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下一场战争争夺的不是石油(石油引发的战争已经不止一次),而是水。虽然不会爆发太大规模的战争,但是为了争夺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已经爆发过小规模冲突了,比如苏丹和乍得爆发的达尔富尔冲突,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也在边境靠近奥莫河谷的地方发生了交火。一些大型水电工程也可能挑起冲突,虽然水电工程可以生产清洁的能源,却剥夺了下游人民的水资源。由此引发的地区局势紧张时有发生,缅甸密松伊洛瓦底江上数十亿的大坝项目被叫停,印度支那地区,湄公河上的大坝建设项目也被叫停。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一方面,供水问题需要战略性的规划,另一方面,必须通过跨国协议提前进行调控。
绝大多数人都向往长期、显著的经济增长,半个世纪之后,世界生产总值很可能会是如今的四倍。到那时候还会有足够的原材料、能源、粮食吗?如果那时候地球上的人口又多了二十亿,人类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吗?毕竟,新增的人口数量和两百年前地球人口的总量差不多。
半个世纪前,要人类创造85万亿的收入简直是天方夜谭,如今我们却可以享受达成这一宏伟目标带来的满足感(当然,有些人能享受,而有些人却没有享受,因为他们总觉得收入还不够高)。半个世纪前之所以不能实现,是因为那时候的技术无法满足生产活动对原材料需求,当时就算能创造这么大的价值,对环境的破坏也会比现在严重得多。缓解生产和消费带来的能源和原料供给紧张的状况,是现代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避免被难以逾越的障碍困住,我们必须在能源和原材料技术方面迅速取得进展。
众所周知,在世纪之交,原材料供给紧张的状况尤为突出。如果全球人均产值能达到北美的水平,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将会是地球上所有可用资源的三倍。2000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近40,000美元,世界人口刚超过60亿。如果所有人对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都和美国人相似,大家在生产过程中就需要等量的原材料数额。地球上的资源只是所需全部资源的三分之一,我们还有三分之二的缺口,或者再多两个地球的资源才够。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那时候的全球生产总值应该是240万亿美元。如果十年前由于财务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我们无法达到这样的产值,那么再过几十年,我们能创造出这么高的产值吗?如果未来全球产值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在一定的前提下这种构想是有可能实现的,到2053年全球生产总值会达到240万亿美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缓解原材料供给的状况呢?
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我们无法创造出这么高的产值。我们需要依靠资源节约型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精简机构、培养可持续的使用自然资源习惯,来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和原材料,还要竭尽所能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范围。否则的话,我们倒是无须担心自己被垃圾埋葬,因为在垃圾覆盖地球之前,资源就会耗尽,垃圾都无从而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经济必须进一步放缓。
将来有可能发现新的资源,而且这种假设并不是空想。其实人类一直在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只是和大家预想的不同的是,新能源大部分情况并不是进步带来的,而是可利用的资源其实比我们正在使用的资源多。非洲大陆总共有55个国家,其中50个国家在进行石油开采和相关科研项目。从北极到东南亚,再到南美,很多地方都发现了资源储备。此外,很多以前难以提炼的石油和天然气,也因为技术的进步变成了可能。其他原材料和能源一样,能利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那么,这就是解决资源危机的途径吗?将来供给真的能供上需求,我们的恐慌是多余的吗?
确实没必要恐慌,但是精打细算是必须的。不管怎么说,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备是有限的。即使地质勘探能探测到更多的矿藏,但是这并不代表地球上的资源增加了,只是被我们发现得变多了而已。即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探测到的原材料储备量会越来越大,可供使用的新资源也会增加,但是肯定不可能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不可再生的资源,将来肯定会有开采量下降的一天。
以最重要的原材料石油为例,石油和另外两种矿物燃料天然气和煤炭,占世界能源供应的87%。运输、供暖和电力生产都需要能源,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这些能源一直最廉价的。核能只占世界能源供应的5%,2011年日本海啸引发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之后,大家对开发核能的热情急剧下降。剩下的8%,是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水、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其实占比非常低。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再过五十年,矿物燃料仍然是人类使用最多的能源。
如果石油供应不规律,如今的经济根本无法正常运行。石油消耗量正在不断上升。在过去的三十年,由于自主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导致全球的石油消耗量急剧上升。直到前几年,这种趋势才逐渐放缓,由于世界经济衰退,2009年的石油消耗量甚至有所下降。自1983年以来,每天的石油产量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已经从当时的5600万桶增加到了现在的9000万桶(每桶为42美制加仑,或约等于159升)。石油消耗的增速其实比产出增速慢得多。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缓解了能源供给紧张的状况。据估计,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用于生产创收的能源消耗已经下降了10%。将来下降的比例会更大。
石油会被我们耗尽吗?这种担忧时常会涌上我们的心头。有些人预测,我们马上就会走到供给持续低于需求的转折点,这种言论是否准确呢?不用说,这两种观点,一定有一个是正确的,但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因为还有很多观点可供我们选择。当然,那些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观点就不包括在内了,因为在几年前或十几年前,很多人都认为到此时我们的石油应该已经耗尽了。其中部分“专家”其实并不是真的估计错误,而是刻意夸大其词,提出这种灾难性的预测是为了推动市场价格上涨,这种言论背后都是有组织支撑的,这些组织得利,石油买家和消费者只能吃亏。但是,很明显石油终将枯竭,石油的价格一定会上涨,而且从过去到现在已经上涨不少了。
