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1世纪政治经济学
9180700000041

第41章 贫穷和富有(3)

什么样的人属于贫困人口,什么样的人不属于贫困人口,这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主要是看我们采纳了哪种定义,哪项指标。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你是想在富裕的国家当个穷人,还是想在贫困的国家当个富人?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主要是看回答问题的人怎么理解穷国的富人和富国的穷人的生活状态。在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物质极其匮乏的时候,有人开玩笑说宁可用华沙带两个卧室的公寓换取纽约的一个睡袋。当然了,他并没有这么做,就算他真这么做了,他当初想的肯定是能在短时间内能摆脱睡袋,搬到和华沙差不多的带两个卧室的曼哈顿公寓里去。如果他的构想实现了,他相当于从东欧的中产阶级,变成了北美的中下层阶级,但是如果事情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那样发展,他可能会变得穷困潦倒,整天在地铁里混,因为那里稍微暖和一点,在这个大都市里,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都会睡在那里。曼哈顿的街头看起来真的很可怕,即使大家都不说,但是去过的人都能感受到。找个纽约的流浪汉问问,他也会说,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以及社会排斥问题比以前更严重。十多年间,流浪汉的人数增加了61%,目前已经达到了50,000人,真的是相当惊人的数字。

在富裕的美国,有1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之所以用美国参考而不是其他国家,因为如果是委内瑞拉或者白俄罗斯等国,贫困人口比例肯定更高)。总共有4,700万人,和西班牙的人口总数差不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属于贫困人口,贫困人群的“收入无法满足维持健康生活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所得无法提供保持健康必须的食物、住所和衣着。”收入水平是政府中负责人口统计的机构,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参考每年的基本生活标准和通货膨胀率,经过严谨的计算得出的。其他国家的计算方法也大同小异。

美国有21.9%的贫困儿童,65岁以上的贫困人口较少,有8.7%。原因是,贫困对孩子多的大家庭的影响最严重,对于那些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商业活动积累了一定财富的人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也就是说年纪大的人在经济全盛时期已经积累了一定财富,现在他们只须用自己的积蓄维持一定水平的生活就可以了。美国四口之家人均月收入不足480美元,五口之家人均月收入不足500美元,一口之家人均月收入不足960美元的,就属于贫困群体。八口之家(美国确实存在这种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400美元的话,生活就很难维持。

波兰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有16.7%也就是1/6的贫困人口,1/6!这可不是个小数字。看看你的周围,你的邻居,你的同学,你的同事,街上的路人、公园、商店里的人,你能看得出谁是这1/6里面的人吗?如果你看不出来,可能因为你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但是在其他地方一定有大批贫困人口聚集,这些人甚至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也有可能你与那些人擦身而过,却没有注意。或者是我们在有意地忽视这些人的存在。

刚果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者说极度赤贫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这里的人均寿命只有56岁。成年女性,平均会生育超过5个孩子,13个孩子中就会有一个活不过婴儿期,侥幸活下来的孩子中,会读写的女孩只有57%,男孩有77%。将来,这里的人民一定会竭尽全力摆脱这种生活。在全世界还有很多类似的地区。在那些地区会看到很多震人心魄的惨状。

这些统计数据有可比性吗?刚果70%的贫困人口与美国的15%,这种数字的对比有意义吗?应该拿波兰的贫困人口比例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得出结论的时候必须注意,所有的评估和战略决策都要以发展政策为基础。得出的答案取决于你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金钱的匮乏而言,刚果每天0.5美元的状况可能和波兰每天30兹罗提差不多,如果我们开展示威游行,罢工或其他形式的反抗,波兰人月收入1000兹罗提可能和美国人月收入1000美元的水平相当。贫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波兰的中央统计局同时参考了多个贫困标准。认定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属于赤贫人口,赤贫群体商品和服务的必要消费必须得到及时的保障。生活最低标准是由劳动与社会研究所计算得出的。基于这个统计,统计局估计,约有6.7%的家庭生活在赤贫状态。人口很庞大。而且通常是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一口之家占比2%,四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占比24%。最后要强调的是,收入水平低、失业率高的地区,贫困人口数量更多。

大规模的贫困人口会对国家的社会结构形成严重的威胁。好在目前还没那么糟糕,在制定最低生活标准的时候还是比较宽松的。如果按照定义来看,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根本没办法生存,我指的不是最低工资标准。但是,虽然政府制定了很多保障政策,生活水平低下的人还是很难走上生活的正轨,孩子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很难有机会翻身。所谓的解放,不是单指解放一个整体社会,也要解放每一个具体的社会成员。话说回来,想要彻底解放,就要发展经济。

贫困线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指标,可以显示支出和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人占全社会的百分比。难怪波兰的贫困人口比例这么高,根据这种计算方式,高达16.7%。准确来讲这个标准侧重的是家庭平均开支而不是收入。相关规定的目的是,要调整用于支出的可支配净收入(有些人会将收入存起来一部分,但是只要用于家庭开销的金额低于一定值,也算作相对贫困人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富裕,你就会觉得自己穷。虽然这种主观的自我比较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意义上的个人收入水平不及平均收入水平一半的情况,并不能作为相对贫困的标准。很多国家半数人口收入上万,但是如果说月收入5,000美元的列支敦士登和月收入3,500美元的卢森堡居民算是贫困人口,似乎也很荒谬。好吧,考虑到相对的贫困概念,他们确实也算是穷人。

