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3
9403100000005

第5章 心中天堂与人间地狱——太平天国运动(下)

一开始,西方人对于太平天国很感兴趣,甚至抱有一点好感。你想,假如今天你突然听说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人起兵造反,准备一路打到华盛顿,要在美国建立一个以孔子为偶像,人人都诵读《四书五经》的儒家王朝,你在瞠目结舌之余,肯定也会对它有一点好感。更何况太平天国控制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地区,对外国在华利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于是很多西方国家都想和太平天国取得联系,探探口风,把这个新政权先拉到自己这一边来,等将来天国推翻了清政府,自己国家的在华利益不就可以最大化了吗?

这些老外太天真了。我们说过,洪秀全并不是真的信仰基督教,他的主要思想还是来自于曾经读过的那些儒家书籍。因此不妨说,洪秀全的意识形态是“耶表儒里”,他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儒家的帝王。儒家瞧不起“夷狄”,洪秀全一样瞧不起外国人。在对外关系上,他其实就是翻版的清政府,他和清政府一样认为我堂堂中华乃天朝上国,外国人全都是低我一等的蛮夷。而且,他还不知道怕——他有妄想症呀!

所以西方人在洪秀全那里碰的钉子比在清廷碰到的还狠。洪秀全面对外国人采用的是居高临下的口气:恩准你们这些番邦来朝贡——我允许你们给我进贡,就这还是我“恩准”的咧!甚至太平天国将领还对外国人说,你们不是都信奉基督教吗,那我们的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所以他是“万国真主”,你们这些国家都必须服从他、帮助他。你说外国人能答应么?

退一步说,西方的政治家、商人都是见利忘义之辈,咱就不说他们了,你说西方的传教士会不会看在信仰相同的份上,对这些东方兄弟多一些好感?当然没有。在西方传教士看来,太平天国那一套上帝二儿子三嫂六妹夫之类的玩意,全是异端邪说。和外国传教士辩论教义时,杨秀清曾得意洋洋地质问外国人:你们知道上帝多高吗?肚子多大?长什么颜色的胡子?胡子多长?戴什么帽子?有几个孙子?几个孙女?耶稣原配是谁?生了几个儿子?几个女儿?都多大?外国人哪里想到这还带给上帝家查户口的啊,直接被问崩溃了。

因为信仰问题,太平天国同西方人的冲突远多于合作。太平军在攻占的城市里抓到外国教徒,都要求他们按照太平天国的仪式进行礼拜,如果外国教徒拒绝,就会受到苦役等惩罚。随着太平天国在外国人面前不断显出“天朝上国”的姿态,西方人意识到,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相比更不容易驯服。清政府已经和西方人签订了若干不平等条约,假如让太平天国推翻了清政府,就冲太平天国那意思,这些条约他们肯定不能继续履行。因此西方开始在这场战斗中偏向于清政府。

其中最有名的是由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自从清政府被迫向西方开放后,来到中国的西方人除了军人、商人和传教士外,还有很多没有正经工作,想到东方冒险,寻找机会发财的投机客。华尔就是这么一个人。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期,太平军逼近上海。前面说了,凡是太平天国占领的地方,都要收缴一切个人财产、禁止经商、捕杀社会的中上层。因此,听到太平军要来,上海的中国商人都非常恐慌。那时西方还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保持中立,华尔却看到了机会,他向上海的中国商人建议建立一支雇佣军保护自己。中国商人被他说服,出了一大笔钱,由华尔出面招募雇佣军。

那时的西方人普遍瞧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人胆小、懦弱、自私、没有纪律,不可能成为好士兵。一开始,华尔也不相信中国人善于打仗,他招募的都是外国人——水手、逃兵之类。结果这支军队战绩并不理想,最惨的时候被太平军击溃,丢下了火炮、炮舰和一列装满了补给的火车,华尔本人也身负重伤。英国海军司令还以华尔违反了西方的中立立场为由,把他逮捕囚禁起来。后来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的立场逐渐转为敌对,当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再次逼近上海的时候,英法联军决定放弃中立原则,协助清军抵挡太平天国。

