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逻辑学原来这么有趣
6985500000007

第7章 命题:揭开真相的前奏曲(1)

命题是一种有肯定或否定意味的思想,它有真假之分;而判断则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断定为真的命题。也就是说,凡是由一个陈述语句表达的有肯定或否定断定的思想,皆为命题;而一个命题所表达的肯定或否定思想,只有在断定者断定其真的情况下才称之为判断。

【战役因猫而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军在某地处于对峙状态。德军有位参谋多次观察到,在法国阵地的后方,一片坟地里有只家猫的活动很有规律。

只要天气晴朗,每天早晨八九点的时候,那只家猫准会在坟地里晒太阳。坟地周围没有村庄,没人在那里居住,猫是人类的朋友,通常随人的出现而出现,更何况是一只家猫呢?想到这里,这位参谋根据家猫晒太阳的现象,推测出坟地下面很可能隐藏着法军的高级指挥所。于是,就集中炮火猛烈轰炸坟地。事后证明,坟地下面果然是一个法军的旅级指挥所,炮火轰击使地下室的指挥人员全部丧命,法军由于失去指挥,乱了阵脚,遭到惨败。

德军指挥官正是由于具有较强的逻辑修养,从坟地上的一只猫推理出坟地下面有法军的指挥部,从而赢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若没有较好的逻辑修养,不进行一系列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很难推理出坟地下面有法军高级指挥所的。推理被公认为逻辑学的核心内容,但是,对命题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是准确有效推理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命题呢?命题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有两个显著的逻辑特征:

1.命题有所断定

凡是命题都断定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如果一个语句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就不表达命题。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是一切命题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对思维对象是否有所断定是区别一个语句是否表达命题的根据。

2.命题有真有假

命题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就存在着命题与客观事物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合的问题,即命题的真假问题。如果一个命题所做出的断定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那么它就是真命题,否则便是假命题。命题的真假情况,统称为命题的“值”或“真值”。

命题的真假是命题内容方面的问题,一个命题的具体内容是真是假,是要通过实践来解决的问题,这是有关学科的具体任务。形式逻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解决如何判别每个具体命题的真假。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是不同类型的命题的逻辑形式,特别是这些逻辑形式中常项的逻辑特性,以便为人们正确地使用各种命题,符合逻辑地进行推理和论证提供必要条件。

传统逻辑命题理论从形式上刻画命题,将命题与判断视为同一,未做严格区分。而事实上,二者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命题是一种有肯定或否定意味的思想,它有真假之分;而判断则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断定为真的命题。也就是说,凡是由一个陈述语句表达的有肯定或否定断定的思想,皆为命题;而一个命题所表达的肯定或否定思想,只有在断定者断定其真的情况下才称之为判断。在正常认知状态下,断定者总是断定自认为真的命题,不断定自认为假的命题。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真命题不一定人人都断定,假命题不一定没有人断定,断定是因人而异的。

【真命题和假命题】

什么是命题?答案很简单,给某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就是命题;反之,未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就不是命题。句子中的含义是正确的命题是真命题,句子中含义错误的命题是假命题。有位语文老师,围绕真命题与假命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这则小故事如下:

有位语文老师讲课生动有趣,颇得学生们的喜爱,就连平时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要是上语文课,马上就变了模样,安安静静地、聚精会神地坐在课桌前认真听语文老师上课。

一天,语文老师问同学:“‘真棒’是真命题吗?”

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是真命题。”

语文老师又说:“‘你真棒!’是真命题吗?”

同学们又是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真命题。”

由于这位语文老师平时就喜欢和同学们互动,上课时也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相反他更愿意让学生们自由展示自己的天性,只要不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他基本上都不会去制止。按他的话说,这种近乎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在给学生们传授知识时,要比填鸭式的效果好得多。正是因为这种教育理念,他所带领的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稳居同一年级段的第一名。

由于前期“真棒”产生出的互动效果,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同学们相互说句子让对方回答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就在这时,“‘老师,我真棒’是真命题。”一下子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说话者原来是全班中最调皮的学生——李乐。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这笑声不是对李乐刚才说自己真棒的认可,而是表示反对。

语文老师摆了摆手,示意大家不要再笑了。瞬间,课堂安静了。语文老师说:“‘李乐真棒’,是不是真命题呢?”

