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开卷书坊·自画像
10319600000010

第10章 《发现的愉悦》序

这一本书收录二〇〇〇年至二〇〇二年所作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分类文字三十三篇。

史料的重要价值,凡从事人文学术研究的学者大概都不会否认。但对史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艰苦性,却往往加以轻视,至少是忽视,以致这些年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能称得上正式属于史料学研究范畴的博士论文,我只见到武汉大学金宏宇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作版本述评》(也许我孤陋寡闻,有所遗漏),不能不使我感慨万端。

我长期在大学里讨生活,但我从不申请“科研项目”(同事申请,列名以示支援,当不在此列)。这固然与史料学研究不受重视有关(如果我申报一个“张爱玲作品版本研究”,一定会被以为没有“理论价值”也没有“现实意义”而得不到批准),也与我的个人“偏见”分不开。我对填不完的申请表格、写不完的课题申请深感厌烦。我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非要根据所谓“课题指南”来获得认可,“学术自由”何在呢?不是你的研究课题还“八字没有一撇”吗,为什么非要“论证”它会有所创新和有重大突破?为什么有了“科研项目”(说穿了无非有了若干千元或万元科研经费),就好像学术水平也随之“财大气粗”起来,高人一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赞成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改革乃至取消这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申报制度。不过,兹事体大,自有主其事的官方和学界高人从长计议,用不着我来瞎操心。

这本小书里的文字,当然都没申请过“科研项目”,也不是正经的学术论文,大都不符合“学术规范”,但我自信是有点学术的。最起码,它们是我的研究心得。它们发掘了一些重要作家的佚文,考订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坛史实,解决或部分解决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悬案或疑案。说得学术一点,它们是现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微观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一些实例。书里虽然没有多少理论上的阐发,但我对现当代文学史的思考已蕴含其中矣。我想,这就够了。

当今出书,配置插图似已成为一种时尚,我也未能免俗。但本书的插图都是与书中文字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有的还是我的“独家发现”,以求实实在在的图文并茂。完全无关的拼凑和点缀为我所不取。

临末,向主编这套丛书的李辉兄和出版这本小书的湖北人民出版社说声谢谢!

二〇〇三年五月二十日于上海蜗居

(原载二〇〇四年二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初版《发现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