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1世纪政治经济学
9180700000058

第58章 新实用主义和中庸经济学(1)

如果经济实践和坚守的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我们要如何调节呢?在经济活动中,是否能够做到既务实又坚守原则呢?值得为此花费精力吗?我要说,务实和坚守原则可以同时兼具,而且值得坚守。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是和平的,能够有秩序地和谐发展,我想这确实是大家共同渴望的目标,我们就要在经济再生产过程中注入新的价值观。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时刻谨记实用主义,因为实用主义是开展理性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我们需要一种能照顾多元文化的实用主义,因为这种具有包容性的价值体系能促进全球化、提高社会凝聚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目标明确,并指导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两种理念都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存在三个相互呼应的重要部分。这三个重要部分是指:

(1) 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商品和资本市场、投资、金融,以及劳工问题有关。

(2) 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被社会认可的公平收入分配以及各个群体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适当参与有关。

(3) 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维持适当经济活动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关。

因此,我们无须为了短期的经济或战略目标牺牲重要的原则。我们要用这些原则指导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才是决定未来政治经济发展路径的规则。

国民收入对长期经济增长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公平公正的分配是刺激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这一结论是经过长期的对比研究得出的,铁证如山。那些收入差距不大的国家,经济增长持续的时间更长久。此外,国民收入对动态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还要大。这段材料揭示了未来应该强调什么样的发展政策。

实现可持续性的收入分配,意味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二者同等重要,并且能同时实现。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以此为基础的经济政策没能理解其中的关系,这正是引发毁灭性经济危机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无法引领人民步向光明未来的症结所在。现在应该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

不要轻视新自由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之间的对抗,但是二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认识到这一点会对将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代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冲突碰撞后的结果决定了未来的经济形态。在这片战场中,新自由主义想通过自己的长处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国家资本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抱持着仇视的态度,将要与社会和经济进步理念展开殊死搏斗。普罗大众都能从这种冲突中获益,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和他们雇佣的那些政治、媒体、“科学”领域的高收入说客能从中受益。很多排他性较强的社会尚未形成固定的经济体系,这些就是所谓的“边缘”国家,它们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聚拢了无数财富的“精英”国家,利润空间却越来越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许多年来,经济政策主要是在应对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高度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在实施政策时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增加税收(主要来自相对富裕的人群),而不是削减预算方面(主要用于解决不太富裕阶层的问题)。

我必须要补充一点,增加财政收入并不等同于提高税收。彻底放弃应该免除的税收,同时增加有效税收,也能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标。采取这种政策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调整收入结构,缩小收入差距,能限制引发危机的诱因,从而对彻底消灭危机起到积极作用。这种政策能帮助自主经济体实现收入再分配,缩短收入不平等人群之间的差距,对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国民收入大幅增加能提高社会满意度。与提高收入相比,平均分配更能提高社会满意度。这也是制定经济政策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其实不止是政策制定,对于教育体制也有警示意义。人民如果对制定的政策表示理解,就愿意接受政策的指引。与此同时,民粹主义压倒实用主义也潜藏着风险。因为保证产出增长并非难事,所谓的社会满意度很容易被人为操控。

基尼系数数值较低说明社会满意度较高,提高国民生长总值的增长比例则无法提高社会满意度。未来的经济政策会根据这一客观事实采取一连串的动作。得出这一结论并不困难,因为:一方面,产出水平和消费水平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收入不均的状况比以往更加严重。换句话说,降低收入差距才是当务之急。贫穷国家的经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会保持增长,借此提高社会满意度。但是富裕国家则不同,最重要的是制定正确的政策导向调整收入比例。虽然同属富裕国家,但是高度不平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不在此列。

我们应该果断采取有力措施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尤其是由不健康的分配制度导致的。这种不平等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对社会资本造成负面影响。社会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如果各个专家之间、各个组织群体之间失去了相互信任,如果人民不再信任政府,政府也不再信任自己的人民,如果企业家之间无法相互信任,社会资本无法增长,只会被不断蚕食。经济活动和家庭之间是存在一定相似之处的:即便有足够的钱财,但是如果成员之间互不信任,事情也无法顺利展开。

我们来说说资本积累如何?资本积累无疑是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因素。积累的资本大部分用于投资现有的产业,并创造新的产业。降低民众的储蓄欲望,将资本用于资本复制,通过投资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确实更有利吗?其实不然。如果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就无须担心收入差异的问题了。但是抛开一些特殊情况不说,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在经济活动中,貌似收入结构单一的人群与投资相比更喜欢存款,这样的结论是得不到经验和理论支持的。通过研究奥地利、法国和北欧国家以及其他类似国家的资本积累过程会发现,主张公平的社会,储蓄的财富并不低于那些少数精英掌握大部分财富的国家。

