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传统的味道
10188900000009

第9章 画画如种地 角角坎坎都不放过

一幅幅亮丽的画儿“粘”住了我的视线。它们多取材于乡村或渔民生活,质朴中流溢着丰富而奇异的想象。树可以长在房子上,行人也可以上房顶。劳动和生活是美丽和富有诗意的,寒冬腊月也可以鲜花盛开、柳枝飘舞;秋收场面色彩用得就像炽热的炭火,从里往外红。

“沂蒙山花”

自有独特风骨

日照农民画《炸喜果》

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日前,我国农民画已经形成南有上海金山、西有陕西户县、北有山东日照的格局。2006年9月1日,我来到日照寻访农民画。

与日照市文化局副局长林玉营先生约好,我们在日照市博物馆“接头”,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农民画展。走进一楼大厅,我便被展壁上悬挂的一幅幅亮丽的画儿“粘”住了视线。它们多取材于乡村或渔民生活,构图夸张而生动,色彩艳丽而鲜明,质朴中流溢着丰富而奇异的想象。有幅画画的是旧时农村妇女“坐月子”,大红大绿的用色俗归俗,可洋溢出的那份温馨、喜气让人不由得不喜欢。《晒瓜干》、《搓粉团》、《摘西瓜》等也都是农家生活和习俗的再现。工作人员介绍,画的作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其中有不少是目不识丁的老头儿、老太太。

日照农民画《割麦》

“日照农民画,可以说既古老又年轻。”林玉营副局长说,所谓古老,是指其艺术母体历史久远,至少可追溯至龙山文化时期陶器、石刻等文物上的绘画;所谓年轻,是指它形成于20世纪中叶,作为一个画种,不过几十年。在传承发展中,日照农民画形成了渔民生活画、农家风情画两大系列,并自成风格,它既不同于上海金山农民画的“小桥流水人家”,也不同于陕西户县农民画的“高原大川威风鼓”,可以说,蓝天碧海、农家风情、渔家生活,塑造了日照农民画的基本风骨。20世纪80年代,日照农民画先后在济南、北京展出,以其浓郁的风情和极强的装饰味饮誉画坛,被誉为“沂蒙山花”,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文化部将日照市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心里怎么想

手就怎么画

日照市博物馆馆长董书涛带我去拜访农民画家魏本合。汽车驶过日照新城区宽阔的马路,到了秦楼街道山口村,穿过一条深深的小巷,在一个种满蔬果的生机勃勃的农家小院前停下来。魏本合走出来迎接我们。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创作农民画,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担任着日照农民画开发研究中心的顾问。今年山东省文博会期间,64岁的老魏曾作为日照民间艺术创作家的代表,在展会上现场作画,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有很多人围在我周围看我画画,有的拍照,有的录像,还有很多人要买我的画。”

谈起农民画,老魏并没有什么理论。他搓着手憨厚地笑着说:“我们是自己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画。”说着,当场为我们演示了农民画的创作过程:在铅画纸上打铅笔底稿,勾描、定稿,用水粉颜料上色完成画稿。他说,有的作品可以根据底稿复制,一两天就能画出来;但创作新作品则比较费力气,他新近创作的一幅《日照新貌》,就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老魏从橱子里取出厚厚一摞作品给我看:《荷塘鸭群》把鸭子画成了五彩的,虽然与鸭子的自然色相去甚远,但成功地达到了借色彩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在作品《春回大地》中,他给耕牛和肥猪画上了花衣裳,“耕牛是农家的大功臣,猪是‘农家宝’,当然要画得漂亮些”。在他的笔下,劳动和生活是美丽和富有诗意的,寒冬腊月也可以鲜花盛开、柳枝飘舞,秋收场面色彩用得就像炽热的炭火,从里往外红。就连农家妇女纳鞋底子、烧火做饭、炸喜果子的场景,也表现得生气勃勃。画一个漂亮可爱的孩子赶着鸭子回家,也要让鸭子排成一溜儿,像跳动的音符一样,可这样仿佛还有些平常,还要画一些可爱的小菊花在水上漂着,衬托得鸭子更活泼自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物种被随心所欲地表现在一起,不受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原理的约束。在一幅画中,由于往往采用仰视、平视、俯视等透视方法,树可以长在房子上,行人也可以上房顶,可以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稚拙的美。

