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国家表示,自愿把第一个目标中的20%提升到30%,前提是其他国家也要保证降低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行,遗憾的是,事情并没有照预期的发展。
我们也知道,中国无法使单位收入的能源消耗量降低至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承诺的水平。当时的计划是,与2005年相比,2020年单位收入的能源消耗要减少40%。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尤其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围大大提高,但是离当初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七年时间肯定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
综合考虑所有重要因素,预计最年轻的一代会经历那个独一无二的苦闷时刻,从那一天开始,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有减无增。在可预见的未来,使用来自外太空的能源对于我们来讲并不现实,虽然人类已经可以利用太阳能,而且太阳能可以说是无限的,但是除非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否则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影响。大概七十年后,人类探测到的能源储备会达到峰值,之后只会下降。到那时,能源供应及价格波动会引发很多问题。
将来,我们可以寄希望于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缓解世界经济所需的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然而,很多其他的原材料供应的问题是无法通过这种途径得到解决的。一些金属矿藏可以消耗的时间比化石燃料还要短。某些稀土金属很快就会到达峰值,不只是最年轻的一代会经历峰值出现的那一天,稍长一辈的人也能看到。最近稀土金属供应已经发生了严重的短缺,使得一些行业的持续扩张遇到了瓶颈。如果没有稀土金属,移动电话和高科技电视行业就无法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过程中稀土金属是无可替代的;在磁悬浮高速列车和无痛牙科服务中,也离不开稀土金属。
说来也奇怪,中国供应的稀土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7%。这样的现实一定会带来经济方面的影响,比如中国可以控制稀土金属的价格。据估计,中国稀土储量占全世界总量的35%左右。其他地区的稀土资源也会被开发利用,新矿投产需要10~12年的时间。在接下来的十年,我们会不断听到石油价格上涨,但是那些我们并不了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金属价格下降的消息,当初铜和铁也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价格会下跌的金属包括钆(用于生产平板电视屏幕)、钷(用于生产核电池)、铒(用于生产激光器)。
一些人会自我安慰地认为,地球上的原材料虽然不可能是无限的,但是北极海床下面也许蕴藏着巨大的储备。据美国地质勘探局估计,北极地区蕴藏的天然气占全球的30%左右,石油占13%。此外,那里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铁矿石、铀、金、铜、稀土金属和各种宝石。这是美国做出的评估,但是大部分矿藏都在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地区。北极附近的丰富资源大部分(据中国估计是88%,丹麦估计是95%)储藏在一条200英里长的专属经济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划分)内,这片区域北至北极圈,横跨以俄罗斯为主的五个国家。
未来在对这些矿藏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一定会牵扯到非常复杂的谈判过程,因为目前的跨国协议无法适应新的现实。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北极附近的国家会控制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利益,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丹麦属地格陵兰岛这五个国家和这一地区的另外三个国家芬兰、瑞典和冰岛达成一致共同组建了北极理事会。除了上述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也准备开采北极地区的矿藏。
中国在北极相关项目的科研经费比美国还多,这一结果虽然在意料之内,还是会让人赞叹不已。中国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好管闲事,而是为了获取北极矿藏的必要信息,以便能抓住机会进行开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科研项目几乎完全是由政府出资的。这正好说明,民间资本的关注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有些滞后。只有确保能够在特定的期限内取得理想的投资回报时,民营资本才会出手,北极的勘探项目当然不属于这个领域,不光是北极勘探,未来如何能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也是大部分私营企业不曾考虑过的问题。公司都是无利不起早,这也是市场局限的一种表现,这一领域的投资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作用,只有国家才会对此感兴趣。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和北极科考有异曲同工之处,当时,私营部门和政府的兴趣点以及发现太空探索重要性的时间点也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在太空的问题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这次的北极科考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太空是无限的,但是北极以及地球上的一切都是有限的。