,随即带着母亲去见父亲吕龟图,虽然父亲答应接纳母亲回家居住,但不与她相见,乃同堂异室而居。母亲回来了,尽管老两口并不相见,但吕蒙正侍奉均殷勤,直至他们相继去世。吕蒙正的少年和一家发生的故事,后人都作奇谈,且编成戏剧,在城市农村广为传播。

3.胸怀宽阔,刚正敢言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吕蒙正不论在做官前还是在做官后,都是襟怀坦白,宽以待人,因而在民众和朝臣中颇有重望。

那还是在龙门山住窑洞的时候,因为吃饭没有着落,一些僧人就戏弄他,凌辱他。寺中有一旧例,凡吃饭时均须鸣钟发号,以示就食。僧人就向他提出:你要生活有着,吃饭有靠,敲钟就是你的事,吃一餐,敲一次,不敲不食,自谋门路。吕蒙正无奈,为了要活下去,只好忍气吞声,不做凤凰宁做鸡,每日敲钟三次。这就是吕蒙正落魄时“饭后钟”三个字的典故出处。但是吕蒙正做了大官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辛酸苦辣的往事时,不但不憎恨众僧们的可恶行为,相反还感谢他们的关心,给予奖赏。众僧闻之,无不自惭,敬仰吕蒙正的海量。

吕蒙正由左谏议大夫迁升参知政事(副宰相)。论官位不为不显赫,但他不因身居高位而改变其初衷,不计微言,避人之短,不增加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包袱。第一次入朝参拜议事,正步入廷殿时,忽有一朝士指名道姓地说:“这吕小子也能参政议事?”这话音较响,吕蒙正听得一清二楚,但他佯装未听到,从容地由其身边走过。参拜未开始,有一同列朝士愤愤不平,低声对吕蒙正说,赶快追问这个说坏话的朝士姓什名谁?吕蒙正摆摆手,连忙制止说:“不必不必,倘若知道其人姓名,不但他思想上增加负担,我终生也不能把他忘记,还是不知为好。”要被迫问的朝士听到吕蒙正这番话后,大为叹服,深感自己也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教育。

布衣翟颖与知制诰马周,两人相互勾结,朋比为奸,恶毒攻击宰相李防没什么政绩,并污蔑他赋诗饮酒,不知边备,完全不像宰相,是渎职之过。宋太宗赵光义闻言,逐渐对李防产生了厌恶情绪,且常流于言表。李防思想比较敏锐,他见皇上对己心态有些失常,主动禀告请求解职,离位另用。此举正符合赵光义心意,免去宰相职位,调为右仆射。同时,诏授赵普为太保,兼侍中,提升吕蒙正任同平章事。赵普已三次入相,赵光义为什么还这样再选他?赵光义原想只提升吕蒙正一人为相,但考虑到吕蒙正资望尚浅,治政经验不富,有时可能领略不到皇帝旨意;赵普是开国元勋,有长期治政经验,再入相,可起表率作用,带吕蒙正一程。一个元老,一个后进,各取其长,互补其短,团结互助,共商国事,中央政权当稳固无疑了。因为吕蒙正秉正敢言,赵普有看法,从心底里对吕蒙正并不十分折服,有时候,偷偷地还同别人在吕蒙正背后捅一拳。吕蒙正对这些事都不放在心里,尊敬他,处处讲他的德政,大事请他拿主张。发生矛盾,受到委屈,自己忍着,从不在皇上面前告御状。吕蒙正的这种非凡气度,深深打动了朝臣们的心扉,大家非常热爱他,其威望大大提高。

有话就讲,有意见就提,这是吕蒙正为官时最大的特点。他不论对上还是对下,在他认为有误的,婉言相告,直言劝谏,忠心做帝王的好参谋。

4.屡上忠言,关心民瘼

辽军和西夏不断犯扰边境,宋太宗赵光义数次想派重兵讨伐。由于兵力不足,屡屡不能成行,因此诏征集,令黄河南北四十余郡,八丁抽一,充作义旅。诏示一下,朝臣窃窃私语。有的说,皇诏如若施行,则天下竟无农夫耕种矣。胆壮者,上疏奏本力争,说:“河南民众,不知战斗,若勒令当兵,则恐怕民心动摇,纷纷离乡为盗,请陛下收回成命,免多骚扰。”赵光义阅毕,也觉言之有据,遂再行颁诏,河南不募,独选河北。这时,吕蒙正与皇上论对。皇上先提出主见,他说:“朕要出兵征讨,都是为了替民除暴,试想,如果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那天下之人的锐气不就磨得精光吗?”吕蒙正闻后,觉得皇上用兵之意不减,遂针锋相对地说道:“陛下是熟读历史的,请回忆一下,隋唐数十年中,四次出兵征伐辽碣,后果是人不堪命。隋炀帝全军覆没,唐太宗亲自运土木攻城,还是没有成功。可见,治国之根本,总得要先把国内的事办好,内政修明,国强民富,远人自然而来归,政局当然也就安静了。”皇上听后连连点头称善。国要平静,不要轻易出兵作战,这是吕蒙正的一贯思想,在他为相时,不闻劳师,真是一大功绩。后来他年迈回里,对国要平静还挂在心上,离职这一天,特令儿子搀扶他上殿,对继任皇帝赵恒说:“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宋史·吕蒙正传》。