华尔被放了出来,他改变原来策略,改成招募外国人当军官和教官,招募中国人当士兵,让这些中国人使用西式装备,接受西式方法训练。结果效果出奇的好,这些中国士兵的战斗力非常强,给了太平军重创。华尔在西方人中的名声并不好——前不久他还被英国海军司令逮捕来着。作为一个投机者,他既然受到清廷的高度赞扬,于是干脆放弃了美国国籍,变成清政府的臣民,穿起了清政府的服饰,还同中国富商的女儿结了婚。清政府简直如获至宝:那厢是花了无数钱财却屡战屡败的官军,这厢却有送上门来的洋人将领和洋枪部队。朝廷对华尔大加褒赏,封他为三品大员,又赏赐了大笔钱财,还把洋枪队改名为“常胜军”。

就在华尔如日中天,谋划更大战功的时候,他在一场战斗中被子弹击中毙命。华尔死后,常胜军由清政府和列强共同指挥。这时战争已经到了后期,清方负责管理常胜军的是李鸿章,李鸿章对常胜军既需要又忌惮,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人在经过西方军事训练后的强大战斗力。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李鸿章想办法遣散了常胜军,又把精锐士兵和武器装备吸收到自己的部队中,为将来训练新式军队打下基础。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除了内部互斗、政策失误、失去西方人支持等大问题外,太平天国的灭亡还有个次要原因:一些太平军领袖的个人品行令人难以恭维。太平天国规定所有成员不许有个人财产,必须把一切财物上交。看上去好像是个“天下为公”的公平社会,然而统治者自己的生活却十分奢靡。早在太平军刚起步的时候,刚刚打下第一个县城永安,洪秀全就迫不及待地住进了府衙,把府衙改造成门禁森严的“皇宫”,又招纳数十个女子为后妃。在南京立足后,洪秀全更是大兴土木,修建宏伟壮丽的天王府。建成后,他常年躲到天王府里闭门不出,沉浸在享乐生活里。据说他有88名嫔妃,宫女更是上千人。天国的其他上层官员如杨秀清等人的情况也是类似。

太平天国在南京城内实行绝对的财产控制,要求百姓把全部的财产上交,每月的饮食统一发放。这对于吃不上饭的百姓是一个好消息,然而发放物资的多寡和地位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官衔越高享受的物资越多,高级官员拥有的物资更是无可计数,而普通的百姓只有能勉强糊口的口粮。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里,女性一直是男人的附庸和财产。太平军对待女性的方式不太相同,一切家庭加入太平军后都要被拆开,按照性别被安排在不同的军营里,连夫妻都不能随便相会。在这种制度下,太平天国的女性不再受到家庭的管束,过上了以军营为单位的集体生活。

从表面上看,太平天国的女性地位似乎比男尊女卑的时代要高一些。然而太平天国如此安排的动机恐怕不是为了尊重女性,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榨取生产力。在天国的军营里,女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管理,有技艺的可以去缝纫织布,没有技术的必须参加挖土、伐木、运输等劳动。这些强体力劳动并非女性可以胜任,据清方的记载(当然免不了夸张和污蔑)“役使工作磨折以死者不可胜计”。天国甚至还直接驱使女性参加战争。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提高女性地位的途径之一就是允许女性参与和男性相同的工作。但是参加劳动应该以自愿为前提,像太平天国那样的强制劳役,性质就不同了。后期天国为了平息基层怨言,禁止婚配的规定有所松动。但是官员和平民存在等级差别,官员等级越高,拥有的女性数量就越多。平民只能拥有一个,而且谁和谁结婚是由官员指定的。古代中国女性的婚配听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当然是极大的不平等,但是好歹媒妁之言还要考虑一下“门当户对”,有的父母还能听取子女的意见。而在太平天国,完全变成了官府指定,这其实是女性地位的倒退。更不用说最高级别的权贵者不受制度的限制,可以随意搜捕女性。因为对妇女的需求量很大,太平军攻陷一地后常会掳掠女性,甚至在《百姓条例》里明文规定“所有少妇闺女俱备天王选用”,因此又带来了妇女大规模自杀,相关的记录很多,不再一一详述。