全班的同学们几乎大叫道:“假命题。”接着,又是笑声一片。一句“我真棒”惹来了两次笑声,李乐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情绪明显发生了变化。

语文老师发现后,制止了学生的笑声,然后说:“李乐说自己真棒是有原因的。在今年春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他参加的短跑、铅球等项目,不但个人拿到奖项,还为我们班争了光,你们说:‘李乐真棒’是假命题吗?”

全班同学回答道:“是真命题。”

李乐听到回答后,情绪马上就变得积极起来。语文老师趁此机会又说:“如果李乐在学习上的表现和运动场上一样棒的话,‘李乐真棒!’同样是真命题,你能做得到吗?”

听到老师刚才的表扬,李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能做到!”

李乐刚说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李乐的肯定和鼓励。

在这个小故事里,语文老师的做法真的很棒,他没有采取枯燥无味的讲解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而是通过简单易懂的例子,向同学们讲解真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这不仅让不爱听课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还可以让同学通过切身体会,真正发现语文的趣味性,很容易让同学们掌握了真假命题的概念。

【瘸腿青蛙开诊所】

瘸腿青蛙从外面回到了森林。它在一个池塘边开了一间诊所。它对着森林里的动物大声宣传道:“我在外面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治不好的伤病。”

银狐听见后,哈哈大笑。它反问道:“青蛙老兄,你连自己的瘸腿都治不好,怎么可能包治所有伤痛呢?”

瘸腿青蛙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地关闭诊所,离开了池塘。

如果青蛙真能治好所有伤病,那么它就一定能治好自己的瘸腿,可是青蛙没有治好自己的瘸腿。由此可见,青蛙根本不能治好所有伤病。因此,银狐判断青蛙就是在吹牛皮。

命题对于逻辑推理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许多逻辑思维不严谨的人,很容易因为命题问题闹出笑话。

古时候交通通信技术不发达,官府发送公文时,不是派小吏跑腿,就是用快马传递。这一天,某位县令向上级官员发送一份紧急公文。他派了一名新任职的邮差去送信。考虑到人用两条腿跑步太慢,可能会耽误事,于是县令给邮差配了一匹马。谁知,这位新任职的邮差没有骑马,而是跟着马一起步行……

另一位邮差问道:“这么紧急的任务,步行根本来不及,你为什么不直接骑马呢?”

新邮差一头雾水地回答说:“我已经用最快速度送信了呀!4条腿的马比两条腿的人跑得快是个常识。那么,6条腿赶路岂不是比4条腿速度更快吗?”众人听完后,大笑不已。

新邮差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符合“逻辑”。根据他观察到的生活经验,四条腿的动物比两条腿的人跑得更快。据此推断,走路的腿越多,走的速度自然就越快。人与马一起走路的话就有6条腿,而骑马只有4条腿,所以,人与马一起走路定比人骑马的速度更快。

这当然是一个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推理,也存在严重的逻辑漏洞。只不过,在没有接触逻辑学知识之前,我们更多是用生活经验去证明这个推理的错误。假如带入命题知识,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的假命题。

新邮差的命题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被省略掉的“大前提”不构成条件关系。也就是说,“腿多”并不是“速度快”的条件,所以新邮差所想的“大前提”是虚假的,命题的结论自然是错误的。

【命题与语句】

语句的种类很多,例如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陈述句等,命题是一种特定的语句,它的基本格式是:如果……那么……命题和语句的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1.同一个语句表达不同的命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同一个语句表达出不同命题的情况。例如,“一位8岁的小姑娘在火车上画画。”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但它的理解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一位8岁的小姑娘坐在火车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在画板上画画”;第二种为“一位8岁的小姑娘把画画在火车上”。还例如,父母要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每天中午让孩子在托管处吃饭和睡午觉,晚上孩子回来后,妈妈问女儿:“中午是怎么睡的?”女儿回答道:“在床上睡的。”实际上,妈妈问女儿的本意是:在托管处如何安排房间、睡哪个房间、和哪些孩子一起睡。女儿没有理解妈妈问话的意图,因此便直接回答,是在床上睡的。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回答者必须认真分析说话者所说的内涵,理解才能到位,才能正确回答命题。