对农民画深有研究的日照市博物馆馆长董书涛分析,日照农民画不是凭写生作画,而是依据对物体特征的理解、依据整体印象作画。农民画的色彩热烈,大红大紫,像农民的性格,粗犷直爽;农民画的内容丰富,情感饱满,像农民的气质,充满希望,积极向上。它犹如岚山号子一样高昂、粗犷、豪气,又似茂腔一样婉转、悠扬,还具有剪纸造型上那种强烈的概括性。

画画和种地是一样的

不能浪费一点地方

唐代著名画家戴嵩曾以牛为题材创作了一幅作品,牧童看后说是画错了,因为牛本应该夹着的尾巴翘了起来。农民画家就没有这样的尴尬,因为他们太熟悉这样的生活了,闭上眼睛也知道自己地里哪里有坑有坎,哪里能走水过车;不用思量,也知道自己家牲口的习性。他们乐观向上,在田间劳作时,唱几句“肘鼓子戏”,哼几句茂腔;下海捕鱼拉网,喊上几声号子。所以,在农民画家笔下,表现得最多最生动的莫过于自己的生产劳动。无论画的是春耕秋收、打井修渠还是养鸡、养鸭、捕鱼,都倾注着农民画家对劳动、对土地、对未来满怀爱意的情感与美好憧憬。欣赏他们的画,他们会告诉你,画中的这个人是他的老婆子在忙什么,那个是他的孩子在做什么;那边是邻居大婶子在晒粮食,这边是他的小孙子在捣蛋。

可以说,“农民画就是农民话”,它们既是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刻画,更是作者主观意念、愿望的充分表现。比如魏本合画丰收场上一位农民大伯借风扬场的场面,地面画成红的,粮食则画得五彩斑斓,很显然是附着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体现着自己的情感。农民画家们画自己朴素的愿望:打麦场上,会画上几只鸡,象征着吉利;在装麦子的口袋上画上大石榴,是希望麦粒像石榴子那么大;画上倒贴的“福”字,意味着福气到来。画中的人物男的粗壮敦实,女的秀气丰满,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是:“男人要的爬山虎,女人要的大屁股。”他们认为这样的男人强健有力,能干活,靠得住;这样的女人善生育,能操持家务。有的人物眼睛特别大,手脚也特别大,烟锅特别大,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是:“眼大看得准,脚大站得稳,手大抓得多,烟锅大了能过瘾。”

我把魏本合的二十几幅作品逐个欣赏了一遍,发现每一幅的构图都满满当当的,便问:“为什么画这么密实,连点空间都不留?”他回答:“我们画画和种地是一样的。庄稼人种地时角角坎坎都要种到,不愿意浪费每一寸土地。”

题材与时俱进

乡土气息是不变的命根子

美术界有句话叫作“笔墨当随时代”,用到农民画创作中也很适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画的题材也在变化。农民画家魏本合指着一幅画大棚蔬菜的作品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哪画得出这种画啊!现在有了大棚蔬菜,冬天什么蔬菜都有。可入画的东西太多了。”随着港口城市的建设,农民走出了多年来耕耘的园篱,用画笔描绘日照的巨变。日照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民画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市场机遇。到目前为止,金山农民画已先后赴东南亚和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交流。海外人士的青睐,使日照农民画成为日照非常出色的“民间大使”,各国领事夫人和无数外国游客也慕名而来,日照农民画被他们视为“鲜活且极富冲击力的文化生态”。日照农民画的盛名远播,让很多人都想将这一艺术奇葩加以收藏,这也为农民画家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面对越来越明显的市场化开发,如何保持日照农民画的文化内核成了文化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但是,什么是农民画永恒不变的文化内核?日照市文化局副局长林玉营认为,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农民画的命根子。“题材可以变、表现手法可以变,但决定作品生命的乡土气息永远不能变。”

近年来,日照的文化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不断拓宽农民画的市场,一方面注意保护农民画风格的延续,日照农民画开发研究中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林玉营副局长介绍,日照还准备建立农民画创作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农民画作者的培训,形成“以画养画”的良性循环。他介绍,日照文化部门先后组织了多次农民画培训班,已经有来自农村的400多名农民画爱好者通过培训走上了创作的道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俗教育贯穿到整个培训过程中,让“新农民”可以通过以前的资料感受农村风俗和民俗文化遗产,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运用到作品中去。农民画家魏本合说:“农民画一定是后继有人的,生活好了,农村里喜欢画农民画的人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