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开卷书坊·书缘深深深几许
10320300000007

第7章 王进珊校点的《六朝事迹编类》

《六朝事迹编类》,(宋)张敦颐撰,王进珊校点,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六朝事迹编类》是南宋张敦颐依据史籍图经,又经过实地勘察访问,精心编撰的一部关于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故都的史地人文学术专著,全书内容包括公元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的南北对峙时期,南京地区(包括今苏南及浙、皖、赣、鄂部分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宏观史料和晋宋人物风范、社会景观、名胜古迹、遗闻逸事等的微观材料,是这一时期的一本不可多得的掌故史料汇编。

本书编撰者张敦颐,字养正,婺源(自署新安)人,宋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本书原版是张敦颐在建康安抚使韩仲通幕府任职时撰著的,由建康府学刻印,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了。这是一位南宋现职官吏兼学者在读书、治学时“因览图经实录,疑所载六朝事迹尚有脱误,乃取《吴志》、《晋书》及齐宋而下史传,与夫当时之碑记,参订而考之;分门编类,缀为篇目”。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本书“虽猥陋无益于治道,然展卷则三百余年兴衰之迹,若身履乎其间,非徒得之传闻而已。同志之士,盍补其所未备者而传之”。甘苦寸心知,作者的夫子自道是值得重视的。

本书行世以后,即产生影响。《宋史·艺文志》载之,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之。明吴琯将本书辑入《古今逸史》。清《四库全书》将其编列史部地理类杂记,“提要”明确指出“其书盖补金陵图经而作”,“征引颇为详博,而碑刻一门,尤有资于考据”;清李滨称“其书为六朝别史,算计门类,十有四部,综萃故实,三百余年;体例整洁,隐括宏富,上承《建康实录》,下起景定志书;金陵古本,著称博雅”,对其价值都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近人匡亚明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著者对前朝史事无所顾忌,往往秉笔直书,如‘六朝兴废门’,多记帝王父子兄弟以及嫔妃之互相残杀。又如‘楼台门’,齐东昏侯与宫人阉宦在芳乐园设市开店时的民谣:‘阅武堂前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酤酒。’大都照录无遗……可见著者笔下并未忘记世道人心也。”

值得一提的还有本书的校点者王进珊。王进珊(一九〇七—一九九九),江苏南通人,一九二六年毕业于南通师范学校。一九二七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北伐宣传队。抗战爆发后,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一九三八年到重庆,先后主编《文艺月刊》、《文艺先锋》半月刊等。抗战胜利后,任《申报》文艺副刊《春秋》、《文学》主编。解放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进珊发表过很多诗歌、小说,在书法、绘画(本书封面的国画六朝松即为王先生所画)方面也有造诣。著作有《山居小品》(中正书局一九四七年版)、《戏文叙录》(台湾施合郑基金会一九九三年版)、《王进珊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二〇〇〇年版)等。但多年来,由于一些复杂的社会原因,王进珊先生的贡献和成绩,并不太为外界所知。

本书是王进珊八十岁以后校点的。老骥伏枥,他校点此书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他本身早已具备的学问功底,使本书成为一个校点古籍的优秀范本。王进珊对本书的版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选择,做好了扎实的基础功课。《六朝事迹编类》最早的版本当然是当年首刻的绍兴建康府学本,但此本已经失传,至今尚未发现。清李滨在《重刊〈六朝事迹编类〉叙》中提到一件事,他“丙戌(光绪十二年)寓姑苏,得识府训导包先生子丹”,在包子丹处看到一本末页题有“建康府学开镂及绍兴年月、众官结衔”的十四卷本。李滨虽未明确说看到的是原刻本还是翻刻本,但从语气和意思上看,他认为这就是原刻本,所以李滨就将自己翻印的光绪本定名为《仿宋绍兴建康府学本六朝事迹编类十四卷》,简称“建康府学本”。王进珊此次校点,即以此本为母本。另,王先生还比照和研究了过去流传较广的明吴琯校刊的《古今逸史》本,采纳了《古今逸史》本中的张敦颐原序并保留结衔。《四库全书》将《六朝事迹编类》编入史部地理类杂记之属,除例加“提要”并改正文字、填补黑丁外,虽云此书为两江总督所进,但实际上仍是以《古今逸史》本为据。一九三六年商务版《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所收,亦为影印《古今逸史》本。此书另外还有清道光庚子(二十年,一八四〇)张氏宝德堂复宋本,附有考证一卷,亦较著名。此外尚有明刊本、明抄本、清初抄本等,王先生均一一过目比照,下了很大的功夫。本书所出校记,亦非常详细。书后还有《古今逸史》本的目录,可供比较。本书薄薄一册,但王先生却以搏狮之力待之,做出来的实在是一个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