通过对比“大政府”经济活动和“小政府”经济活动,得出的结论同样符合上述结论。之前的几十年(1960—1995),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参与程度很低,比例约占30%左右(因此,当时分配不均的状况十分严重),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投资的比例平均约占20.7%。在那些再分配水平较高的国家中,政府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股50%(收入分配相对而言比较均等),平均投资比例20.5%。二者之间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生成资本的能力,决定着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向,再加上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二者共同影响着现代经济状态的健康状况。这是新实用主义经济政策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的未来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人类的持续增长的需求得到满足,人们难以抗拒的诸多渴望得以实现,这种愿景无疑是美好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人的欲望能持续刺激经济发展,为了满足持续增长的需求,我们克服重重障碍,这种精神是扩大再生产或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这把利剑也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得到满足的人思想会变得迟钝、表现变差、形成恶习,产生对经济活动不利的因素。

不断增长的消费欲望中潜藏着很大的问题。巨大的危机并未解决,只是稍加缓解,拖后了爆发的时间而已。这种欲望是特定价值体系的产物。这些欲望很难终止,人类用几百年的时间打破了从前过于简单的再生产过程,产量、生产条件、消费都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跨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以前的人们只要保证现在的生活水平和一年前相当即可。现在的人们想要的更多。但是人们的满足感真的比以前更强吗?不管我们生产出多少东西,不管我们享受了多少,我们都很难觉得满足,因为我们想要的更多。人常说吃得越多,胃口越大,对经济发展的不断渴求,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出现了过度肥胖的问题,最终导致了社会陷入病态的发展困境。为了让人体机能保持健康,需要进行健康的饮食控制,经济活动也是如此。未来展开经济活动的时候要懂得节制。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满足感,但是依然赶不上人类需求的增长速度。结果,虽然经济在持续增长,但是人的需求与获得满足之间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从本质上来讲这是社会心理学范畴的问题,却会对经济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我曾经提出过一则阐释关于高需求与满足感匮乏的悖论。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首先要明确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人类一定会不断地追求更多的产出,在消费这些产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如果环境因此受到破坏,社会问题丛生,那么这些行为的意义何在?

目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是按照下面的逻辑发展的,人类自然形成占有和消耗各种商品的需求,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刺激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此同时,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在消费主义横行的年代,人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而且人类的需求水平永远凌驾于获得的满足感之上。二者之间难以平衡的紧张状态,变成了经济增长以及人类不安于现状的驱动力。如果需求增长的速度高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满足感的提升速度,个人以及社会整体就会被挫败感环绕。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放缓需求增长的速度。

从理论上来讲,貌似要求增加生产增长速率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其实我们已经知道,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而且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也是不应该提倡的。此外,目前再生产机制的本质是经济增长加速刺激消费欲望快速增长,又回到了刚才的问题上来,一切事物都在增加,问题必然也会越来越多。

从经济角度出发,不可能要求经济零增长;从社会角度出发,让消费与需求的问题自然发展也是毫无意义的空话。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且经济学从来就没把这个问题视作应该研究的范畴。对驱动有效需求的因素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只有拥有实际购买力的人群才能获得满足。如果你想要最新的iPad,这算是一种需求。如果打算购买,才能形成有效需求。如果你想要,但是没打算购买,狭义的经济活动研究对你这种人完全不感兴趣,但是当你有钱实施购买行为以后,你会立马变成经济活动研究的对象。

我们可以窄化消费途径,切断创造需求的资源,人为地让生产和销售达到平衡。但是人人都知道这种做法是不理性的,我们应该拓展思维寻找答案,我们应该鼓励人们接受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高的收入满足自己的高需求。现代经济活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朝着不断满足需求的方向前进。行为经济学和现在的社会导向经济思想研究的正是这个问题。

要想掌控现实中的经济发展方向,对人类需求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需求的本质和结构、优先次序及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大部分需要都会变成有效需求。很多个体经济销售人员以及实验经济学研究员会努力尝试辨别消费者的大部分需要,考虑这些需求是否是潜在的有效需求。虽然有些需求无法转化成实际的买卖行为(有时你走过商场的时候会“随便看看”,也就是所谓的橱窗购物,一边看一边梦想着哪一天有钱了再来买),但是说不准哪天你会真的走进商场掏出钱包。其实,有朝一日并非那么遥不可及,如果消费者收入增加,或者改变了自己的消费观念,都有可能发生真正的购买行为。因此,一些潜在需求会转变成真正的有效需求,你要做的是,事前全面考量会对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如果是新款智能手机,只要简单地交给市场即可。如果是卫生保健或者汽车产业,在展开预算和投资行为的时候,应该考虑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改变,我们会有新的需求,过程中也会不断得到满足。我们的认知也会产生变化。需求与满足之间的距离会一直存在,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我们会主动寻求更高的收入。今天无法获得的更多更好的事物,我们会为了将来能拥有而努力争取。因此未来的经济活动不会一成不变,会不断变换。因此,与其直接预测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明确告知大家应该怎么办,不如说一说事情会如何发展,有可能取决于哪些决定因素。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涉及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角度诸多领域。我们不可能禁止人类产生欲望,也不可能用命令引导人对某件具体事物产生欲望。只有乔治·奥威尔笔下才会出现那样的世界。话虽如此,也有例外,面对毒品、枪支或非法赌博之类的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消费品时,必须采取人为的控制措施。这些需求会损害公众利益,我们必须采取有组织的措施,防止其扩散。有些欲望是难以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