洪秀全骨子里是个传统儒生,他向往的是妻妾成群的帝王生活。他在太平天国的教育读本《幼学诗》中写道:“妻道在三从”“女道总宜贞,男人近不应”,“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讲的还是儒家的那套三从四德。对于后宫妻妾,洪秀全无比专横,动辄打骂。他为后宫女子编写了“十该打”的规定,所禁止的并非偷盗、欺骗之类的大错,而是些什么“起眼看丈夫”“问王不虔诚”“躁气不纯静”“讲话极大声”“有唤不应声”“面情不喜欢”“眼左望右”“讲话不悠然”之类的小事。甚至连茶杯、痰桶端不正都要受惩罚——“捧茶不正难企高,拿涎不正难轻饶”。更有甚者,“一眼看见心火起,薄福娘娘该打死!”换句话说,只要他洪秀全看着不顺眼,就可以把女子活活打死。相比之下,清廷宫女的生活也很悲惨,但是紫禁城中尚有规矩,打宫女不可以打脸。而且每个宫里还有一个负责执行家法的老太监,允许宫女去诉苦。洪秀全待宫女,真是比清廷还不如。

我们曾说过,统治者的私德和他的政治成就不能完全挂钩。天国上层贪图安逸并不是导致其覆灭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偌大江山只打下了一小半,首都常年受到清军围逼的情况下还如此热衷于享乐,这终究不是一个正常统治者应该做的。

大哥别笑二哥。太平天国屡屡自毁长城,清政府这边一样不好过。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道光皇帝已经去世,继位的咸丰皇帝就像他爸一样,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面对太平军所能做的不过是不断地拨钱派兵,不断撤换将领,并没有什么高明的办法。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清廷拿不出足够的军队同太平军处处作战。有限的部队只能做到防止太平军进攻北京,以及对南京城持续施加军事压力。对于其他地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咸丰已经无力管理,只能把防守的责任推给“团练”。所谓“团练”就是地方民兵。前面说过,古代中国的基层是由地主、宗族来维持统治秩序。当他们受到盗贼、流寇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出钱招募男丁组成民兵。显然,团练属于业余武装,也就能抓几个盗贼、打打土匪,根本不可能和太平天国那样的正规军队作战。咸丰把这些地区扔给团练,其实就是撒手不管了,你们自己顶住,朝廷只能在精神上支持一下你们了。

没想到在这些团练之中,竟然出现了帝国的救星。曾国藩是个标准的儒家大臣。按照中国古代的孝道传统,官员的父母去世后,官员要暂时辞官回家三年,称为“丁忧”。咸丰要求各地大办团练的时候,曾国藩正因为丁忧,待在湖南的家里赋闲,被咸丰选中当上了40多个“团练大臣”中的一个。曾国藩是个很能动脑子的人,他清楚清廷的种种弊病,知道现有的清军已经腐烂到骨子里。要想建立强大的军队必须另起炉灶,所有的人员、训练、装备都要重新来。清军士气低,是因为士兵是终身制,军饷又低。说白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给钱还少,那谁还好好干呢?曾国藩的军队采用雇佣制,他任命自己的湖南亲友、学生为将领,再让这些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贫苦农民中挑选士兵,每名士兵的薪水是普通家仆的十倍。清朝末年人口过剩,很多百姓没饭吃,曾国藩拿出重金立刻就招募到了大批肯拼命作战的士兵。这些士兵主要来自于湖南,湖南的简称是“湘”,所以这支部队就被称为“湘军”。