吕蒙正主张用黄老学说治政,这对宋太宗赵光义影响很大,他们经常在一起议论“清静无为”的治术。有一天,赵光义对吕蒙正说:“清静治政,确实是黄老之旨。近来,朕翻阅了许多书,有不少人的事迹值得借鉴。如汲黯汲黯:西汉濮阳人。汉武帝时,先后任东海、淮阳太守。他常直言切谏,并反对汉武帝反击匈奴贵族的战争。好黄老之术,任太守间,多病,卧房内不起,境内而大冶。卧治淮阳,宓子宓(mì,音密):宓子贱,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生,曾为单父宰。弹琴单父,都是执行黄老之道的结果”。吕蒙正答道:“陛下说得很对,众多古人都用黄老学说掌权。老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即小鱼)。如今,朝臣又多,订出的法规也多,陛下就是不去管理,也足以镇服众人了。”稍停,吕蒙正提出一个问题试试皇上怎么看,他说:“现在有人把差役当牛马运到市场出卖。”赵光义立即回答:“这类事情如同鼠穴,何可塞尽,只要将突出的进行处理就行了。艄公聚集,走私盗卖,只要不妨碍国之利益,大可不必追究。”吕蒙正则对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曹参曹参,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为沛县狱吏。汉朝建立,曾任齐相九年。在齐时,采用盖公的黄老之术。不扰狱市者,是因为能够妥善处理善与恶,若穷之,则奸慝无所容,故应谨慎从事,不要侵扰罢了。”君臣一唱一和,都是不同程度地主张无为而治。

吕蒙正在舁州任通判时,就曾向朝廷禀奏,建议各级官吏,关心民众疾苦,了解辖区民情。后来皇上也降旨,提出民事有不便者,许骑置以闻,赐钱二十万。吕蒙正为相,仍把了解民情的事情放在心上。他常深入民间,便服察访,听取民意。因此,他既听到日趋向上的喜讯,又可看到各方存在的问题,不为某些现象所陶醉。宋太宗赵光义经常灯夜设宴,欢庆盛世,惟吕蒙正满面愁容,侍之门边,不愿入席。赵光义早就知晓吕蒙正近来在想什么,因此上前对他说:“五代之际,国家生灵凋丧,周太祖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南归,士庶之家均被洗劫一空。那时,下有迭起火灾,上有彗星尾扫,观者恐慌万分,都担心由此没有太平日子可过了。而现在,朕亲自料理朝政,万事均理出个眉目,这除上天恩赐以外,治政还要靠人,所以才有今天这等如此昌盛繁荣的景象。”吕蒙正肃然站立,避而不言,等退席以后,进殿向赵光义劝谏道:“陛下可知,士庶见陛下来访,不但纷纷俯拜请安,而且将市面忙得像样子,故呈繁华之景。但据臣所见,离京城不远数里的郊外,因饥寒而死者甚众,且不断扩大,陛下如能从近看到远,那就是苍生之大幸了。”赵光义一听,立即变色不语,吕蒙正还是滔滔不绝地说灾情,劝谏皇上正视。事后,人们都为吕蒙正捏了一把冷汗。

5.一心为国,正直无私

在过去,朝廷里有些大臣以权谋私,往往为了个人的利益,竟敢把合理的祖制也破坏了。原先的宰相卢多逊,在他任职期间,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卢雍能做上大官,考取进士,首次就委为水部员外郎,并且作为制度往下延续。吕蒙正为相,认为这种制度不但否定了祖订法规,而且还给某些人钻空子牟取私利,因此他上疏当今皇上赵光义,提出自己的看法,疏奏道:“臣为了无愧于甲科及第,进士授位只能是九品京官,不能高出于此。因为天下有才能者多着呢,如今就有不少志士老于岩穴,根本享受不到皇上半寸俸禄。假设臣的儿子如果离开襁褓,考上进士,迅即受此宠命,恐怕背后难免不遭谴责。所以臣乞求陛下在臣任相时,将此错误规定改正过来,以除后患。”赵光义准奏,废除旧制,确定新规,从此宰相子初授官位不得超过京官九品。

