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传统的味道
10188900000007

第7章 扑灰年画:庄户院里的民俗写意图

值得称道的是,扑灰年画这个行当不像其他民间手工业那样保守,没有“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陋习,艺人的女儿们也可以学,她们嫁出去就把扑灰年画的手艺传播出去。

“刷刷刷,一溜栽花。大笔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这首顺口溜,既说明了高密扑灰年画的风格特点,也道出了它的制作手段。

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的高密扑灰年画,是国内独有的民间美术形式,画坛上称之为“民间写意画”。其制作过程复杂:打好腹稿后,先用烧焦炭化的柳枝起线稿,然后用画纸在线稿上拓扑,一稿可拓扑数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再加手绘,经“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细心巧画”、“粉脸”、“刷手”、“赋彩”、“开眉眼”、“勾线”、“刷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等一整套艺术处理工序,才算成画。2006年5月19日,我到红高粱之乡高密,寻访这种独特的年画技艺。

柳树条有妙用

王树花展示扑灰技法

扑灰年画的产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大栏一带,以姜庄镇为主。

在高密市文化局原办公室主任赵多欣的陪同下,我们一早就赶到城北15公里的姜庄镇政府。镇文化站站长范希荣早早在此等候,他说:“先去孙家长村王树花家看看吧,她是目前高密扑灰年画制作最知名的一位女艺人,自小随爷爷王锡山学画,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展览、获奖,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还担任高密市政协常委。”

扑灰年画《姑嫂闲话图》

汽车在乡间道路上行驶了不大一会儿,便到了孙家长村。走过一个无水的池塘,就是扑灰年画艺人王树花的家。庭院很大,颇为气派。范希荣说:“以前扑灰年画是庄户艺人养家糊口的手段,被人们戏称为‘抹画子’,现在凡是把它传承下来的民间画师,大都依靠这门手艺发家致富了。”

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四壁挂满了扑灰年画,像一个展厅。一幅挂在中间的《姑嫂闲话图》吸引了我的目光。王树花介绍,这正是扑灰年画的代表作之一。在农村,姑嫂关系十分微妙,往往成为家庭矛盾的焦点。而这幅画,小姑子亲昵地依偎着嫂子,嫂子为小姑子撑着伞,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谈。画面艳丽,人物丰满,耐看又有意思。它告诉人们,姑嫂应该这样相处。扑灰年画贴近百姓,这幅《姑嫂闲话图》真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堂屋里的作品还没有一一看完,王树花又领我来到东屋的作坊。靠西墙,是一溜两米多高装裱画作的木板架子,每个板子上都裱糊了新作。东墙下是一个三四米长的画案。王树花在画案上铺开了一张宣纸,将用炭棒画好的灰稿敷上,扑匀,那稿样就留在了宣纸上。这就是“扑灰”。王树花介绍,一张灰稿可以扑五六张。还可以在扑好的画稿上,用炭棒再描摹一次,翻扑在另一张宣纸上,两两相对,在绘制《麒麟送子》等需要成对出售的画作时,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我拿起一条炭棒正在观看,王树花的丈夫走过来憨厚地笑着说:“这就是我的功劳了。”他说,选上好的柳条,剪齐后装入铁筒子或用泥巴裹上,放到炉子里烘烤,待柳条炭化后,即可取出描画、扑灰。

垂柳风姿绰约,古代文人骚客们送别朋友时常折柳相赠,以示惜别之情。谁能想到,民间画师们却让柳条有如此妙用呢。

五百年发展史

传递民间习俗成绝艺

观摩的间隙,我便请教起扑灰年画的起源和发展来。

赵多欣先生对扑灰年画进行过多年研究。他介绍,扑灰年画的历史在地方史志中并无记载,据传起源于明代中期,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一个王姓人家初创的,最初他们迫于生计临摹一些文人画和庙宇壁画出售,后来,为了提高效率,就用炭棒勾线,扑灰复印。到了清代,王姓人家在本村收张姓五兄弟为徒,以后又传到李家村的胡家等,代代相传,使扑灰年画迅速发展。清代嘉庆年间,原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刻版的胡三,因生计所迫,投奔高密李家庄画扑灰年画的胡玉显并拜其为师学艺。之后,他们吸收其他画种特别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长处,创新并发展技艺,日久天长,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色彩的扑灰年画。