在组织上,曾国藩模仿了明朝末年的戚继光,用戚家军的方式组织和训练军队。又用儒家的孔孟礼教增加士兵的军纪和使命感。每个军官手下的士兵都是自己招募来的同乡,这保证了服从性和士气。曾国藩还采用优胜略汰的方式,规定哪一支部队打输了仗,这个部队就地解散。哪支部队打赢了仗,就给该部队军官更多的钱,让他招募更多的士兵。用这种办法,湘军仗打得越多,战斗力就越高。曾国藩还从西方人手里购买了一些新式枪炮,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所有这一切都挺好,唯一的问题是,打仗需要的大笔军费从哪里来?反正朝廷拿不出来。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把国库打得差不多了,现在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叛乱,经济负担更是史无前例。咸丰皇帝比他爸爸大方得多,国库花光了,咸丰就动用皇室的私人财产。到最后皇室财产都不够花了,咸丰命人翻检仓库,把乾隆年间铸造的金钟翻出来熔了做成金条,把皇宫中的铜器也收集起来化了做成铜钱。可是到最后钱还是不够用。到了战争后期,咸丰实在没有能力下拨军费,只能要求地方将领自己筹措资金。各地大员一看朝廷撒手不管,也就老实不客气地开始截留税款,从原本该上交给朝廷的钱里扣下一部分当军费。

对于团练,朝廷更不可能出钱。曾国藩筹款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找支持自己的地方大员出钱,二是在各地开辟新税种。清朝原本没有商业税,曾国藩在其势力范围内设立很多关卡,对路过的商品抽税。通过这些办法,解决了军费问题。

如果你足够敏感,应该已经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头了:湘军的军费是曾国藩自己筹措的,士兵是自己招募的,将领是自己选拔的,队伍是自己训练的。那这样一支军队,不就成了曾国藩的私人军队,这曾国藩不就是历代王朝末年的军阀么?没错,湘军就是曾国藩的私人军队,曾国藩就是军阀。

尤其是曾国藩还是个汉人,汉人带重兵,这对于清政府更是危险中的危险。所以朝廷十分不信任曾国藩,咸丰一度想要解除曾国藩的军职。可是正规清军的战绩太烂,当时的局势已经到了除了湘军,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抗衡太平天国的地步。湘军除了曾国藩外,别人又指挥不动。在太平天国又获得一次大胜后,咸丰只能先顾眼前,重重提拔曾国藩,让他统领数省军务。手中有了权,曾国藩立刻大展手脚,湘军实力大增,连续数次击败太平军主力,最终以绝对优势包围了南京。

曾国藩号称善于“打呆仗”。他不像一些军事天才那样动不动转战千里,而是喜欢在战略要地安营扎寨,长期防守,等太平军主动进攻,用防守来换取军事优势,以此减少自己的伤亡。南京城城墙高大,湘军包围南京城后并不着急进攻,而是将南京城团团包围起来,用饥饿来困住太平军。包围持续了半年多,不仅城中饿殍遍野,最后连洪秀全自己都吃不上饭。洪秀全这时已经陷入妄想中不能自拔,他命令宫女在天王府中拔野草做成草团,声称这是《圣经》里记录的“甜露”,吃了可以益寿延年,自己带头食用。洪秀全因为相信自己是神灵,有病从来不看,也不吃药,此时身上已经有了重病。饥饿加上重病,让他在清军入城前就病死了。他的14岁的儿子继位成为“幼天王”。

洪秀全病死一个多月后,清军炸开了南京的城墙,攻入城中,开始疯狂地屠杀和劫掠,连普通百姓也成了被屠杀的对象,南京再次陷入到血海中。城破时,一些太平军开始在城中点火,攻入城中的清军也纷纷放火。尤其是耗费巨资修建的天王府被清军一把火烧为平地,据说是因为清军统帅曾国荃(曾国藩之弟)贪图天王府中的财宝,劫掠后故意焚烧毁灭证据。

混乱中,幼天王在将领和亲兵的保护下,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清军衣服混出城外,投奔了洪仁玕率领的另一支太平军。随后这支部队也被清军击溃,幼天王从乱军中逃出,独自流浪数日,最终被擒。幼天王从4岁开始就生活在天王府里,没离开过天王府一步,极度缺乏生活常识。他天真地祈求清廷放他一条生路,说他打算将来考个秀才,还作诗说“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当然不可能了,几天以后,幼天王就被极为残忍地凌迟处死,太平天国除了还有一点余部外,算是灭亡了。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全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他手下有十几万私家军队,战斗力远远高过其他清军。他的军队控制着南方数省,掌握着这些省份的财政大权。清朝末年人口暴涨,但是所录用的官员并不多,因此有很多读书人考不上科举赋闲在家。再加上太平天国又仇视儒生,因此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参谋投入到曾国藩的麾下。剿灭太平天国又让曾国藩的声望达到顶点。换句话说,现在的曾国藩要地盘有地盘,要军队有军队,要人才有人才。他身为汉人,只要打出“驱除满人”的旗号,推翻清政府自己做皇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实际上,从天国降将到部属亲友,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劝他造反。