同一个语句能够表达不同的命题,如果没有准确分析语言的应用场景,很容易产生误解。在语言表达中,有时可以故意让对方难以理解,这样可以起到语言的幽默效果,显示出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

一天,一位老太太在一家商场的化妆品专柜买好自己需要的化妆品后就离开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她又急匆匆地回来了,对营业员说:“小姑娘,我刚刚在你这里买了化妆品,你还记得我吗?”

营业员看了看眼前略显焦急的老太太,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您刚才的确在我这里买了化妆品,您还有什么事儿需要我帮忙吗?”

老太太说:“你刚才给我找钱时,算错了30元。”

营业员听到这里,心里似乎明白老太太的用意了,便显得有点不高兴,说:“当时您怎么不告诉我呢,现在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来我这里买化妆品的顾客那么多,如果要是都说算错了,回头再来找我,我这生意可就没法做了……”很显然,营业员不想承认算错的30元。

对于营业员并不友好的语言,老太太并没有生气,解释道:“当时我也没有在意,回家时整理钱包时,才发现的。”

“刚才我已经说了,时间过了这么长了,怎么能说得清楚呢。”营业员的口气显得有些不耐烦,“要是当时我给您算错了,您当场提出来,我可以重新给您算,再补给您,现在真的说不清了。”

老太太又问:“真的不行了吗?”

营业员用肯定的口吻说:“不行了。就算您去找我们的领导,也不行。”

老太太听营业员这么一说,用平静的口吻回答道:“既然你这么说,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你多找给我的30元装进口袋了。”

营业员一听,马上急了,说:“您在说什么?我刚才多找给您30元钱?您是来退钱的?”营业员马上赔着笑脸继续说:“阿姨,刚才我的态度不好,请您原谅!”

故事中的命题是“算错了30元钱”,语言描述时营业员理解出现错误。这里“算错了30元钱”这个语句有两种解释,可以表示“营业员多找给顾客30元钱”,也可以理解为“营业员少找给顾客30元钱”。老太太表达的意思是,“营业员多找了30元钱”,而营业员却认为“自己多收了老太太30元钱”,于是,便出现上面的对话场景,这就是语言的幽默艺术。

2.不同的语句也可以表示同一命题

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进行表达,它的好处是,可以使表达者的观点或生动活泼或变化多端。使用不同的语句来阐述同一个命题,还可以用委婉的语句进行表达。

法官布鲁尔和将军迪雷克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位好友多日未见,一天晚上,布鲁尔邀迪雷克到家中做客,迪雷克欣然赴约。饭后,时间尚早,两人在客厅内边喝咖啡边聊天。布鲁尔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想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然而命运却安排他从事法官这一职业,尽管如此,布鲁尔依然对军事非常痴迷,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国际军事发展动态。二人聊着聊着,布鲁尔的脑子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想知道自己好友所掌握的军事机密,于是便问道:“军队进入信息化时代,陆军信息化作战方案和作战策略是什么样子的呢?”

听到好友的问话,将军面露难色。对于一位职业军人来说,作战机密是绝对不允许泄露的。不回答呢,好友的面子有些过不去;回答呢,违背军人的天职。左右为难之际,好友突然脑中灵光一现,有办法解决好友的问题了。于是,他说:“我们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兄弟,你能保守这个秘密吗?”

布鲁尔一听,马上严肃起来,并信誓旦旦地说:“你放心,我绝对保守秘密,不告诉任何人。”

将军听完,说:“我为你能够保守秘密而感到高兴,真是我的好兄弟,我也能够保守秘密。”

说完,两个人相互对视一下,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