由于中国的北极勘探是由政府主导的,从长期的战略角度来看,中方一定能长期获益,美国在北极的勘探工作主要是私营部门主导的,因此可能会比中国稍逊一筹。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完全利用北极的丰富矿藏,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限制,但是所有障碍都会被一点一点克服,由于其他原因难以开采的矿藏,总有一天也会为人类所用。技术进步可以轻易解决曾经无论如何都难以攻克的问题,这一次,技术进步也要在水下勘探的问题上大显身手。如果北极冰川融化,无须新的生产技术,人类就能更好地利用北极的资源,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人类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大量排放有害的二氧化碳,这样做居然有助于获得之前难以开采的能源矿藏。真是讽刺!我们现在燃烧的石油和煤炭越多,北极冰川融化的就越多,北极冰川融化的越多,我们可以开采的矿藏就越多。但是,不可能永远这样发展下去。
北极冰川融化还会带来一个好处,如可以从欧亚大陆沿北海海路以及从美国沿西北通道向北航行,必将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2012年,虽然只有50艘船通过那条航线,但也算是个良好的开端。从上海到鹿特丹的海路,比通过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到鹿特丹的海路近6000公里,或三个星期,如果能够穿过北极节省的路程会更多。当然,在北海海路投入商业运行之前,上海和鹿特丹可能就已经因为北极冰川的融化沉入海底了。
只看到交通的便利就欣喜若狂实在是短视。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会引发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这是除资源短缺之外,人类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我们将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会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
将来,人类可能会走向灭绝,但是就目前而言,在下一个世纪或未来的几千年出现这种状况的可能性很小。我们会做很多蠢事,但还不至于傻到去大规模地剥夺我们自己的栖息地。话虽如此,并不表示我们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我们要担心的事情还有很多。将来如果出现一次经济大灾难,产量急剧下降,由于食物供给不足人口也急剧下降,建筑原料和生产材料短缺的困境很可能因此克服,虽然损失惨重,人类好歹可以延续。但是,如果气候出现严重的异常变化,人类可能因此彻底灭绝。大家都觉得不管是一百年还是一千年,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这只是大家的感觉,理智和科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继续现在的趋势,过不了几百年,灭顶之灾就会降临。
环境的其他变化也令人深感不安,有些状况甚至会带来恐慌,比如非洲的沙漠化和亚洲的乱砍滥伐。环境的破坏不只是让我们看得见的大自然变得破败不堪,澳大利亚海岸的大堡礁存活的珊瑚虫已经从1980年的28%减少到现在的13.8%,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堡礁大部分都是珊瑚虫的尸体。我的学生们去那里潜水看到的东西已经和我当初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了。问题还不止如此,据生物学家估计,动植物物种目前的灭绝速度和历史相比至少快了1000倍。生存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虽然生活状况和以前大不相同,但是以目前来看活下来似乎没什么问题,只是我们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令人神往的美丽大自然,到处出现难以挽回的物种灭亡,如果环境退化导致气候进一步恶化,接下来灭亡的就不只是珊瑚虫,而是人类了。北极冰川融化是环境灾难的不祥预兆,虽然环境未必会真的恶化到恐怖的地步,但是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如今,夏季冰盖面积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25%~30%。那时候,夏季的北极冰盖占全球总面积的2%左右,现在只有1%。保护地球反射太阳光的臭氧层如今变得越来越稀薄。
不仅北极冰川开始融化,英国在南极的伯德研究站通过综合测算发现,1958—2010年,南极温度升高了2.4℃。如果这一情况属实,说明大规模的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了南极。南极冰川如果融化,全世界的海平面都会因此上升,那么南极将会成为一个特大范围气候变暖的区域。因此,南极冰的融化会使地球海平面上升,一方面是水温上涨使水底冰层开始融化,另一方面紫外线的照射会使南极冰山从上开始融化,因此产生大量的游离冰川。如果全球继续变暖,北极冰层会彻底消失,南极冰盖也会大规模缩减。海平面一定会因此急剧上升(过去的二十年间上升了11毫米)。海平面进一步上升以及海水的脱盐作用,会改变洋流的方向和强度,进而影响地球的气候。脱盐程度的进一步增加可能会有助于海流强度和方向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确定了地球的气候。如果发生那样的生态灾难不仅会影响全球,甚至有可能毁灭人类文明。
现在的情况还不到危险至极的地步,但是确实一天比一天严重。在不间断的气候峰会(2012年年底召开的多哈峰会已经是联合国组织的第十八次气候峰会,会议针对如何减缓气候恶化的速度进行了讨论,遗憾的是并没有达成任何突破性的成果)上,世界各国共同制定和确立了未来战略目标,保证未来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不会超过2℃。遗憾的是,这一目标似乎难以达成,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燃烧50亿吨煤的排放量,比2000年高出了20%,比全球升温不超过2℃的排放限度高出了约14%。国际能源组织认为已经不太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