然而曾国藩深受儒学教育,他的理想是当个儒家体系里的道德模范。如果是在明末清初,儒家的政治正确是“汉夷之分”,是复兴明朝驱除清政府。但是清朝已经进行了数百年的儒化,而且搞得非常成功,已经把自己变成了儒家道德的正统继承人,变成了“君为臣纲”里的那个“君”。在这个思想下,曾国藩恪守君臣之道才是儒家道德下的正确做法,造反是乱臣贼子的行为,这超过了曾国藩的道德底线。

其实就算曾国藩不造反,他也大可以拥兵自重,要挟朝廷封他个王爵在南方割据。这样既可以保名节,又可以当一辈子土皇帝。然而曾国藩对权力毫不留恋。在攻克南京仅仅17天后,他就决定逐步解散湘军,随后只用了9天时间,就把围攻南京城的主力部队解散了一半。因为湘军还要负担剿灭太平军余部、维持地方治安、镇压捻军等职责,还不能立刻全部撤编。后来又用了4年的时间,把湘军全部遣散完毕。

对清廷来说,曾国藩的功劳太大了。曾国藩起兵时极为不容易。他筹办湘军时正丁忧在家,身上没有官职,也就没有实权。所练的“团练”是民兵,没有编制和地位。他是在没有权力、没有名分、没有军费、没有朝廷任何支援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生生建设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队伍。他在一线冒死奋战,数次绝望差点自杀,可身后的朝廷里还不断有人攻击他的湘军不合法,时不时在后面拆台、削弱他的力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消灭强敌,挽大厦于将倾之即,又亲自毁掉自己的基业,把到手的权力还给朝廷。曾国藩对于晚清是有再造之功的大恩人。

然而,曾国藩虽然肯激流勇退,不等于清廷能夺回对南方各省的控制权。湘军为了扩张迅速,指挥高效,采用的是分级管理的制度。就是说,曾国藩只能管理营一级的将领,营以下的官兵都是由营级将领自己招募、训练,曾国藩不管。所以湘军既是曾国藩的私人军队,这些营也都是各自将领的私人军队。湘军的营大都以家乡为单位,士兵解散后回到家乡,士兵之间,士兵和军官之间,还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湘军的军饷数倍于普通人的收入,其中还有很多人原本在军中当官。这些人回到家乡后,不少人不再安于劳动生产,他们把手中的积蓄花光后,开始寻衅滋事,很多人加入了“哥老会”等民间帮会,后来部分人甚至起兵造反。曾国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尽了手段,但是晚清的经济危机不是曾国藩一个人能解决的。中国不可避免地朝着军阀割据的深渊滑落。

在这篇的最后,我们多说一句,讲一个中国历史的普遍规律:到了王朝末年,当朝廷能力越来越弱,面临经济崩溃的时候,会出现权力下移的现象。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子的:随着中央政府收入降低、能力下降,中央已经无力再维持一些地区的基层秩序。这时,就会有地方上的其他力量(比如民间帮会)来自动填补政府职能的缺失,替政府来维持社会秩序、管理百姓。这些力量既然接管了政府职能,政府在基层的一些权力也就转移到它们身上。

说白了就是:谁能维持社会秩序,权力就在谁的手里。你可能会问:你为什么说一定会有地方力量接替政府职能呢?要是这个地区原本没有基层组织,那又会怎么样呢?那一定也会有老百姓站出来自动组织成一个类似的团体。其中的道理在于,维持秩序是人类社会的本能。所有人类,无论受教育程度如何,为了生存,在没人维护秩序的时候,一定会自发地组织起来,自己动手维持秩序。