吕蒙正刚正直言,有人赞赏,有人嫉恨,有人公开支持,有人背后捣鬼。他挺着腰杆斗争,树正风,压邪气。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翟颖等人暗中勾结,狼狈为奸,在朝廷内外攻击他,诽谤他,说他为相不良,没啥政绩,把好友数十人,不但拉来做官,而且全放在重要岗位上,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吕蒙正不动声色,沉着对待,他抓住赵昌言与胡旦之间的私情,在赵普的支持和配合下,联名奏本皇上,揭露他们的奸险,从而使他们得到应有惩治。赵昌言罢免枢密副使职务,贬为崇信行军司马;胡旦革职,降任坊州(今陕西黄陵东南)团练副使;翟颖调充边戍,赴前方锻炼。吕蒙正入相不久,蔡州(今河南汝南县)知州张绅因贪赃而罢职。这时有人上书皇上诬陷吕蒙正,说什么张绅原来家庭就很富,吕蒙正在穷困潦倒时,曾向张绅索钱,张绅未给,从而结下冤仇,这次张绅罢官,是吕蒙正报复。赵光义阅奏,气愤至极,立即诏令张绅复职。吕蒙正闻听此事与己有关,若无其事,也不逢场解释,自信日后总会清楚的。时隔不久,考课院考核官吏,得到张绅贪赃的实况,复将张绅贬为绛州(今山西闻喜东北龙头城)团练副梗。到吕蒙正再入相时,赵光义才对吕蒙正说:“卿受委屈了,张绅果有贪赃枉法行为。”吕蒙正只是淡淡一笑,既不申辩,也不谢恩,如同没有这回事一样。

6.为荐人才,不徇私情

吕蒙正常说:“我没有多大本领,只有一条,能用人也”。他在做宰相时,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有时为了推荐一个人,甚至不怕担风险,遭斥责。皇上赵光义谕中书选拔人才,他暗示朔方是择才对象之一。吕蒙正得知后,也把自己物色的人选抄名单上报。皇上一见生气,胆敢违旨,决定不用,一日三次找吕蒙正谈话,吕蒙正三次答对坚持。皇上发怒,将奏单掷之于地,且严厉斥责道:“卿何以这般固执?”吕蒙正答道:“臣非固执,实因陛下不了解此人。就是固执,臣认为此人可使,别人皆不如他。”稍停,吕蒙正用了一句谁也不敢讲的话禀告皇上,他说:“臣不愿用媚色盲目追随人主,这样做,是要误失国家大事的。”说毕,俯身拾起奏书置入怀中退殿。此情此景,同列者均悚然而不敢动,面色阴森。皇上退朝,抚心沉思,对左右说:“吕蒙正气量,朕不如也。”遂启用了吕蒙正所荐之人,果然称职。

富言,是吕蒙正家中座上客,相遇海阔天空,无话不谈。一日,当谈得正起劲时,富言提出:“吾儿已十岁多,想入书院求读,不知吕公之意若何?”吕蒙正当即应允。富言携儿相见,言未数语,吕蒙正惊奇,心中暗自称赞,是个好后生,英俊天才,他日名位当与我可能相似,功勋业绩亦可能远远超过我。随即留住,衣食全供给,且甚丰。富言之子,即富弼也,后两次入相,北宋时的名臣。

吕蒙正已离职回里了,有一次宋真宗赵恒来看望他,问道:“卿有数子,卿认为有谁能到朝廷挑重担?”吕蒙正思索片刻回答说:“臣虽有犬子多人,但在臣看来一个也不可足用。据我们平时考察,侄子夷简倒是一个人才,现在颍州(今河南禹州市)担任推官,是宰相的料子。”从此宋真宗头脑里就有了吕夷简这个人的印象,并时常考虑如何使用他。赵祯即位,是为仁宗,吕夷简很快做了宰相,是宋仁宗巩固封建政权的得力助手。

吕蒙正身边有一只布袋,袋子里装本子一册,专门记载有关人事方面的问题。他自己考察的记录进去,别人向他汇报的也记录在这本子上。各地官吏来住地拜会他,都耐心地详细询问发现人才没有,情况如何。客去,他怕时久易忘,立刻记录备案,以待后用。一旦朝廷求人,他即拿出手册,清清楚楚地给皇上介绍。后来事实证明,经过他推荐的宰相和文武官员,一般都很称职,在朝臣中颇有信誉。但他反对营私舞弊,买官鬻权;有一朝士,家中收藏古镜一面,且对人说,该镜能照二百里,是古宝也。他以求知为名,想献给吕蒙正。吕蒙正洞察其中之奥妙,非常严肃地拒绝道:“吾面不过碟子大,哪能照耀二百里。”朝士面如赤纸,没趣地走了。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春,吕蒙正上疏辞官回故里洛阳去了。在洛阳,栖居在宋太宗赐予他的“丽景门”官邸里。该宅厅堂秀俊,园亭花木俱全,是个安度晚年的好地方。儿孙环列,满堂春风,且常与亲友故旧设宴联欢,怡然自得。为了怀念赵家王朝器重他的恩德之情,宫中营造永熙陵时,奉家财百余万以表资助。因而真宗赵恒两次祭扫永熙陵时,均亲自到洛阳看望他,并赐贵重的金属装饰品。赵恒走后,他将圣上坐过的厅堂,用木栅隔起,设御榻,不准庶人复坐,作文物保护起来。

六十八岁时吕蒙正谢世,赠中书令,谥曰“文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