关于贫困人口的最低收入标准,贫困人口收入与平均收入比应该是多少,一直存在很大争议。50%是最容易想到的数字,除以2就可以了,谁都能算得出来。但是,考虑到贫困人口的数量,这个比值明显偏高,很难实现。各国政府普遍急切地想要降低贫困指数。只要把贫困人口的基本消费水平调整到平均消费水平的40%,贫困人口的数量就会减少很多。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贫困人口数量,与政策无关,只是耍了点障眼法。就像奉行新自由主义的玛格丽特·撒切尔执政时期的英国,失业率的定义调整了12次,在调整定义的过程中,失业率下降了11次,另一次是持平的。有意思的是,中国最近也调整了贫困的相关定义,标准大幅提升到了2,300元,约合365美元,相当于每天一美元,购买力平价推算的话相当于600美元。结果贫困人口上升到了1亿2800万,虽然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部分人的实际收入也在逐步增加。

不管怎样,那里都是全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糟糕的是,最近那里的贫困人口数量还在增加,虽然经济在持续增长。据千年研究项目推算,全世界每天维持生活花费的金钱低于1.25美元的人口超过10亿,联合国以此作为贫困的标准,并以此为参照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千年发展目标计划,到2015年贫困人口数量应该降低至1990年的一半,也就是说,贫困人口数量要从18亿多减少到9亿2000万。但是,此时有27亿人也就是全球总人口的38%,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每天的生活标准低于2.5美元。基本上就是活一天算一天。每天有15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贫困导致的饥荒和疾病引发的。

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营养不良,忍饥挨饿的人更多。这些人中既不包括你,也不包括我。那么一定有些地方挨饿人口的比例超过平均值,就是那些贫困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算,近几年全球有9亿人在忍饥挨饿,和贫困人口的数量相当。营养不良的人中大部分由这些人组成。由于贫困国家都集中在亚洲、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所以这些地区填不饱肚子的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多。98%的挨饿人口集中在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应该称之为欠发达国家。

由于很难统计,实际上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填不饱肚子,很多国家的数据都很粗糙。而且,由于政治原因,有时候这些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原因是有些国家或国际组织想要鼓吹自己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做出的贡献。世界粮农组织在2012年秋天对之前的评估方法做出了调整,也许更准确了,但只是也许。结果,2009年评估的贫困人口数量是10亿,在评估方法调整之后,下降到了8.7亿,即便如此,贫困人口还是占到了人口总数量的1/8。1990年长期挨饿人口数量是9.8亿,这样一来就下降了11%。单看非洲,长期挨饿的人口数量就从1.75亿增长到了2.39亿。即便如此,现实情况也和千年发展目标中预想的相差很远,千年发展目标中计划到2015年营养不良的人口数量与1990年相比要减少50%。肯定无法实现。

今天一天就有18,000名儿童死于营养不良引发的饥饿和营养不良,这些孩子还都不满五岁。明天还会有这么多孩子离开人世。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其实全世界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维系整个人类的生存。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120亿人,如果地球上真有120亿人,人口密度会非常高,这种情况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现在,我们最该担心的应该是全世界那10亿吃不饱的人。目前,虽然人口数量疯长了70%,全球的人均农业产量比30年前提高了17%(按照卡路里换算),如果分配得当,每个人都能满足每天2700卡路里的摄入量,远高于人体所需的2300卡路里,不幸的是,没有土地生产自己所需的粮食,或者是无钱购买的人口,还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7之多。

我们应该通过哪些制度性的解决方案和经济政策手段,促进现状往积极的方向调整?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降低收入差距,缓解长期的收入短缺,消除饥饿人口,为了给这些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向,我们必须先了解贫困的分布情况。根据这些知识,制定合理的政策,彻底消除贫困和贫困带来的不良影响。

如果简单地说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非洲和亚洲,或者说大家庭贫困人口的比例更高,这样描绘太过笼统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复杂。想要找到限制贫困地区扩大的方法,就要先找到贫困群体的位置。给每个贫困群体或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援助,根本不现实。只有系统性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我们根据贫困人口的数量绘制一张新的世界地图,非洲和亚洲一些地区会变成这种意义上的大国;欧洲,尤其是西欧,以及北美地区,则会变成这种意义上的小国。我们还会发现,各个国家自己绘制的地图轮廓都不一样,因为大家对贫困程度的判断参考了不同的标准。

在比较经济学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应该区别对待,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最贫困阶段、经济中度发展阶段、富裕国家。前两个阶段的国家比较脆弱,发展过程中很可能遇到困难,甚至崩塌。这两个阶段的国家可以进一步分为“受冲突影响的脆弱国家以及脆弱和衰败的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以及按购买力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都属于这个范畴。巴西和罗马尼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差不多是这个水平。同样是对抗贫困,问题也有轻有重,乌干达或缅甸的收入水平比这些国家低十倍,利比里亚和索马里比这些国家低20倍。

顺便说几句,其实到底哪些国家算是“受冲突影响的脆弱国家以及脆弱和衰败的中等收入国家”,也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前段时间,当局派人威胁加勒斯特(罗马尼亚首都)附近的罗马(非意大利罗马)棚户区居民。如果是津巴布韦当局派人威胁哈拉雷(津巴布韦首都)的麦拜尔市场的棚户区居民,大家可能还不觉得这么震惊。警察出动不是为了保护要求民主的抗议者和公民自由,而是镇压,我说的不是发生在叙利亚或也门的事,滥用警察特权的是西班牙和希腊政府。向民众射击橡皮子弹、仍催泪瓦斯的不是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或萨那(也门首都)的警察,而是马德里和雅典警察。即使没有催泪瓦力,看到这种画面你也会想哭,谁也想不到欧盟国家居然会走到这步,混乱的局势直到最近才恢复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