举个例子。外国有些黑社会靠向商家收保护费为生。从表面上看,收保护费是勒索行为:黑社会威胁商家,说你不交钱我就砸店。然而如果黑社会是长期稳定地收取保护费,那么这个保护费的本质其实商家让黑社会来维持秩序的服务费。比如外国电影里常有这样的情节,黑社会找商家讨要保护费,要到之后就说:“以后你这个店就是我罩着了,再有人找你的麻烦,就提我的名字。”这就是说,当地政府没有能力阻止流氓骚扰店家,没能履行维护治安的职责,黑社会来把这个工作给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黑社会就不能只勒索钱,而不去保护商家吗?逻辑是这样子的:当政府不去维护一个地区的秩序时,这个地区就变成了无政府状态,成了谁拳头大谁就能抢到钱、混混流氓之间乱打乱杀的世界。就像原始社会里的个人为了自保,会结成部落一样,流氓们为了能在打打杀杀的世界里活下去,他们也会自发建立各种组织。这些组织之间经过互相打杀后,或者是由一家统一,或者是各家都打怕了不得不和平共处,总之早晚会稳定下来。

大家不打仗了,那干吗呢?组织首领要个人享受,底下那么多成员要每月开薪水,组织之间的互相倾轧还需要储备人手和武器,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流氓们又不愿意辛苦劳动,钱从哪来呢?抢其他劳动者,譬如抢劫商户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如果一次性把商户都抢光了,或者把人家都吓跑了,那接下来该抢谁呢?黑社会又不是农民军,不能攻城略地走哪抢哪,它们为了维持生存必须要保护本地商户的生产,然后才能持续不断地获得保护费。因此黑社会在收取保护费后,会阻止其他流氓骚扰商家、破坏生产,甚至还会主动维持商业秩序,惩治惹事的客人,帮助商家扩大经营,以便他们能收取更多的保护费。所以在收保护费的同时去维持社会秩序其实是黑社会的最优选择。(当然,这并不是说黑社会有多好。黑社会没有制度上的制约,既不稳定又缺乏底线,被它们统治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假如说政府职能扩大,有能力维持秩序了呢?那黑社会就会自动退出正当行业。因为黑社会要是再找商家收保护费,商家报警就行了。黑社会只能改去维持那些非法行业的秩序,比如色情、赌博、走私等行业。因为这些行业没法要求政府保护他们,不得不求助于黑社会。

王朝末年的情况类似。当王朝经济崩溃时,压力最先压向基层:朝廷会不断增加税收;出现战乱、盗贼和灾荒时朝廷又无力保护地方,任由地方自生自灭,就像咸丰要求地方大练“团练”一样。

前面说过,古代中国的底层主要有两个阶层,乡绅和普通百姓。当经济崩溃的压力压下来时,最先承受不住的是百姓。这是因为乡绅虽然是在用儒家道德来维持乡村秩序,可是“儒表法里”,乡绅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之下还有一层私心。乡绅们当然愿意不断扩大自己的利益,变得更有钱、生活更舒适。在经济富足的年代,乡绅们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是维持乡村的基本秩序,在灾年拯救贫苦百姓、让最穷最苦的人有饭吃不至于打砸抢烧,这样才能维持乡村的农业生产,乡绅们也能尽量多收地租。

但是在经济崩溃的年代,贫苦百姓已经没有饭吃了,上面朝廷税赋还在层层加码地压下来,乡绅们又该怎么办呢?掏出自己的存粮救济百姓,应付官府?偶尔一年两年可以,能永远填补下去吗?整个国家都入不敷出,一个地主家里的粮食能填得满吗?不去救百姓,那乡绅又该怎么办呢?振臂一呼,带领百姓反抗朝廷?也不现实。在百姓全面暴动之前,乡绅家里还有吃有喝,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身上的“功名”还是朝廷给的,为什么要放弃社会地位和家里的土地去造反呢?