早期的扑灰年画,由于受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影响,以水墨为主,颜色也不艳丽,有一种古朴的味道,“是一种黑乎乎的老抹画子”。到清代发展成为着色浓重、色彩艳丽的风格,改变了“老抹画子”那种“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的状况,出现了“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喜祥又红火”的景象。因其本小利厚,画商争相贩运,一到冬天,买画的大小车辆络绎不绝,由近及远行销到临沂、烟台、徐州,以及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地,在全国有了很大影响。

值得称道的是,扑灰年画这个行当不像其他民间手工业那样保守,没有“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陋习,艺人的女儿们也可以学,她们嫁出去就把扑灰年画的手艺传播出去,因此高密四里八乡都曾有扑灰年画的家庭作坊。

赵多欣认为,扑灰年画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这一带地薄村密,农民单靠种地难以为生,于是那些能工巧匠们就选中了这个制作起来不太复杂、群众又很愿意购买其产品的行当,以绘制年画为副业来赚钱补贴家用。这说明,它不是无根之木,而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它的背后,有广阔丰厚的民族文化的沃土,是这块沃土与高密一带的风尚习俗、生活习惯以及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孕育出扑灰年画。

追求独特风格

吕蓁立巧说民间写意

离开王树花家,范希荣站长又带着我们到了棉花屯,这个村里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扑灰年画世家:吕清溪、吕蓁立、吕虹霞祖孙三代专职从事扑灰年画制作,且都是这一行当的佼佼者。

院内走廊里,81岁的老艺人吕清溪正在聚精会神地勾描一幅《麒麟送子图》,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精神矍铄,一笔一画毫不含糊。54岁的儿子吕蓁立从小随他学习扑灰年画的技艺,体会颇深。问起扑灰年画的技巧,吕蓁立说:“这个说起来容易,就四句话:‘刷刷刷,一溜栽花。大笔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

“刷刷刷”自然是指扑灰年画创作的速度。民间画师为了追求效率,也为了销售的需要,在作画时恣意挥洒、不加雕琢的风格就表现出来了。传说进得扑灰年画作坊的画工,从“粉脸”一直到“磕咸菜花”等整套工序都要一人完成,一天画不出40张画就要被辞退。

“大笔狂涂,描子勾拉”是指扑灰年画的笔法。“大笔狂涂”是“意”的体现,“描子勾拉”是“工”的写照,扑灰年画被人们称作“民间写意画”的道理正在于此。它既受元、明、清写意国画的影响,又是艺人们追求独特风格的表现。

“细心粉脸,眉眼巧画”是扑灰年画中的细微部分。在扑灰年画的人物作品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洁白的“粉脸”,即在脸的部位先粉出一个洁白的脸型,然后巧妙地勾画五官,再敷彩、涂明油,看上去富有弹性,透明细嫩,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这是其他民间年画所达不到的效果。一个“细心”,一个“巧画”,体现了民间艺人的严谨态度。

那“咸菜磕花”是怎么回事?吕蓁立笑着解释,这是为增强扑灰年画欣赏效果采取的一种制作手段,就是作品整体完成后,拿萝卜咸菜刻上图案,再蘸着颜色往“大笔狂涂”的服饰上磕,以打破画面的沉闷感,求得生动、变化。如给仕女那紫红色的衣衫磕上白色的花团,就破了一片深紫,衬托出一张粉脸,作品也就活了起来。

为了提高工效,增强画面效果,民间艺人们还创作了“鸳鸯笔”、“排线笔”和各种型号的“刷笔”,这些工具的分工也为形成扑灰年画“兼工带写”的风格提供了条件。

处在十字路口

目前,高密扑灰年画艺人的思想和艺术状况大致有三类:一是一些老艺人对年画印刷品的效果感到不甚满意,认为扑灰年画“不跟形势啦,仅仅能换几个钱而已”。二是有些中青年艺人随父辈做活,并不理解扑灰年画好在什么地方,只知道这些东西还有不少人要,只要猛干活就能多挣钱。三是有些青年艺人认为扑灰年画只是“土耍”,他们追求并模仿印刷品年画和国画的画法,从而使扑灰年画失去了其本身的精华而变得不伦不类。

目前扑灰年画的欣赏者也很有限,只受到两种人的重视,即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和农村中不大识字的人,一般人并不怎么欣赏。另外,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扑灰年画感兴趣,但专家们和民间艺人实际上并没有产生有效对接:一个是研究探讨,一个是画画挣钱,各取所需。

扑灰年画在当地很受重视,当地政府多次组织人员进行调研,进行文献整理,经过三年的积累,《中国年画研究·高密卷》即将面世。近期,高密市文化部门还准备组织人员对扑灰年画艺人进行一次深入的普查、调研,以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