关于未来的预测出现了分歧。原因有很多。道达尔公司是全球四大石油公司之一,该公司高层表示,过不了几年,石油就会供不应求,但是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可以推迟出现这种状况的时间。当然,过不了几年肯定是夸张了,他是想通过这种说法要各方加大投资继续发展石油行业,尤其是多给他自己的项目拨点款。根据不同分析师的预测,石油供不应求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有可能是十年后,也可能是二十年或三十年之后。
为大型石油企业效力的人,常常会表示,用不了多长时间石油供应就会出现缺口,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抬高自己所售商品的价格。奇怪的是,可再生资源行业本应是石油业的竞争对手,竟然也赞同这种观点,他们当然不会是为了提高石油价格,主要是为了让公共财政为替代能源的研发多拨些资金。美国、中国和欧盟都不例外。那么,谁会表示相反的意见,认为资源短时间内部会耗尽呢?主要是政治家,为了稳定公众的情绪,会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资源是充足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此事态度非常乐观的专家,尤其是那些不加批判地相信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力量会解决所有问题的人。
我们已经知道,预测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问题上,我们设定了两个假设前提,一是人类会发现新能源,并且新能源可以为人类所用,二是人类对资源的消耗量会发生变化。对于第一个假设,技术和政治方面都不能有障碍,资源储备要可以被开采、使用才行。我们都觉得地球上还存在一定量的资源储备,只是不知道储量多少。我们甚至知道某些地方一定有,却无法获得,因为开采技术还有待提高。还有一种情况是,从技术角度来讲,可以提取,但是以目前的石油价格无利可图。有些地方虽然有储备,但是贸然开采可能引发巨大的环境灾难,因此只能有限度地进行开采。阿拉伯半岛石油储量丰富,开采成本低廉,但是我们购买中东石油时价格并不低,主要是该地区政治风险太大,将来这一地区的石油价格还会上涨,甚至会高到离谱。因此,在对石油产量进行预测的同时,也要对石油价格做出一些假设。价格取决于很多因素,因此我们要设定一些限制条件。
对于第二个假设,大家一致认同:生产所需能源供给紧张的情况会有所缓解。换句话说,单位产量所需的石油或其他能源会越来越少。因此,每创造出一万亿世界生产总值,就需要消耗数十亿桶石油,将来再创造等量的产值,消耗的石油量会越来越少。那么到底能少多少呢?没有定数,只能视情况而定。技术进步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只是具体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我们还不得而知。在给出假设的时候,很多因素只能靠猜测,猜错的情况在所难免。
有时,我们提出的假设和政策法规的目标是相同的。有些自主市场完全没有政府干预,有些市场国家会出手干预。自主市场导致美国常见的一种警车被全面淘汰了,想看这种车型只能去古巴,因为古巴的时间就像是停滞的。这种老式警车的原装发动机每百公里耗油30升。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要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到2025年主干线每公里耗油4.3升的目标(也就是说每美制加仑平均要走54.5英里),制造商们还有十多年的时间可以改进自己的产品。因此,为了保证公共利益,政府会出台措施刺激技术进步,进而强制市场做出调整。
如果石油耗尽,我们还有页岩气可用,但是开采页岩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没关系,我们还有煤炭,以目前探明的煤炭储备,足以维持数百年的消耗。但是,煤炭燃烧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污染大气,与石油和天然气相比,对环境的造成的破坏更严重,因此人们还是倾向于使用其他能源材料替代煤炭。世界上很多地区的煤炭储备都很丰富,比如中国、澳大利亚、波兰、南非,也包括美国,因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的重要地位还无法被取代。以现在的技术,我们已经可以制取煤基合成油,每桶合成油的成本是70美元。这项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不严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同时使用两种能源材料。这样一来,人们对原油的需求就会降低,对煤炭的需求就会增加。石油价格会不断上涨的预测,也会因此无法继续发挥煽动作用。如果石油价格长期居高不下,我们就会用合成油部分替代天然石油。
假设越多,不确定性就会增加。变量越多,可能出现的结果就越多。大家预测所谓的“能量峰值”应该是个范围,指的是传统能源储量的最大量,尤其是石油,到达峰值之后,能源储备只会降低不会再增加。部分极端的预测认为,“能量峰值”出现的时间范围是2015年(荒谬)到22世纪(可能)。到目前为止,地球上只有部分地区达到了“能量峰值”。例如,得克萨斯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石油工业出现了极大的繁荣,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储量开始减少。部分储备已经耗尽。得克萨斯的石油业者可以到美国各地甚至海外继续开采石油,先去海岸,海岸开采光了,还可以去深海,但是人类把地球资源耗尽,还能去哪呢?
将来,能量峰值一定会出现,除非探测到的可用储备持续增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紧张状况大幅减缓,也就是能源产出持续增加,能源消耗持续下降。但是这种假设完全不现实。这一领域的权威和专家还是提出了建议方案。
在第一份关于这个问题的报告《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发表四十年之后,作者之一乔根·兰德斯再次对世界经济的变化做出了全面的预测,这次的预测还是以四十年为期。他对生产和生产耗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推测,还对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假设。他认为,从2040年开始,全球的能源消耗量会下降。这种观点过于乐观。不可否认,也有人认同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非物质服务带来的收入比重越来越高,这些行业对能源的消耗是非常低的。经济正在向轻型经济转型,原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创造的价值越来越低。不过,这并不足以使能源消耗的绝对数量在短短三十年之后就开始下降。个案当然会不断出现。但是整体状况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巨变,不过,总有一天还是会发生的。
我们已经注意到,北美、日本和欧洲这三大能源消耗主体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实在是太慢了。到2020年还有六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欧盟在2007年春季制定的“20-20-20”目标,看来是难以实现了。这个计划包括三个目标:
(1)与1990年相比,削减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达到20%(2005年为8.5%左右,2010年为12.4%);
(3)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改善技术和组织结构,减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居民日常中,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