所以大部分乡绅的反应,只能是坐视饥民哀嚎,自己勉力维持。可是这就意味着乡绅已经不能保证老百姓吃饱穿暖了。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提供不了,那还算什么地方秩序的维护者?老百姓只能寻找其他能保护自己的人,也就是前面说的白莲教、天地会、哥老会等民间会社。这些民间会社大多充满江湖气息,成员互相称兄道弟,一家有难四方支援。挨饿生病大家凑钱帮你渡过难关,和别人有纠纷了大伙一起为你争利益。在乱世里,这样的组织老百姓怎么可能拒绝呢?

另外,有些乡绅对待乡民过于严酷,有些乡绅能力不足,无法处理当地纠纷,也会催生民间会社。太平天国的诞生就是类似的情况。最早“拜上帝会”在广西传教的时候,主要的成员是“客家人”。这些客家人是因为清廷的垦荒政策从外地搬到这里的。他们和当地人之间有激烈的矛盾,乡绅和官府偏袒当地人,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于是这些客家人就加入了“拜上帝会”寻求保护。后来那些被遣散的湘军加入“哥老会”也是类似的情况,那些官兵没吃没喝,又没法融入正常生活,乡绅也不可能白养他们,这些人就只能求助于民间自发的组织。

我们继续刚才的假设。刚才说到,假如朝廷和乡绅管理不利,那么基层就会出现各种民间会社,老百姓自己保护自己。假设社会秩序进一步恶化呢,社会压力持续不断地压向老百姓,压到一定程度,老百姓就会铤而走险,就会出现暴力行为。也就是流民集体抢劫富户、民间会社暴力抗税、甚至是盗贼占山为王。到了这个时候,危机就开始蔓延到乡绅阶层了。假如这时政府还是没能力维持基层秩序,那么乡绅为了自保,就要加强自己的防卫力量:建筑堡垒、训练民兵,这就是各式各样的乡勇、团练。这些人壮大以后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方豪强”。

假如秩序再一步恶化,已经出现太平天国、李自成那样大规模的农民军了,这些军队所到之处还伴有严重的破坏和劫掠,朝廷还是管不了。这时,如果地方上有人能自己筹钱,自己组织军队把农民军打跑,恢复社会秩序,那这些恢复秩序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军阀”。地方豪强和军阀只要能自己站得住脚,维持了自己这一块的社会秩序,那么他们就拥有了统治这个地区的权力。换句话说,军阀为什么能割据一方呢?那是因为在战乱中,政府没有能力维持地方秩序,你没尽到统治者的责任,你也就失去了统治地方的合法性。军阀能驱赶农民军,恢复地方秩序,他也就因此得到了统治该地的合法性。所以,遍地而起的军阀最容易出现在“出现席卷全国的带有劫掠性质的战争——朝廷无力抵抗——地方有效抵抗”的情况下。这就是东汉末年和唐朝末年的情况。东汉是席卷全国的“黄巾之乱”被地方势力扫平,唐末是“安史之乱”被地方扫平,随后都出现了大范围的军阀割据。

明代的李自成也席卷了半个中国,也是伴随大规模劫掠,最后也被人灭掉。之所以没有出现大规模军阀,是因为灭掉李自成的不是地方势力而是清政府。清政府所到之处没有劫掠,而是力图恢复地方秩序,所以最后是清政府拥有了统治中国北方的合法权。他们在中国北方受到的反抗要比南方小很多。

清朝末年属于汉唐这一类型,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朝廷拿不出军费,让各地督抚自己去搞钱,自己去组织军队。朝廷把财政权和军权下放到省一级,也就减少了各省对朝廷的依赖。最后,北方的太平军被朝廷军扑灭,朝廷重新掌握了对北方的控制权。但是南方的太平军靠的是地方团练和督抚打败的,所以战后南方省份也就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

在太平天国覆灭以后,中国南方好几个省份的督抚可以在省内自己筹钱、自己办军队。正常情况下,国家所有的官员,直到最下面的县一级,都应该由朝廷委派。而太平天国覆灭后,很多省份中层以下官员的任命权已经到了督抚的手里。一些有实力的督抚甚至可以影响朝廷的政策,或者对朝廷命令阳奉阴违。这为清政府的覆灭埋下了最大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