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上文脉
10736900000007

第7章 乌泥泾布匹“衣被天下”

黄道婆约在1295年从崖州返回乌泥泾。她回来后,就动脑筋改进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江南松江一带原来使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试验,把旧式单锭手摇纺车改成三锭脚踏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新式纺车很快推广开来。

黄道婆的手艺不是天生就有的。早年邻居中会纺线的妇女告诉黄道婆,有种棉线布厚实柔软耐用,适合干活的人。黄道婆边听边思,虚心学习。起初,她弹棉絮,弹得不透不净;卷棉条,卷得松紧不匀;纺棉纱,纺得粗一段、细一段。她坚持练习,熟练掌握了操作工序:剥棉籽,敏捷利索;弹棉絮,蓬松干净;卷棉条,松紧适用;纺棉纱,又细又匀;织棉布,纹均边直。

黄道婆毫无保留地向人介绍她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套先进的织造技术,让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使这些棉织品成为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

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在有关黄道婆的记载中写道,她主持开发的产品丰富,有窄幅的带、宽幅的被、轻薄的披肩、厚重的垫被,鲜艳如画,“粲然若写”。[7]

“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销往各地,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至19世纪,松江布还销往海外,赢得声誉。当时称松江布匹“衣被天下”。其中,单锭手摇纺车更新改成的三锭脚踏棉纺车技术,比西方提早数百年。上海江南一带集镇,因棉纺织业的生产销售而形成、繁荣。

19世纪中国报刊政论家、记者王韬以敏感的报人眼光和笔触作了生动而概括的记载:“自黄姑归后,织纴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濒海百里,数十万赋税,实半赖之。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也。”[8]

“衣食我民真众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清朝人秦荣光曾写下竹枝词赞咏黄道婆:“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衣食我民真众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老百姓热爱她、崇敬她。黄道婆逝世后,当地民众自发举行公葬并纷纷捐资建黄母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黄道婆墓,种树并建墓园。北京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1980年11月20日发行了《J58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第三组)》邮票四枚,第4枚就是黄道婆。2003年,徐汇区文化局、华泾镇出资在墓地旁建造了黄道婆纪念馆,陈列展品300余件,展示了她一生所做的贡献。2006年,“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